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非常危险的武器
张书记
http://twitter.com/SecretaryZhang
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2:01 只看该作者
非暴力:非常危险的武器
原标题:重读《甘地自传》
作者:林达
带着热烈宗教情感的社会改革者———重读《甘地自传》之一
我想自己和大多数人一样,最早遇见甘地,遇到的是一个有定语的名字:“圣雄”甘地,还有他“非暴力之父”的声名。后来,我又发现,自己和大多数人一样,对圣雄甘地其实耳熟而并不能“详”,许多人在景仰宣扬了甘地很久,可能也不清楚甘地的“非暴力”落实到具体,究竟是些什么主张,也并不清楚,在印度独立的历史上,它究竟在发挥怎样的作用。
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我第一次对甘地事迹有些了解,不但很晚,而且是通过一个故事片,Richard Attenborough执导的《甘地》,它在1982年获得11项奥斯卡金像奖题名、最终获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8个奖项。如此得奖的传记大片,一个特点就是对史实会相当考究不敢掉以轻心,所以从大众普及角度,这确是普通人了解一个历史人物和一段历史的捷径。电影是一种很煽情手段,一般来说,被电影煽过一煽,会对你喜欢的人物更喜欢,对你尊重的人物更尊重。所以那次看电影的经验着实让我吃了一惊,我可以说是带着景仰走进去,满怀狐疑走出来。从此提起甘地,我条件反射般的反应是问号。要消除这些问号,还是要看书。于是在去年我看了甘地自传《Mahatma Gandhi--His Own Story》,然后匆匆忙忙在年底去了一次印度。
在印度旅行45天,最后在德里有一天空闲时间。我也记得德里应该有个甘地纪念园,最后没有去,心里也没有太大遗憾:在印度,到处都是甘地塑像,遇到的一打没有,七八个不止了。甘地事迹是印度学校对孩子们最正面、地位不容动摇的教育。
近年来印度学界研究的“复杂甘地”逐渐向民间扩散。一个例证是印度到迪拜的飞机上,就在播放刚刚上映4个月的新电影:《我的父亲甘地》。虽然这不是一个精心制作的大片,可它是个货真价实的“印度电影”--由印度导演Feroz Abbas Khan执导,由印度宝莱坞明星Anil Kapoor制片,通过讲述甘地大儿子失败的人生故事,折射了甘地作为人的个性另一面:在家里的专制,剥夺孩子们上学的机会,给他们的人生带来极大困扰。虽然这无损圣雄光环,可是一个民间解构,对印度也并不寻常。
曾经困扰我的,是在非暴力运动中看到预期发生的暴力。这让我想有更多的了解,甘地的非暴力究竟是什么?对甘地本人是怎样的概念,它怎样引向印度独立的操作,又引出什么后果?这是我想读一些书的原因。从印度回来我又读了一遍甘地自传,查了一些不同的甘地传记,还有一些印度历史。
甘地自传可以让读者理解他成长的环境背景、以及获得他个性形成的第一手资料。甘地于1869年出生在印度一个西部半岛的小邦国Porbandar,人口7 万左右,首都人口1万5。甘地家三代都当过几个类似的小小邦国的总理,当时印度遍布这样的小邦国,直到印度独立时还有5百多个。这些小邦国的日常管理高度自治。我在另外一本传记中读到,甘地祖父曾经和Porbandar的摄政王政见不合,宫廷卫兵在他家门口架起大炮,一炮就把他轰走了。这些复杂的邦国政治宫廷争端,英国人是根本不管的。早年生活在这样的小邦国,感受不到什么多少殖民气息,却能够沉浸在浓浓的本土宗教氛围中。尤其是母亲对甘地影响很深,她不仅恪守斋日,还经常额外给自己整日和数日禁食。禁食对于甘地是一种带有强烈宗教意味的行为。
甘地自小是个极敏感和自卑的孩子。在少年和青年时期,甘地的学业事业都不顺利,打击特别大的是进大学后第一年就读不下去,只好辍学。同时,他却有着三代小邦国总理所形成的家族压力和自我期许。一个长辈告诉他,时代不同了,按照过去模式,他已经不可能子承父业;假如他仍然有此雄心,就必须接受现代教育。遂建议他赴英留学。甘地因此在1887年离家去英国。他的目的是取得律师资格,却似乎不是尽量扩展自己的知识。当时英国考律师非常容易,有的学生突击几个月就可以通过,有些应付考试的参考书甚至可以带进考场。但另有规定,必须上课三年。甘地也就在英国住了三年,他花了很多时间和兴趣在素食协会活动和对于不同宗教的探究上。1891年6月10日,甘地顺利通过考试、取得律师资格,却并没有大学毕业。
