什么是”封建”与”封建”被滥用之后
ClutchBear
祝你下辈子还是中国人
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9-23 16:53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封建”与”封建”被滥用之后
看到很多网友分不清封建和专制,特转一篇文章来澄清啥才是封建。最好以后不要乱用了。
-———————————————————————–
什么是”封建”与”封建”被滥用之后
不穿裤子的云 发布于: 2008-01-10 09:28
“封建”这个词,在汉语中本有专属的含义,最初两个字单独使用,后来合用是在诗经中开始的,《诗经.商颂.殷武》:
“天命降监,下民有严,不僭不滥,不敢怠遑,命于下国,封建厥福。”
但通常认为这里的封建含义是“大立其福”之意,在“封邦建国”含义上使用“封建”一词,始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周之有懿德也,犹曰『莫如兄弟』,故封建之。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扞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
《左传》全书,共有三个地方用到“封建”一词,两处即上述,还有一处是转引上述《诗经》的诗句。这里使用的封建,就是指封邦建国,捍卫周王室。
先秦尤其是西周,封建一词的主体含义:
“严格地说封建社会的要素是这样的,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在这社会里,凡统治者皆是地主,凡地主皆是统治者,同时各级统治者属下的一切农民非农奴即佃客,他们不能私有或转卖所耕的土地。”(张荫麟:《中国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页27)
自战国以后,郡县制开始出现,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废封建而建郡县,从此,中国历史上西周那种纯粹的封建制度就基本消失了。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至少在民国之前,汉语中使用封建一词,是与郡县对举的,无论柳宗元著名的“封建论”,还是顾炎武杰出的“郡国利病”论,都是在与郡县制相对意义上谈论封建制的。
1870年日本学者西周第一次使用“封建”一词对译英文“feudalism”,根据日本的历史特点,日本学者在使用该词时与其本国历史情形是比较吻合的。此后20年左右,严复先生在译介该词时,其含义保留了中国古意与西意,亦未出现语义的混乱。
但是,新文化运动开始之后,在陈独秀的泛封建概念滥用下,这一概念开始“语乱中国”,他在1915年的《敬告青年》一文中,说道:“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第一次提出了一个公式化的命题:
“封建=君主专 制=20世纪前的2000年中国历史=落后”
陈独秀之所以如此滥用封建概念,缘于其在日本留学,深切感受到日本的反封建热潮,而日本反封建反的是他们自己的封建,与中国何干?日本人并没有用错概念,而陈独秀却不管眉毛、胡子的差别,抓来就用,开启了中国人滥用封建概念的序幕。从此,以封建为前缀的词组作为批判性语词的运用方式就开始泛滥成灾:
封建意识、封建专 制、封建地主、封建迷信、封建军阀、封建官僚、封建帝王、封建礼教、封建糟粕…
反正一切不好的东西都可以加这样一个前缀,以至于这个看起来最活跃的词倒像个死东西,谁都不知道它是什么!
民国年间,随着共产国际对中国政治的介入,他们滥用封建概念到中国现实的做法也影响了中国人,蔡和森就沿袭了斯大林对当时中国所谓半封建社会的论断,这时的陈独秀虽然是反对者,认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早已崩溃,但他并未意识到自己所使用的封建概念依然是错误的。
在滥用封建概念的诸种影响中,对史学全面的毒害则更多的来自郭沫若,他离开封建本义,完全自由发挥地使用此概念,然后将它机械地套用到中国数千年历史上,完成其“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五阶段说,这一流毒至今依然深种国人心中,尤其1949年以后,政治意识形态的介入则将封建一词的滥用在最大限度上推波助澜,便是今天的后果。
然而,恰恰是马克思自己本人,提到过各种不同生产方式,从来不曾将中国归为封建制,在著名的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说道: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马恩全集》第13卷,页9)
这段话最清晰地表达了马克思没有把中国古代的生产方式看成封建制的。马克思与恩格斯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通信中,讨论的思想因为涉及中国农业社会的公共工程,启发了魏特夫的灵感,以至于产生了一部曾经在中国引起轰动与争论的《东方专
制主义》。
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写道:
