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人民报:美名校开放课程引爆暑期网络 足不出户上“洋”大学

本主题由 musicool 于 2010-8-28 09:09 移动 kava

K

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8-28 00:05 只看该作者

日人民报:美名校开放课程引爆暑期网络 足不出户上“洋”大学

与哈佛教授面对面探讨何为正义,与耶鲁名师一起剖析心理、金融和哲学话题……现在,这一切不再是美国常春藤名校学生的专利,国内学子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这些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

这个暑假,在国内一些视频网站上,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牛津、麻省理工学院等一些国外名校的公开课程,受到不少国内学子的追捧,下载频率和速度,堪比一

些大片,一些课程的点击量甚至超过了《百家讲坛》。还有人说,今后“在家里就可以上耶鲁”。而那些自发下载并收看这些高校开放课的网友,则被称为一“网”

情深的“网课族”。

这些开放课程讲的是什么?如何跨过语言与版权的障碍?它们带给我们的是知识的更新,还是学术霸权的另一种表现?这样一种方式,将对国内教育带来怎样的影响?

语言版权双通行

“听”课热火朝天

某搜索网站的首页上,耶鲁大学开放课程是热门搜索的关键词,《博弈论》、《基础物理》、《1871年后的法国》等十几门课程提供免费下载。

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麻省理工学院已经开始向网络发布开放课程。一些名校课程也曾散落在一些小型网站和论坛上,但都因为语言问题,乏人问津。直到现在,这些课程经网络字幕组的翻译,才得以在国内大范围传播。

人人影视字幕组(YYeTs)的负责人梁良说,他们目前的翻译进度是每周一集,还准备再开四门新课。

“从前由于语言障碍,很难坚持听下来,尤其是哲学、语言类课程。现在我一天能消化两三节课。”有网友留言道。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刘敏说:“以前没有字幕的时候,我只是偶尔随便扫几眼,觉得这些资源无法利用真的很可惜,现在我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随便下载。”

版权问题是字幕组的“心病”,而耶鲁大学网站上则明确标示:这些课程都是开放式资源,只要不用作商业用途,人们可以自由下载和使用。“比起翻译美国影视作品来说,这些教学课程视频的版权问题更让我们放心,翻译起来也更有成就感。”梁良说,虽然难度加大,但知识接收量增多了,传播知识的责任感也不一样了。

难以你来我往

输入与输出不平衡

在耶鲁大学开放课程《心理学导论》的第一堂课上,保罗·布鲁姆教授就语出惊人:“这是耶鲁建立’世界学术霸权’的大计。”虽然博得哄堂大笑,但这并不完全是一句玩笑。

世界名校的开放课程对展示其自身的学术风范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些学生看过后甚至萌发了出国留学的念头。“我真想有一天能坐在牛津古老的大教室里聆听这些课程,这跟在国内上课的气氛不一样。”中国政法大学大三学生王贝加这样憧憬着。

然而,目前能下载到的开放课程,基本上都是文化艺术类,而理工类与高新技术类,则并没有出现。

“这些大学不会将自身的核心课程放上网络,最代表大学精神的学科是难以向外开放的。大学的这种做法,侧重点可能更在于对人才的吸引,毕竟大学有其生存发展方面的考虑。”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教授这样解释。

中国高校开放课程也做出了不少尝试。其中,北大中文系与新疆石河子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同步课堂项目。浙江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等一些课程,也都被录制成视频放到网络上,但影响力却远不如国外名校的开放课程。

武汉大学单波教授说:“国内高校有一些很不错的课程,但是由于语言的限制,很难被介绍到国外去。”郑州大学李凌凌副教授认为,不少国内学校可能担心共享会淡化校内校外的差别,使知识优势受到冲击。

谈到输入与输出的不对等性,网络字幕组一些人也深有感触,“我们不仅需要国内大量优秀的视频资源,同时也需要海外留学生的大力宣传,而这两点目前尚无法达到。”梁良表示。

强传播弱交流

前景尚不明朗

世界名校公开课程这股风潮,是否会成为技术时代新的学习趋势呢?