英国这个律师考照制度的特点是:取得执照容易,而要在法庭站得住脚、赢得顾客却很难。它的淘汰环节是在后面的开业执业阶段。甘地取得执照后归心如箭,马上启程回国。三年过去了,他拿着执照却发现自己读书不多、实际并不具备在律师界执业的知识和能力;再加上个性羞怯,困难重重。他一开始试着在孟买开业,遇到并不难的小案子,却在法庭上落荒而逃。最后他在孟买的律师生涯彻底失败,被迫回到故乡。此后,又发生了被甘地认为是带来他人生转折的事件,使他感受羞辱难当。
甘地的哥哥虽然没有成为小邦国总理,却一度在家乡地位显赫。邦国虽小,印人自治的上层却是一潭混水。此时邦国已经有了英国人的政治联络官。甘地的哥哥被人告到联络官那里,被指涉嫌误导政治上层。他得知弟弟甘地在英国和此官员相识,就要甘地去说情。甘地明知不妥还是去了。官员很秉公办事的样子,说你不至于要利用我们这点友情来徇私吧。这名官员对甘地哥哥的印象完全负面,认为他是个政治阴谋家,也就特别不能容忍甘地的说情。他阻止甘地继续说下去,请他离开。甘地坚持不肯走并且继续往下说;该官员一怒之下就令仆人把他推了出去。甘地生性敏感,感觉自己受了奇耻大辱。他立即写信表示要告对方。对方回信叙述事件经过,表示自己没有做错什么,你尽管去告。关键是从法律角度看,也确实如此。对自尊心极强的甘地来说,这真是很糟糕的心理处境。
甘地冷静下来后细看家乡,不仅政治纠葛复杂,而且,他要在当地开业,就难免要和那位官员抬头不见低头见。幸而甘地家族属于当地政治上层,社会关系和机会也多。此时一个在南非的印度商人有一个财务纠纷,需律师帮忙。甘地因哥哥的介绍得到了这个工作机会,就这样出走南非。
到南非一段时间之后,发生了他被赶下火车的事件。乘警因甘地是个有色人种,不顾他拥有一等车厢车票,令他离开车厢。甘地拒绝后被拖下火车,行李也被扔下了车。历史学家们把这一事件看作“甘地开端”,是很有道理的。
火车事件对于甘地,是在精神上绝地反击的开端。不久又发生他在坐马车时遇到车夫的歧视,他拼命反抗成功。甘地曾经形容自己是一个失败的学生、二流的律师。在此之前,需要他去征服的对象,不论是学业还是事业,似乎一直过于强大。作为三代邦国总理后代,敏感的甘地始终胸怀大志,却又在现实面前自卑。人和人不同,每个人合适的领域也各不相同,对甘地来说,需要丰富学识知识和分析推理才能实践的事业,并不是他的长处;坚持信念和追求真理才是他的特长。导致他离开印度的那次羞辱事件,几乎是青年甘地失败的象征。可是这一次,他的对手貌似强大却并不占理。看上去是对手打上门来,而在甘地内心深处,也许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准备这样一场精神翻身仗,已经很久很久了。他会不惜一切地以他的生命去抗争。他小小的身躯突然开始迸发出无尽的热情和能量。
从自传可以看到,甘地拿着英国律师执照,却不是一个具备西方律师气质的人。他更象个僧侣或者说信徒。他没有皈依某个宗教,印度教显然是他的精神基础。看甘地的讲话和文章,常有长篇大论的感性表达,相反,理性推理、逻辑叙述的部分却弱得多。他注重精神探求,对于素食、禁食、禁医药、禁欲和其他禁忌等等,有着非常专注的思考,常常反复推敲体验、不断检讨自省。在妇女地位极低、童婚制的印度,甘地夫人成了他的绝对顺从者。甘地正当壮年时决定禁欲,他对夫人的态度是 “禁你没商量”。妻子对他的决定大多言听计从,其中包括在病危时不顾医生警告离开医院、禁医药和营养等等。甘地对学校有自己的看法,孩子想上学也不行。而这些决定的背后,都有在甘地看来很深奥的宗教思考和精神在后面。他是在履行信念,追求真理。
这些家庭中的问题看上去是“小事”,却也折射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就是个人的精神探求、宗教信仰,应当局限在个人范围。若强加于人、或者说以某种强势向社会扩展推行,终有一些隐患在其中。
有件事情可以看出甘地思路和现代律师有所不同。南非的德兰斯瓦在1885年通过一条法律,其中有这样的条款:有色人种和印度人都不能在公共人行道上行走。这条规定其实不仅是一个种族歧视的问题,还有劳工歧视。甘地最感到不平的,是印度人算在有色人种之列,而阿拉伯人却不算。究其原因,还是大多印度人在南非是被称为“苦力”的契约劳工。去年在印度火车站,印度人呼唤那些替旅客头顶手提五六个大箱子上旱桥、赚几个小钱的搬运工,就还是叫“苦力、苦力”。这条法律更是对“苦力”的歧视。因此,身为律师的甘地,常常不感觉自己也在被禁之列,总是走人行道。可是有一天,甘地被一个官员的门警从人行道上推开,打到街上。