“在印度和中国,小农业和家庭工业的统一形成了生产方式的广阔基础。此外,在印度还有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村社的形式,这种村社在中国也是原始的形式。…在中国,那就更缓慢了,因为在这里直接的政治权力没有给予帮助。因农业和手工制造业的直接结合而造成的巨大的节约和时间的节省,在这里对大工业产品进行了最顽强的抵抗;因为在大工业产品的价格中,会加进大工业产品到处都要经历的流通过程的各种非生产费用。”(《马恩全集》第25卷上,页373)
应该说,马克思所使用的封建概念是西方学术界通用的封建概念,正因为如此,这些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学术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能够与其前后或者同时代的其他学者展开学术对话。
英文feudalism,按照《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六卷的解释:
“一种以土地占有权和人身关系为基础的关于权利和义务的社会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封臣以领地的形式从领主手中获得土地。封臣要为领主尽一定的义务,并且必须向领主效忠。…在这样的社会里,那些完全履行正式义务的人,并不具有抽象的国家或公务的概念,而是由于同他们的领主有私人的和自愿的联系,接受以领地形式给予的报酬,这些领地可以世袭。…”(中文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页280)
可以说这是一个最有权威性的概念表述。
自马克思之后,年鉴学派重镇马克.布洛赫出版了著名的《封建社会》上下卷,对封建的广狭两意,及其具体历史形态都作了精详地阐述与论证,另一位年鉴学派大师布罗代尔在《15—18世纪的物质、经济与文明》也涉及到了这个问题。
另一方面,当代左派学者安里.佩德森也对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进行了很好的全面论述,在其名作《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一书中,他认为马克思关于中国的看法和判断缺乏实证的研究,这是很到位的,不过他讽刺马克思攻击太平天国,倒显出其自身的浅薄和对中国历史的隔膜,此处不赘。
不过,对世界各种封建生产方式的诸形态之考辨,以及对中国的独特性的分析最为到位的,我以为该首推马克斯.韦伯,他在研究世界各国历史之后,将广义的封建关系划分为下列三类:
1、“赋役式”封建制(例如哥萨克骑兵);
2、“家产式”封建制,细分为:
A、“庄园领主”封建制,部曲军(例如罗马贵族直至内战时期仍习惯利用此种军队;此外尚可见之于古埃及法老军队);
B、“人身领主”封建制,奴军(古巴比伦与埃及的军队,中世纪时阿拉伯的私人军队);
C、氏族封建制,充当私人军队的、世袭性的客(罗马的贵族);
3、“自由的”的封建制,细分为:
A、“扈从式”封建制(大部分日本的武士,梅洛林王朝的侍卫);
B、“俸禄式”封建制,仅基于庄园领主权与征税权之授予,而非个人性的效忠关系(近东诸国,包括土耳其的采邑制);
C、“采邑”封建制,基于个人性忠诚关系与采邑制的结合(西欧);
D、“城市支配”的封建制(例如斯巴达类型的希腊城邦)
(上述见于《韦伯作品集.卷三.支配社会学》,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页199—200)
即使是在广义的封建概念中,韦伯也没有将中国秦以后的古典时代列入,他说:
“西元前9到3世纪之间,实际上是一个各个独立的封建王国并存的时代。”(《韦伯作品集.卷五.中国的宗教》,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页80)
对于“这意味着封建制度的全面废除”(同上,页77,指秦)之后中国的经济生产方式,韦伯有另外一个著名的概念,是专属于分析秦以后的中国古代社会的,即“家产官僚制”。韦伯就与此相关的一些论断,是极为精到的,例如,他说:
“土地所有权极度不稳定的性格,明显地贯穿于长远的世纪,亦即,有一千五百多年之久。”(同上,页131,他不知道在他1920年去世之后100年,中国的土地所有权能稳定便是拜天所赐了。)
“社会平均化的倾向是与家产官僚制相呼应的。…土地的分割继承,最后则大大加强了土地所有的民主化,虽然在个别情况下,由于共同继承的缘故,此一趋势有所减缓。”(同上,页136,关于平等性这一点,在中国史学界也多有人涉足,但很少是从土地制度入手的,更多是从科举制入手,这充分显示了韦伯惊人的洞察力。)
“社会秩序里具有封建成分的身份性性格,至少在法律上被消除了。…名门望族的‘乡绅’,并未享受到国家保证(相对于下层社会)的地位。按照法律,直接位于小市民与小农民之上的,是家产官僚制的机制。西方中世纪时那种封建的中介阶层,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实际上,都不存在。”(同上,页136)
可以想见,通过这些分析,韦伯的结论,无论是与黑格尔的论断,还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断,都存在交叉部分,即中国古代自秦以后,与西欧类似的封建制是不存在的。这里有个极为重要的必要条件,就是法权上对所有权和某些与个人自由相关的特权保护,在制度意义上,中国古典社会是不存在的。正是这种制度性的匮乏,导致了中国历代王朝末世官僚体制对人民的严重压迫,而这与皇帝优劣关系密切,然而当一个国家总是寄望于某个人的时候,她就是危险的。
无论如何,没有“风能进,雨能进,国王的军队不能进。”的法权保护,西欧式的封建何以在中国存在?