李凌凌表示:“我认为这会成为一种趋势。因为它符合互联网开放共享的精神。”

杨慧林对此则不以为然:“其实,美国的一些学者,尤其是人文学科的学者是反对这种做法的,因为大学的教育核心不在于硬性的课程输出,而在于与整个大学的精神、环境、气质相互磨合、交融的一个过程。”耶鲁大学的网站上也明文规定:开放课程的目的不是复制耶鲁大学的教育模式。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罗伯特·贝拉教授曾表示:“知识是不可能瞬间传输的,这样会把大学的性质改变。这样的一种模式间接阻隔了学者和学生之间知识交流的过程,而交流的过程比知识的接受更加重要。”

网络公开课程强传播、弱交流的特质引起了教育者们的注意。哈佛商学院的一个博士生帕哈里亚,与四位来自开放教育领域的朋友共同创办了一个网站。在这个网站上,学生可以找到与自己同上一门课的学生,就课堂上遇到的问题与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我虽然不觉得名校的这种模式会成为一种主流趋势,但的确是课堂学习之外的一种有效补充。”杨慧林说,知识传播与学术研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网络无法代替传统的学习方式。尤其是人文学科的一些学术性研究就不可能依赖网络,网上的资料来源很多都需要经过考证。”

薛立·卡刚是耶鲁大学哲学系教授,他的《死亡》课程赢得了墨西哥、伊拉克、韩国、中国等粉丝的追捧。“我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可能会去想15年后,这样的教学模式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卡刚说,“当然就算按这样的规模发展,那也很不错。”

针对当前这股追捧国外名校课程的热潮,也有一些人表示担忧。“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固然是学生求知欲在网络开放时代的释放使然,另一方面恐怕也反映出我们的教育缺乏学术和文化自信,以及必要的国际视野。”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洛父(化名)表示,相比于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客观性,人文社科则往往与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意识形态密切相联,“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国外的公开课,基本都是带有该国鲜明特色且无关痛痒的课程。所以,一些人担忧这是另一种的文化霸权与文化渗透,并非没有道理。对此,我们也应提高警惕,因为,知识有效共享的前提,是思想的独立与对等。”

《人民日报》


Terminusbot 整理,讨论请前往 2049bbs.xyz


桃花岛主

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8-28 00:15 只看该作者

早已经下载,其中博弈论最生动!!

imus

升斗小民

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8-28 00:18 只看该作者

verycd上面搜“开放课程”可以搜到好多。

不过不知道全不全?或者谁有一张目录?可以让人择趣而学?

vgenie

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8-28 00:23 只看该作者

人人字幕组功德无量

Phillip

路边社特邀围观群众

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8-28 00:23 只看该作者

前面罗嗦半天最後一句话才是文章的要点

老月

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8-28 00:31 只看该作者

人民日报提这事,说明河蟹这些公开课程课不日就要行动了

jiucaibao

草泥马——为把马勒戈壁建设成草泥马戈壁而努力奋斗

7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8-28 00:33 只看该作者

理工类与高新技术类其实早就有了,只不过是没有那么流行(心理学或博弈论绝对比java编程看的人多,翻译的人也多)。

musou

8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8-28 00:40 只看该作者

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这才是日报的心里话。话说中国人的文章果然不用看开头,直接看最后就好了

277135246

强力围观党

9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8-28 02:48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musou 于 2010-8-28 00:40 发表

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这才是日报的心里话。话说中国人的文章果然不用看开头,直接看最后就好了

同感

Yhard

10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8-28 02:50 只看该作者

上洋大学主要为了跑路

DaemonEye

不河蟹的围观团团员

1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8-28 08:15 只看该作者

java什么的一般会刊的人也都不需要字幕了…..