由于民国以来,尤其是1949年以后,“封建”这一概念无论在学术意义上还是一般社会用语意义上极度混乱的使用,导致了我们对历史认识的严重混乱。直到今天,它还大量地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以及学校教育之中,即使在大学,也没有多少教师能够有效地避免这一概念的混乱使用。五年前,我在应某著名杂志约稿所写的《走向公民时代》一文中,谈及中国古代社会均以“古典时代”名之,而编辑在修改时,径改为“封建社会”,而这种谬种流传的无奈状态还不仅仅是这一家媒体,这表明即使作者自己力图纠正语言错乱,而媒体却常因为无知也会将混乱进行到底。
对封建概念的滥用导致了几大恶果:
1、无法把握中国历史本身的独特性,机械地套用导致的非驴非马历史观,相信马克思在世也定会十分厌恶(他在给俄国人回信中就表达过这种缘于栽赃的愤怒);
2、无法清晰比较中西方的差异性,将各种完全不同的历史混为一谈,例如,对西欧、对日本与中国历史的差异;
3、窜乱了汉语原本可能的准确表达,使得全社会在混乱的语言无意识中莫名其妙地表达、不知所云地表达;
4、严重破坏学术交流的基本规则,当一个概念歧义纷纭,甚至在几乎相反含义上同时使用的时候,学术交流就会彻底不可能,像郭沫若那样完全在本意之外滥用封建概念的时候——例如“封建专
制”(无论在马克思那里还是在其他社会学家那里,封建与专 制是一组对立的词,而一旦两者结合在一起,岂不就是说“我饿得很饱”这种呓语?)
……
除了“封建”这个概念之外,还有无数的概念,都被长期滥用,好在对包括“封建”在内的一系列概念,当代学界早在15年前就开始了严肃的驳正工作,其中冯天瑜教授的贡献最大,本文的词义考证资料大部分来源于他的杰出著作《“封建”考论》。但正如大学者唐逸先生所言,美丽的汉语变得如此混乱,真是令人痛心之至。
我真不知道,“封建”这个概念到底还要再滥用多久,国人才肯罢休,如果永远不能正本清源,那真是汉语的一大悲哀。
-————————–我是分割线——————————-
自秦以后,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时间是中央集权或君主专制……
政治只需要标签或者口号,不像学术那样要严格的定义…..
词语被简单化、概念化的时代过去了,应该要还一些词以本来面目了…..
教育讲”求同存异”,填鸭式的教育怎么能教育出独立思考的人,从起点上就输了……
希望更多人看到这篇文章….
[ 本帖最后由 ClutchBear 于 2010-9-23 16:55 编辑 ]
Terminusbot 整理,讨论请前往 2049bbs.xyz
风餐露宿
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9-23 17:34 只看该作者
新青年派那帮人除了胡适,其他的李大钊陈独秀鲁迅之流全部连日本大学都没混毕业。
结果跑中国来正儿八经的教育起中国人来了。
【牧羊犬】
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9-23 22:24 只看该作者
孙大炮先前抱日本的大腿 后来又抱老毛子·······
当年那些知道分子都是这么想的啊
ClutchBear
祝你下辈子还是中国人
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9-23 22:35 只看该作者
我真不知道,“封建”这个概念到底还要再滥用多久,国人才肯罢休,如果永远不能正本清源,那真是汉语的一大悲哀。
冯天瑜先生在其新著《“封建”考论》①中,通过对中国、日本以及西欧有关“封建”定义以及封建社会特征的广泛深入考察而提出的中国西周至战国近于严格意义的“封建社会”、而从秦至清并非“封建社会”而是“宗法地主专制社会”的基本观点,不仅对于恰当分疏从西周至战国和从秦至清这两大历史时段的社会差异、准确把握这两大历史时段的社会性质、以及解决中西学术对话中因“封建”概念内涵的扞格所造成的困境,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矫正由于将自周秦以迄明清笼统纳入“封建社会”(或将魏晋之前归为更加低下的“奴隶社会”)所导致的思想史研究中的错误认识,也颇有裨益。
自马克思的“五种生产方式说”传入中国、复经斯大林式的马克思主义将之规定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两大板块”之一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种历史观连同马克思主义一道被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以来,为适应这一历史观,现当代许多历史工作者将所谓“奴隶社会”以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或可谓“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历史时期一概纳入“封建社会”范畴。具体到中国历史来说,主要出现了“西周封建说”、“战国封建说”、“两汉封建说”和“魏晋封建说”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说除了对于“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分期的认识不同之外,基本上都认为中国自“奴隶社会”以后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前的整个历史社会都是同质的,即是说,中国历史演进到“封建社会”之后,就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也不存在质的差异。由于这些历史工作者往往着眼于秦汉以降中央集权的专制政体来概括“封建社会”的性质,因此,“封建”和“专制”这两个本来相对的概念便被奇妙地组合成“封建专制”这一术语,甚至进而被简化为“专制”一词,用以指称早起西周、迟自魏晋以迄清末的中国古代社会。这样一来,对于这一中国古代社会的认识便被限定在这样一种格套之中:要么肯定自西周以迄清末都是“封建专制”社会,要么便不得不承认直至战国、秦汉甚至是魏晋之前都还处在比“封建社会”更为低下的“奴隶社会”之中。基于这种认识,那么,反映这一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便要么是“封建专制”思想,要么甚至是“奴隶主阶级”的思想。自“五四”以迄1980年代所谓“新启蒙运动”对于这一中国古代社会主流思想的反复挞伐、全盘否定,基本上就是遵循着这一逻辑。
冯先生关于“封建社会”的考辨,突破了上述历史观的笼罩,在“封建”与“专制”相对的本来意义上分疏了西周至战国和秦至清这两大历史时段的不同社会性质,从而使得分别形成或发展于这两大历史时段中、本来就蕴具不同性态的思想获得了社会存在方面的说明。以儒家思想来说,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并实现了第一期发展的原始儒家,在社会政治理论方面一贯表现出要求上下之间互尽义务、且特别强调在上者的率先示范作用、以及鼓励知识分子(士)以师友身份对当世统治者经常予以批评和抗议的德性政治精神。孔子所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②、“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③、“(事君)勿欺也,而犯之”④;子思所谓“君子之道本诸身”、“君子笃恭而天下平”①、“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②;孟子所谓“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③、“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④,乃至“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⑤的政治主体意识、“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⑥的革命精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⑦的民本观念,以及“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⑧的大丈夫气概和“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⑨的特立独行人格,均明白无误地体现出这种精神特质。这种精神特质,当然不是秦汉以迄明清中央集权的专制社会所能孕生乃至容受的,而只能是统治权力相对分散,社会生活领域存在诸多活动空间,经济、政治乃至思想层面均有较大自由度的典型的封建社会的产物。正是有见于此,清人袁枚发论曰:
赖有封建,然后栖栖皇皇,之卫、之齐、之陈蔡、之梁、之宋、之滕,几几乎有可行之势,而诸侯敬,子弟从,则声名愈大,千万年后,犹知遵奉为师。使圣人生于郡县之世,三试明经不第,则局促于一邦,姓氏凐列沉,亦遁世无闷已耳,安见其有以自立于天下耶?⑩
袁氏此论着眼于人才成就途径的区异而揭橥了“封建”与“郡县”(即专制集权)制度的差别,诚然不无见地。但是问题在于,“封建”与“专制”之不同,决不仅仅只在于社会一般成员的选择拥有多大的自由度和可能性,而主要在于权力架构是否存在着使社会一般成员得以保持独立人格和自主意志并在思想云为方面获得某种程度自由的空间。专制之为专制,正是由于它杜绝了或力图杜绝这种空间。在专制体制下,最高统治者通过层层向心的权力机构,最终以个人意志进行权力运作,以覆盖整个社会的权力网络,宰制着从中央到地方、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一切臣民的生杀予夺大权,控制其思想云为,泯灭其自主意志,摧毁其独立人格。这才是秦汉以迄明清社会的基本性质,也是周秦之际发生所谓“古今一大变革”⑾或“天地一大变局”⑿的根本所在。由此,秦汉以降的正统思想才出现了颇不同于先秦时期的状况。仍以儒家思想为例。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以及汉高祖、窦太后等对于儒生的蔑视、羞辱和迫害,西汉承平以后便出现了制定朝仪的叔孙通、“称意任职”的兒宽、“曲学阿世”的公孙弘一类人物,从而开启了为着身家或小集团利益而与专制政体沆瀣一气、借用儒学资源诠释专制政体合法性的“政治化儒家”统系。笔者曾经细致比较过作为先秦文献的《郭店楚墓竹简·缁衣》、《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缁衣》与经过汉代经师编定的《礼记·缁衣》的文本异同,发现后者对于前两种文本多有篡改,剔除了其中体现原始儒家德性政治精神的内容,而羼入了适应专制政体威权思想和纲纪观念的成分⒀,由此似可概见遭历秦火而复出、为汉儒重新编定的儒家经典及其表现的思想与原始儒家的本来面貌已有较大甚至是很大的差异,从而也反映出儒家学说随着社会性质的嬗替而发生了相应的蜕变。
不过,实际中的思想总是既源于当下社会,同时又具有历史继承性。特别是那些浸淫于深厚传统而取精用弘、并具有深刻反思能力和批判意识以及“守死善道”精神的人物,往往更能超脱现实利害而从先哲思想中汲取道德智慧,从而形成不同于一般社会意识的、高标理想而抗衡当下的思想。具体到儒家来说,在发生于典型封建社会的原始儒家思想被阿附专制政体的“政治化儒家”扭曲为正统意识形态的同时,原始儒家的德性政治精神仍然被秦汉以降那些真正的儒者所继承并施之于立身行事。这些真儒总是(或最终是)处在体制的边缘或对立地位,成为无限威权及其衍生的黑暗腐朽势力的批评者、抗议者和反对者,其中许多人为此牺牲了身家性命。其荦荦大者如:秦末往归陈胜反抗暴政并因而死难的孔甲,汉初直斥窦太后而被罚入圈刺豕的辕固,汉武帝朝以“天人三策”制约君权的董仲舒,唐顺宗朝因挑战宦官和藩镇势力而被贬死的“二王刘柳”(王伾、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唐宪宗朝因谏迎佛骨而贬謫瘴江的韩愈,南宋孝、光、宁三朝数以封事或面奏指斥君心之非而最终被打入“伪籍”、在“党禁”的喧嚣和阴冷中长逝的朱熹,明武宗朝几番与近习斗争而历蹈险境的王守仁,明清之际直斥“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高倡“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原则的黄宗羲,提出君主苟不能“保类”、“卫群”则“可禅可继可革”的政治主张的王夫之,清初发为“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的惊世之论的唐甄,乃至东汉党锢、晚唐清流、明末东林,等等。这些秉具原始儒家德性政治精神的真儒的思想云为,岂可以所谓“封建专制思想”一语加以论定!实际上,在思想上与原始儒家德性政治精神一脉相承的历代真儒,恰恰是专制政体的制约、抗衡乃至否定力量,是与“政治化儒家”根本歧异的、抱持以道德理想转化现实社会政治这一儒家真精神的践行者,其思想实践非但不属于所谓“封建专制”的范畴,而且在创造性转化的前提下,恰恰可以作为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所尤为重要的培育民主意识的本有传统资源。