他和谐也没用了 火种都燎原了

阴影之剑

1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8-28 08:25 只看该作者

英语好的直接看youtube就可以了

forever1983

1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8-28 09:05 只看该作者

前几天,人人影视字幕组服务器被关闭,是不是表示已经开始下手了???

man-eleven

☭校叛徒、基本上冲锋在后、共产主义的坚定不信任者;运动控(喜欢巨大无比万人欢呼沸腾的场面比如足球赛)、热爱自由、容易怀旧伤感、会办事不会说话,俺们村最有文化的人,没有之一

1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8-28 10:45 只看该作者

观看了以后表示:这才叫大学

[ 本帖最后由 man-eleven 于 2010-8-28 10:46 编辑 ]

河殇

抱歉,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本人目前只能低调,不能狂妄。推特@lxkrock

1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8-28 10:52 只看该作者

以后载下来 挨个看

babel

1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8-28 14:42 只看该作者

mark

winddeer

天朝有风险,投胎须谨慎

17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8-28 20:12 只看该作者

兲朝也可以输出有特色的,例如有兲朝特色的社会主义,估计没有几个老外有兴趣

Alexandre

Flaneur

18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8-28 21:23 只看该作者

共匪也知道自己的洗脑游戏是垃圾了老百姓不想要了

于是百般抹黑国外先进正确思想

xuebowee

19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8-28 21:24 只看该作者

人人字幕组功德无量

茶馆 该用户已被删除

20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8-28 21:39 只看该作者

梁良在不在小组啊,邀请他进来啊,聊聊呗,让书记弄一期Live!大讲堂

河殇

抱歉,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本人目前只能低调,不能狂妄。推特@lxkrock

2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8-28 21:49 只看该作者

好想法!!!

引用:

原帖由 茶馆 于 2010-8-28 21:39 发表

梁良在不在小组啊,邀请他进来啊,聊聊呗,让书记弄一期Live!大讲堂

为了龙公爵

2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8-28 22:56 只看该作者

支持人人..功德无量

SrAcer

党强加于人的世界观在无法理解它的人们那里最容易被接受。——《1984》

2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8-28 23:00 只看该作者

我对OCW最早得闻是2005年从一本海外佛教期刊,对OCW大加赞誉。但那时MIT的录音质量可叫一个差,只好下些文档乱翻。

有谁见过为人民日报写文章的健全人吗?

Howlion

Artroy.com 总监

2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8-28 23:00 只看该作者

《日人民报》这一次在最后时刻才插入。

billshen

渔夫

2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8-29 08:34 只看该作者

“哈佛商学院的一个博士生帕哈里亚,与四位来自开放教育领域的朋友共同创办了一个网站”

搜索不到这个网站啊

billshen

渔夫

2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8-29 08:39 只看该作者

解放思想,开放教育

83岁高龄的Marian C.

Diamond女士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教50年了。她所授的解剖学课程深受学生欢迎,虽说她上课的教室是学校最大的教室,能容纳736人同时上课,但还是一位难求。

她常用一个色彩斑斓的冒盒作为自己的开场。一身得体的外套,外加一条般配的围巾,头发扎成发髻状,手戴胶乳手套,Diamond教授揭开盒子,盒子里的东西是:人的头骨。头骨存放在酒精中,她说,“因为酒精能保存大脑,需不需要我解释得更详细啊?”学生们都笑了起来,这就是她的课堂导入,Diamond教授对课程游刃有余。

Diamond教授同时也是网络教学红人。她的解剖学课程视频《生物学综合教程131教室》,在YouTube的浏览次数接近150万次,可供任何能上网的网友观看。世界上一些著名学者也会登录观看,完全免费。你也可以点击观看耶鲁大学经济学家Robert

Shiller教授关于房价指数的视频,或者John

Rogers教授关于诗人米尔顿(Milton)的讲解视频。而MIT(麻省理工学院)独一无二超级明星学者肯定是Walter H. G.

Lewin了,为了证明摆钟的摇摆末端加了物体(实际上是Lewin教授自己)摆钟也不会走快或走慢。他会选择飞越教室来证明。

自从MIT决定公开自己的课程资源,十几年过去了。MIT开放课程活动通过提供免费网络教育资源(包括播客、演讲的视频、教学大纲和可自由下载的教科书)引领“开放教育资源”活动走向未来。该运动同样也将高等教育传统的教室教学中解放出来。

伊萨卡S+R(学习+研究)研究经理Roger C. Schonfeld表示说,“现在,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利用