关于原始儒家及其精神继承者在思想实践上与专制政体和“政治化儒家”的殊异,熊十力、徐复观、杜维明等现代新儒家几代人物早已多有指陈,其论概见于熊氏《韩非子评论》、《论六经》①,徐氏《两汉思想史》②,以及杜氏《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③、《杜维明学术专题访谈录:宗周哲学之精神与儒家文化之未来》④等著作中。实际上,不少研究者也都从孔子、思、孟以及周、张、程、朱、陆、王等历代儒家的著述中体认到了反专制的积极自由精神以及消极自由诉求。但由于受到长期以来形成的关于社会性质成说的局限,即使是服膺儒家德性政治精神的人们也往往因为难以解释这种精神的社会根源或思想根源而不敢对之加以充分肯定,一般人们更是溺于成说而习焉不察地目之为“封建专制”甚至是“奴隶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冯先生《“封建”考论》的面世,通过对“封建”古义的厘清以及对日本和西欧封建社会特征的考察,坐实了“封建”名相与西周至战国社会性质的对应关系,由此揭示了西周至战国封建社会与秦至清专制社会的相对性,从而为原始儒家及其一脉相承的思想谱系之反专制精神安立了社会的和思想的基础。因此,冯先生这部著作不仅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重辨,而且对于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再认,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启发意义。
① 冯天瑜:《“封建”考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 《论语·八佾》,见《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46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③ 《论语·颜渊》,见《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504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④ 《论语·宪问》,见《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51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① 《中庸》,见《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634、163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②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鲁穆公问子思》,第141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③ 《孟子·离娄下》,见《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72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④ 《孟子·离娄上》,见《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717、272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⑤ 《孟子·万章下》,见《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74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⑥ 《孟子·万章下》,见《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74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⑦ 《孟子·尽心下》,见《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774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⑧ 《孟子·滕文公下》,见《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71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⑨ 《孟子·尽心下》,见《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779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⑩ 《小仓山房文集》卷二十一《再书封建论后》,转引自冯著《“封建”考论》第72页。
⑾ 王夫之《读通鉴论》,转引自冯著《“封建”考论》第39页。
⑿ 赵翼《廿二史札记》,转引自冯著《“封建”考论》第44页。
⒀ 拙作《原始儒家德性政治思想的遮蔽与重光——〈缁衣〉郭店本、上博本与传世本斠论》,载《孔子研究》2007年第1期。
① 熊十力:《韩非子评论》、《论六经》,见《熊十力全集》第5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②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见《徐复观文集》第5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③ 杜维明:《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④ 杜维明、东方朔:《杜维明学术专题访谈录:宗周哲学之精神与儒家文化之未来》,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C.C.
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9-23 22:45 只看该作者
“自由”“民主”这些词都有被滥用吧
成了一个标签,可以贴来贴去的
杨炳佳
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9-23 23:37 只看该作者
词语很难说本意啥,就一直是那啥。非学术论文时,是不是还应随大流而用之?
jiucaibao
草泥马——为把马勒戈壁建设成草泥马戈壁而努力奋斗
7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9-23 23:53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楼 杨炳佳 的话题
不应该吧。
1984里就讲过关于语言的故事,一个词没了,它所表达的思想也就没了。同样,一个词的意思被扭曲了,它所表达的意思也就被扭曲了。
SrAcer
党强加于人的世界观在无法理解它的人们那里最容易被接受。——《1984》
8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9-24 00:05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楼 杨炳佳 的话题
至少我绝不会随大流把49年叫解放,也不会把古中国统称封建。
nkpoper
9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9-24 00:53 只看该作者
真正的要害在于:没有适当的替代“封建”的词汇
我们不用“封建社会”来描述自秦朝至清朝的社会,那么用什么呢?
用“封建社会”来描述自秦朝至清朝的社会,当然有其不合理的之处,但也有其合理之处。
第一、诸侯虽然不常见,但并未彻底消失,除了汉朝和明朝那样的握有土地和兵权的藩王,异民族的附属国(附属程度各自不同)更是始终存在。
第二、在完全没有诸侯和封建贵族的情况下,有特权的贵族阶级始终存在,例如清朝的铁帽子王们,还有世袭罔替的侯爵(比方说曾国藩)。也就是说:虽然在内地分封制并不常见,但是分封制的影子却始终存在。
用“封建社会”描述中国历史的合理之处,加上没有适当的替代词汇,导致了我们很难改变这种描述。
nkpoper
10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9-24 01:10 只看该作者
接9楼
因此,骂人是没用的,如果要解决问题,应该想个具体的办法。
方案一、把秦以后的社会制度,就称为”封建制“;把其它的封建制度,称为”分封制“。
这样的好处是:基本符合词汇的本意。毕竟如9楼所言,秦以后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算封建制,只是一般不分封土地罢了。
这样的坏处是:要改的地方太多,所有其它地方的封建制都得改词儿了。
方案二、给秦以后的社会制度找个新词汇。
注意:不能使用”君主制“”皇权至上“”集权制“等词汇,这些词汇当然有道理,但是不足以作为对社会制度的整体描述,不足以与其它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相区分。
但是,我想不出适当的词汇。
nkpoper
1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9-24 01:23 只看该作者
接10楼
依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奴隶制社会-
封建社会是一种进步。因为马克思主义当然要把社会进步看成是必然的,不然的话其理论就没煽动性了,也就是说:如果社会不是必然进步的,那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进步理论就不那么容易鼓动人类为社会进步而努力。
这是一种基督教历史观,基督徒往往拒绝承认黑暗中世纪的全面退步,以此维护基督教对异教的优越感。当然,也是毫无道理的。
至于把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看成是一种社会进步,无论这种封建社会指的是西方国家的封建社会,或者中国的”封建社会“(自秦至清),本身并非无理。只不过这种拿着”封建社会“当筐把资本主义前夕的社会都装进去的方法,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粗陋性,或者说,只有粗陋的东西才容易得到大众的支持,才有煽动性。但也仅此而已。
也就是说:这一错误的实质是缺乏精确性。
因此,战胜这种错误,也不能靠指出其错误,指出其错误并不能使历史研究变得精确,必须找到一个合理的替代词汇,才能使历史研究变得精确,才能最终替代这种”封建社会“的概念。不然的话,既然如9楼所言,这种描述方面也并非没有一点合理性,留着也是没办法的事。
[ 本帖最后由 nkpoper 于 2010-9-24 01:24 编辑 ]
永远不要跟我扯强国的淡
1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9-24 01:36 只看该作者
共党设计一切的狂妄充分体现。明明不是封建制,偏偏要称为“封建社会”,不用马克思那套狗屎历史阶段划分屁话,会憋死肚子里只有狗屎的人么?