‘开放教育资源’”。该组织提供非盈利服务,旨在为学术机构提供研究和教学的技术支持。

如果大学的任务是创造知识(通过研究)和传播知识(通过教学和图书出版),那么想象一下:通过一种方式(开放教育资源)将知识传播出去是多么完美的事情。并且显而易见,

对大学创造自己的品牌也是大有裨益。

开放大学,一所位于英国的从事远程教学的教育巨头,因其开放性课程而频被公众提及。其在苹果公司专门提供免费学术机构课程和其它收费资源的网站——iTunes

U上的下载次数名列前五。有超过1千6百万的网民登录过开放大学网站下载免费课程视频,而这其中有89%的网民是非英国人。开放大学副校长Martin

Bean说道。大约有6000学生在开始学习付费课程之前,会先接触和学习免费课程。

iTunes U12月份下载量超过了历史高点达到一亿。

毫无疑问,开放教育资源开创了高等教育的先河。

那么,十年过去了,它又教给我们什么知识了呢?

这可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无聊的问题。

网上开放课程的资源可能是免费的,但是想要把它们传到网上就没那么简单了。William and Flora

Hewlett基金会,作为开放教育运动的主要财政支持者,在过去8年时间里已经花费了1亿1千多万美元的资金,其中有1千4百万支付给了MIT(麻省理工学院)。想要再现教育场景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MIT(麻省理工学院)提供的1975个课程中只有33个有上课的录像,其它上百的多媒体材料仅仅只是模拟场景和动画。剩下的就是纯粹的文档:教学大纲、课堂笔记、阅读书单、课堂知识理解相关问题和课后作业。

耶鲁大学,依靠Hewlett提供的大部分资金,已花费了3万到4万美元用于将课程传到网上。这其中包括支付给电视录像制作人、字幕书写者和Diana E. E.

Kleiner—她负责耶鲁大学开放课程—所说的“质量保证”的费用。到明年秋天,耶鲁大学将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上传36个课程,并且耶鲁表示将上传更多的课程。

Schonfeld先生估计,在过去十多年时间里,对开放教育的投资业已有1亿5千万美元,并且其它渠道的资金将来也会投资于此,这其中就包括来自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的8百万投资。

但是Hewlett

Foundation现在的想法不仅仅是让开放课程能免费获取那么简单。在二月的一封写给资金受让人的信中,该基金会表示当前的金融环境迫使其不得不从2008年开始增加了40%的资金投入以加强竞争性。Hewlett基金会将更加孜孜不倦的追求自己的既定目标,“使所有人都有学习知识的机会,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

我们认为开放教学资源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育行之有效的最好方法,我们乐于见到该形式持续不断的增长和扩大。”Victor

Vuchic说到,他具体负责Hewlett基金会开放教育项目。“我们非常想看到教学数据得到整理收集,这些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我们也非常欢迎新的学习模式的出现。”

Vuchic补充说Hewlett基金会对跟踪和分析谁正在使用该资源,该开放教育模式又是如何加强学习和如何改变未来的教育模式的项目非常的感兴趣。

受教育者

麻省理工的老师总是津津乐道他们在网上收到的一条关于《固态化学入门》教学视频的评论,“我从这些视频和其它的课程资源中学到了相当多的知识,真的很感谢你们能将它们传到网上。”这为老师仔细查看了下该评论的来源,是比尔盖茨发的。(真的是他发的。)

像微软公司前主席—盖茨先生这样的受众其实不是麻省理工真正的目标群。其最开始的本意是想给老师们提供原材料使他们能站在科研的前沿,特别是在外太空领域。(一些独立翻译团体已将麻省理工的课程翻译成了汉语、波斯语、西班牙语、泰语、葡萄牙语。)

但是只有9%使用麻省理工开放课程的网友是教育者。42%是其它专业已入学的学生,还有43%是像盖茨先生一样的独立学习者。四年前将课程传到网上供网友免费学习的耶鲁大学境况也相差无几,25%是学生,其中大部分是耶鲁在校学生或者是准耶鲁学生;只有6%是教育者;69%是独立学习者。