自秦以后叫什么社会?简单,无非就是中央集权狗屎社会,1949之后就叫中央集权装逼社会,89之后就进入共匪裸奔时代。
冲袋奶粉给党喝
1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9-24 12:38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风餐露宿 于 2010-9-23 17:34 发表
新青年派那帮人除了胡适,其他的李大钊陈独秀鲁迅之流全部连日本大学都没混毕业。
结果跑中国来正儿八经的教育起中国人来了。
乔治.华盛顿总统小学毕业,本杰明.富兰克林更是小学没毕业,只接受过两年正规教育,结果不但参与了<独立宣言>的发表,还参与了联邦宪法的制定.独立宣言>
nkpoper
1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9-24 13:00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冲袋奶粉给党喝 于 2010-9-24 12:38 发表
乔治.华盛顿总统小学毕业,本杰明.富兰克林更是小学没毕业,只接受过两年正规教育,结果不但参与了的发表,还参与了联邦宪法的制定.
这个“没学历”,得分类说明。
第一种是不屑于上学(如比尔.盖茨),第二种是没钱上不起(如本杰明.富兰克林),这两种人自然没坏处。
第三种是考不上或者中途跟不上,这种人的能力就可疑了。第四种是耐不住寂寞,中途改行,这种人品质就可疑了。
新文化运动的那些人,很有第三、第四种的嫌疑。
风餐露宿
1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9-24 13:07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冲袋奶粉给党喝 于 2010-9-24 12:38 发表
乔治.华盛顿总统小学毕业,本杰明.富兰克林更是小学没毕业,只接受过两年正规教育,结果不但参与了的发表,还参与了联邦宪法的制定.
美国宪法不是只由他们两个起草的,ok?新青年派几个主要人员除了胡适哪个大学毕业了?
何况,有的是人因为没钱不得不停止学习,新青年派那帮人是因为没钱吗?
李大钊、陈独秀、鲁迅,全部是伪造学历混进的北大或者政府部门,这么有本事干嘛伪造学历啊,连胡适的博士学历也有造假的痕迹(胡适实际上博士论文还没通过就回国了,不过这位好歹有博士水平,其他几位就连本科的水平都没有了)。
[ 本帖最后由 风餐露宿 于 2010-9-24 13:17 编辑 ]
风餐露宿
1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9-24 13:11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3楼 冲袋奶粉给党喝 的话题
你觉得,在大家都不太懂西学的情况下,是听一帮日本大学都没毕业的家伙为主的团体好呢?
还是听一帮以修完了美国大学课程的人为主的团体好呢?
冲袋奶粉给党喝
17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9-24 13:14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风餐露宿 于 2010-9-24 13:07 发表
美国宪法不是只由他们两个起草的,ok?新青年派几个主要人员除了胡适哪个大学毕业了?
何况,有的是人因为没钱不得不停止学习,新青年派那帮人是因为没钱吗?
我想表达的是,如果按照你的说法,华盛顿和富兰克林这样的人其实根本没资格参与制宪会议,因为他们只有小学文凭.更别说大学毕业了.
但他们一个是制宪会议主席,一个是宾夕法尼亚的八个代表之一.
有能力,有智慧的人,有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或许并不太重要.没能力,没智慧的人,就算接受了正规教育,一样是个庸人,甚至是个废物.
风餐露宿
18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9-24 13:21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冲袋奶粉给党喝 于 2010-9-24 13:14 发表
我想表达的是,如果按照你的说法,华盛顿和富兰克林这样的人其实根本没资格参与制宪会议,因为他们只有小学文凭.更别说大学毕业了.
但他们一个是制宪会议主席,一个是宾夕法尼亚的八个代表之一.
有能力,有智慧 …
学历当然不是百分之百代表能力,但是如果让我们在几个美国大学毕业生和日本大学未毕业生里选哪群人更精通西学,更能带领中国人好好的学习西方,傻瓜也知道该怎么选,就因为这样,蔡元培才伪造了不少新青年派人士的学历。
你举的是一个个例,我举的是一个群体的例子,那是两回事。
风餐露宿
19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9-24 13:22 只看该作者
小学毕业生,未必不能在学术上获得成就,但是,那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学习,我相信,那些能在学术上取得成就的小学毕业生如果给予他们上大学的机会的话,他们是能够毕业的,这和有上大学的机会却连毕业证书都拿不到,那是两回事。
荆楚
20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9-24 19:29 只看该作者
但是,新文化运动开始之后,在陈独秀的泛封建概念滥用下,这一概念开始“语乱中国”。
nkpoper
2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9-24 21:30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封建社会”(即自秦至清)有特殊性
在古代,一个仅有绝对君主制和官僚体系,而无任何支柱阶级的国家,是不能长存的。在中国历史上,秦朝和元朝基本上符合上述条件,只能靠武力维持,基本上算是反面典型。以蒙古人的强悍,在中国也不过混了100年。
在希腊和罗马共和国时期,支柱阶级是公民或人民(人民即公民中除去贫民的那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是民主制度。在罗马帝国时期,支柱阶级逐渐转为军队,这种支柱当然就不够稳固了,不过罗马的军队并不等于一般古代国家的军队,它有很多特殊性,比方说:授予公民权,分给土地,等等。而且罗马帝国是高度发达的古代国家,国家广阔,军事技术方面的优势也很大,加之又有民主制的残余,或多或少可以例外于上述历史规律。
nkpoper
2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9-24 21:44 只看该作者
接21楼
对于大多数古代国家,其支柱阶级都是军事贵族,最典型的就是西方的骑士和日本的武士。这是最自然的选择。但中国却是例外,中国的支柱阶级是士绅阶层,官僚体系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科举制的基础上。这跟中国领土辽阔,人口和经济对周边国家占压倒性优势有关,因为这些优势可以使中国至少在内地比较容易保持长期的和平,而不需要军事贵族的效力。相反,如果存在大量军事贵族,由于缺乏外部宣泄口,这些贵族很可能对内动武,使国家和皇帝未受其利,先受其害。
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结果:在同一历史时期,其它国家因为依靠军事贵族,而形成了封建制度;中国却依靠的是科举制,也就无从形成封建制度。
但是,由于是同一时代,而且主要区别就在于士绅阶层与军事贵族的互相替代,中国与其它国家在这个方面以外的差距,其实也不是很大。
冲袋奶粉给党喝
2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9-29 21:25 只看该作者
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结果:在同一历史时期,其它国家因为依靠军事贵族,而形成了封建制度;中国却依靠的是科举制,也就无从形成封建制度。
这个同一历史时期,是指哪个时期?
中国的科举制是帝国制度的产物,我记得朝延为了发现人才,最早使用的是荐举,然后是察举,最后才是科举.
在西周封建时期,像”国”和”家”这样的封地都是贵族自己打理的,自然也就不存在科举.
不过我有一个疑问,在封建时期,领地既然都是贵族自己治理的,那么他们能管得过来么?即使把家族的人都派上用场,那么大的领地,管得过来么?如果忙不过来,就需要外人帮忙了,这同样会涉及到如何发现人才.那么,封建时期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发现人才的呢?
风餐露宿
2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9-29 21:31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冲袋奶粉给党喝 于 2010-9-29 21:25 发表
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结果:在同一历史时期,其它国家因为依靠军事贵族,而形成了封建制度;中国却依靠的是科举制,也就无从形成封建制度。
这个同一历史时期,是指哪个时期?
中国的科举制是帝国制度的产物,我 …
分封制的时候,他们一块领地还没中国一个县大呢,怎么管不过来?
中国的县长咋管地方,他们也咋管啊,说到底基层都是要靠地方自治的。他们在领主的下面还有骑士呢。
曾默之
2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9-30 02:47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nkpoper 于 2010-9-24 01:10 发表
因此,骂人是没用的,如果要解决问题,应该想个具体的办法。
方案一、把秦以后的社会制度,就称为”封建制“;把其它的封建制度,称为”分封制“。
这样的好处是:基本符合词汇的本意。毕竟如9楼所言,秦以后的社会 …
秦以前是“封建社会”,自秦至清,乃“皇权专制社会”。
缺乏最起码的学术常识,却高谈阔论,徒惹人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