老师们也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要讲。

Ramamurti

Shankar,这位在耶鲁大学从教30余年,广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说出了自己的故事:他收到了很多的电邮,其中有一封是一位住在距离最近的耶鲁大学校园100英里外缅因州北部的家庭妇女,(“真的真的真的很感谢你的课程,它让我开拓眼界,使我紧跟时代步伐!”)。还有一封是一位来自西班牙的前投资银行家的(“我原来真该学习物理专业的。”)

本学期是Shankar教授他将自己课堂教学录下来的第二个学期了,他表示将课堂教学录下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这学期,他想努力的活跃课堂的气氛。作为理论型,而非实验型物理学家,他的课堂不是那么的栩栩如生。“我倾向于强调物理法则的传统和精确,”他说,而麻省理工的Lewin教授,可以通过课堂实验展示赢得满教室学生的喝彩。

因此,Shankar教授开始将自己的视频中的教学内容和Lewin的相关课堂进行链接,“由于任何讲解的错误将会影响许多视频学习者,”他说,他现在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都会先仔细思考,细细揣摩后才拿出来讲。

耶鲁大学的视频都是用单机相机拍摄(即经济又实惠)。Shelly

Kagan——耶鲁大学哲学教授——一身黑色Converse牌子的牛仔,正坐在桌子上,双腿交叉,偶尔从桌子上跳下来在教室中踱步。他紧促、生动、令人深思的课堂——课程内容是“死亡”——收到了来自墨西哥、伊拉克、韩国和中国粉丝的追捧和来信。几个月前,他收到一封来自一位正遭受大脑损伤的学习者的来信,该学习者用Shelly

Kagan教授上课内容使自己思考从而锻炼自己的大脑。“我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可能会去想15年后,这样的教学模式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Kagan教授说,“但是就算按这样的规模发展,那也很不错。”

Hewlett和基金会却认为这还远远没够,该基金会一直领跑开放教育事业的发展。

卡内基梅隆大学方式:超越

开放课程支持者承认该课程对自我提高的好处。他们也认为开放教育不仅使学习者有更多的机会接受信息,而且使高等教育更加成功,特别是对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和是家庭当中第一个上大学的学生而言。

卡内基梅隆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兼任信息办公室Joel

Smith总结开放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时就提到,“如果开放教育是提供给那些业已大学成功毕业的学生,那么免费的视频、开放的教学大纲和读书清单就非常的好。但是如果是给大多数学习者提供高级中等教育的知识,那么,嗯,就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

卡内基梅隆大学开放学习课程得到了全体老师、学习研究者和软件工程师们的大力支持,他们共同致力于开发电子课程,旨在提高教育体验。到目前为止,已上传10套完整课程,其中包括:逻辑学、统计学、化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法语。每门课程大约花费了25万美元。卡内基梅隆大学现正与社区大学合作,继续开发另外4门课程。他们希望用三年的时间,在网络教学的指导下,能将学员的通过率提高25%。

开放资源教学的潜在学习者是刚步入大学的学生,Smith博士描述他们是“一群先前对大学知识没有多少了解的人,在他或她的自主学习经历中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成功的经历。”

其工作原理是:虚拟仿真课堂、实验室和指导源源不断提供学生学习情况的回馈,而这些回馈信息放过来又能帮助学生顺利学习下去。一步一步跟踪学生的学习进程,然后这些跟踪材料又用于提高课程质量。几份研究报告均显示当学生学习的课程如能在网上开放课程资源中找到的话,学生学习整个学期的内容只需要原来一半的时间。更多的学生也会更专注于自己学习的课程

。Smith博士表示,“我们现在有技术使我们回归到我们知道的最好的教育体验中去: 个性化、参与互动。”

然而,独立学习的学生可能会意识到:就算他们现在能理解所有的课程和做出所有的练习,但是他们也没有分数或者结业证明。和所有的开放课程一样,只有当学生在某一个能授予他们结业证明的大学登记入学之后,他们的开放课程学习才可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学分。

而正因为此,就使许多学生得不到他们自己想要的官方认可的证书了。

Kevin Carey,一个华盛顿教育研究机构政策司司长,他就在网上学习了Kagan教授的课程,他也非常喜欢这门课。但他在2008年《

内部高等教育》(Inside Higher

Ed)上发表的一篇文章称:“我现在对耶鲁唯一感到有一点遗憾,很小的一个遗憾,但是很重要,就是想让耶鲁给我所学的课程一个分数。”

他不仅非常乐意奉上作业中布置的三篇论文,获得一个分数,他也很愿意为此给耶鲁所做出的劳动支付报酬。如果分数够高的话,他也希望自己因对死亡的重新理解而获得学分,“一个我能申请的学分,就如我希望的那样,一个通往获取耶鲁大学学位的学分,或者任何愿意录取我的高等学府或机构并给我发学位的学分。”

这恐怕不会出现,在耶鲁大学开放课程使用规定条款中明确规定不会授予学分,也不会授予学位或任何结业证明之类的证书,开放课程不提供任何直接接触教师的平台,开放课程,换句话说,只是严格的提供给“想要学习的学习者,”该校网站规定,

“开放课程的目的不是复制耶鲁大学教育模式。”

Carey先生的观点是,当一个学校愿意与大众分享其课程之时,是否确保学生学习了该门课程并给该生学分或学位的相关证明方面的工作是耶鲁大学的权利,而耶鲁大学选择了严格限制。

伊萨卡S+R(学习+研究)中心Schonfeld先生很同意上述观点,他表示,“毫无疑问的说,打破成规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总会有很多不可能坐在教室里听课的人,他们站在窗外,踮起脚尖,翘首往教室里面看,看看里面到底在讲什么,但是就算这样,他们也不可能像那些业已录取、能获得学校学分的学生那样坐在教室中听老师讲课。”

维基新世界

开放课程是典型的最新“破坏性”技术的范例,从广义定义来讲,该技术指某天一项技术革新改变了一项产品或服务,常常是颠覆性的改变。Craigslist通过免费分类广告改变了报纸。音乐产业由于iTunes将专辑中的歌曲按每首99美分的价格在网上出售而使音乐产业专辑销售遭遇滑铁卢。

一些人设想能出现这样一个情景,在该情景中,网络提供大量的指导性课程材料,比如像视频或互动环境,学生在他们方便的时候,就在网上学习这些材料,那样学生就不用或者可以减少去教室的次数。“在这种按需求学习的环境中,学生们也禁不住就会想,‘我们真的就需要像其他500个学生那样准时8点钟出现在讲授心理学的101教室吗?’”Schonfeld先生说道。

有一些学校已经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了。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为了缓解教室过度拥挤的情况同时也为了测试电子学习系统,原本一周两次的心理学课程现在改为一周一次,还有一次自己在网上学习。

Schonfeld老师认为教育四部分(课程设计、课程讲解、学分授予和学位授予)之间其实可以相互分割进行。“以前,这些部分都在一套教育系统中进行。”这四个部分是否还需要捆绑在一起?抑或可以分开一两个单独进行?

Edupunks—一个新词,指DIY(自己动手)高新技术——其教育者摒弃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他们正在试水维基U型教育模式,该模式将许多院校开放课程材料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组合在一起。Neeru

Paharia,哈佛商学院博士,九月的时候与四位来自开放教育领域的朋友创办了P2P(P2P又被称为“点对点”,“对等”技术,是一种网络新技术,依赖网络中参与者的计算能力和带宽,而不是把依赖都聚集在较少的几台服务器上。)大学。一个完全免费指导,非盈利网站。其主要投资来自于Hewlett和Shuttleworth基金会。

Paharia老师没有像传统的教育学者那样描述这个新鲜的事物,“P2PU是在‘经营’课程,而不是‘提供’课程。”目前,上传了有16门课程,门类众多,有行为经济学、音乐理论学、网际庞克(发匿名电子邮件为乐事的网络迷)文学和“选举运动管理学”(

所有的课程都取得了《知识共享署名许可协议》认可,该协议授予使用者比标准版权更大的知识自由使用权)。Paharia老师表示,目前有几百学生正在利用该方式学习。

P2PU的目的不是说要开发一种学习模式,然后持之以恒的去坚持这种模式。它的目的是“实验和反复”,Paharia女士说,她以前是《知识共享署名许可协议》执行主任。她喜欢谈论一个从经济学中借来的一个词:信号。“获得学位就是一种信号,”她接着说,“是给老板们看的一种信号,表明你的知识已经达到了某个水平。”最根本的是:Paharia女士认为学位根本就是无关紧要的东西。P2PU正致力于提出另外一种信号,此种信号能给潜在雇主一种感觉,感觉正在申请职位的这个人是一位很有见地,而且她或他所声称自己所具备的技能是货真价实的——而这可能是一份书面报告抑或是一份网络作品集。

“我们身处新时代,”Paharia女士表示说,“人们奔波四方,但是我们有网络,我们完全有条件冲破过去传统教育的桎梏。”

David

Wiley,杨百翰大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法副教授,同时兼任P2PU的顾问。过去几年间,他一直推崇“高等教育的解集,”也就是说,将高等教育功能分割化。Wiley博士认为P2PU模式就考虑到了开放教育中缺失的一个重要部分:人与人之间的协助。好比说,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你可以问谁?“没有人敢说自己看完一本书,一个问题都没有,助教是谁?你的学习小组又在什么地方?”

“如果你正在学习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程,你是无法知道还有谁在和你学习一样的课程,如何能得到他们的帮助,”他说,P2PU,其实是一个“课程组织者”,它将引导大家展开讨论,但是“你是和其他人一起学习,所以,当你有问题的时候,你可以问你同学中的任何一个。P2PU的核心理念就是将学习该门课程的人用网络的方式汇聚在一起。”

相似的理念在Shai

Reshef处也得到体现,他创建了几个网络学习中心,。Reshef先生用自己的100万美元积蓄创办了一所名为人民大学的网络中心。该大学旨在开发其他大学已经传到网上去了的课程,并且该大学的运行依赖于学生相互间的互动,一名学生甚至可以给另外一名学生的论文打分。

问题的关键是选出管理者和懂计算机科学的人才。之所以是这两个职位是因为他们掌握着别人的“生杀大权”。Reshef先生表示他希望能获得办学资格认可,然后还能授予学位。

Reshef先生的计划是“录取任何人,不论是谁,”只要他(她)能通过英语启导课程和具备基本计算机技能,具有高中文凭或同等学力水平,就能被录取。这个非盈利企业目前已录取了3000名申请者中的380人。现正努力通过微型慈善机构——社会网络——来募集资金。

“只需80美元就能让一个学生在人民大学完成一个学期的课程。”

“很多人告诉我们说,‘我们就选你们学校,我不用再选其他的了。’Reshef先生说,“我们就是独一无二的。”他说他曾经收到一封来自加纳的一位年轻人写来的信,他刚刚被我们录取为学员,他在信中就表示说,:“

我感觉我自己现在就像一个特富有的、在美国大学读书的美国人。”这,也许,就是所有致力于开放教育事业的人的最好回报了。

(以下搜集来自网络)

耶鲁大学公开课程:http://oyc.yale.

麻省理工大学公开课程:http://ocw.mit.edu/

斯坦福大学公开课程:http://itunes.stanford.edu/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开课程:http://webcast.berkeley.edu/courses.php

卡内基•梅隆大学公开课程:http://oli.web.cmu.edu/openlearning/

ITUNES U 和

YOUTUBE.COM/EDU——通过这两家媒体,可以找到众多录像和录音课程。其中YOUTUBE已有300家大学的200门课程和六万堂录像课。

Academicearth.org——拥有十所顶尖大学,130门课程,3,500堂录像课。同样附有收费网络大学学位的咨询,多为著名学府如哈佛网大等。

Ocwconsortium.org——搜罗了全世界250所大学的13,000网络课程。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135345/105647

prejudice

His Ridiculous Highness

27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8-29 08:55 只看该作者

已經看了很多年美國網路公開課,多年前還幫忙翻過些OCW的課程。

但是,這種洋大學還是等於自學拓寬知識面而已。

美國大學最重要的校園生活與學術自由感受不到。

無用。甚至連e-learning都算不上。

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自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