甘地的白人朋友正好经过,当场表示,自己作为目击者愿意为他到法庭上作证。甘地的回答是,“我已经决心不再为自己个人的疾苦打官司。”他的意思是,需要解决的是社会根本问题,他关注的社会不公正如果解决,假如社会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也就随之解决了。这当然是一种有道理的角度,可也很典型地折射了甘地的思维方式。西方法律工作者的本能反应是,每个人当首先从维护自己的权益开始,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自然马上诉诸法律、以司法挑战的方式抗争;保护自己的权益就是为社会公平奋斗。而甘地的态度不仅更偏向一个社会改革家的角度,甚至隐含着某种东方式思维。
一个带着热烈宗教情感的社会改革者,甘地产生以“非暴力”的方式进行政治斗争,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带领南非的印度社区以非暴力方式抗议歧视,是甘地找到自我位置、找到自信的起点。他在南非二十二年,虽然达到的目标是有限的,一些歧视法律被取消,可是新的歧视立法还在产生,可是,这毕竟是印度侨民的第一次胜利。消息传到印度,甘地成了众所周知的英雄人物。南非的成功给了甘地巨大的鼓舞。1914年回国的时候,他已经准备在一个更广阔的天地里推行他的非暴力运动。不知道他当时有没有为印度捏把汗,毕竟整个南非只有十万印度侨民,抗争的标的也小;而印度有两亿多人口,其目标和在南非的诉求也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他要的是印度独立。
“非暴力之父”——重读《甘地自传》之二
非暴力,是能够历史悠久地坚持下来的大多宗教的核心内容之一。不论是哪个宗教,不论它们的神灵为何,对经典的解释都是由人在做,对非暴力的理解也是其中之一。非暴力概念本身的发生发展非常有意思,因为非暴力由“施暴”和“受暴后是否暴力反抗”这两方面组成。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开始对残酷敏感、不愿意施暴,这和文明引发人的本性中善良的一面契合。而面对他人施暴,自己能不暴力对抗,不以暴易暴,宁死不反抗,却已经有违人的本能本性、必须仰仗非常强烈的宗教信念去坚持了。
个人以被动承受暴力的非暴力坚持,再转化为以展示坚忍主动挑战暴力,不惜承受悲惨后果。这样个人自发的所谓非暴力抗争,在宗教冲突刚刚开始的一刻,就已经在发生。记得读法国人让·德科拉写的《西班牙史》,里面就提到在3世纪初,罗马人的宗教迫害启动了基督教的“殉教时期”,有大批教徒,甚至女童,主动挑战罗马权威,甘受酷刑处死。以身试法的非暴力抗争,即殉教,是宗教的一种极端行为。在初期,基督教教会对如此殉教显然是完全正面评价的。正因为如此,这样几近狂热的宗教热情会在民众中迅速传染,“殉教”才会一波接一波地高涨而形成“时期”。
宗教信念都是个人化的体验。所以,当时即便殉教人数众多,也是分散的个体事件。700年后,在10世纪的西班牙南方,基督教再次受到伊斯兰教的压制,又发生新一波非暴力挑战的殉教浪潮,使得双方民众情绪激昂达到颠峰状态。这一次,基督教的主教们终于认识到非暴力挑战隐含了民众情绪失控的负面隐患,那些牺牲是不必要、不值得鼓励的。于是出来谴责挑战行为。替代的解决方案是两个宗教的高层政治交涉以达成妥协。历史在作出指点,哪怕是宗教性的社会改革,面对非公正权威,还是可能有两种不同的思路和处理方式。
这么说来,甘地的非暴力似乎并不能算是一个发明。可是,他被称作“非暴力之父”是当之无愧的。“信仰”本身是宗教,而“争取信仰自由”却是政治概念。群体以非暴力抗争达到某个政治目标,就突然转变成了一种政治手段。甘地把历史上自发的宗教非暴力抗争,不仅发展成大规模发动民众的现代政治手段,也发展出相应的一套理论,最后也确实成为达到印度独立目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历史上传为“佳话”。不仅如此,此后通过非暴力方式达到正义目标的历史事件,也都记在甘地那里,非暴力就变成了一个不必探究、绝对正确的神圣符号。可是,事实上,当一个基于个人信仰的个人行为,转化为有人发动有组织的群体运动时,一种质变就在发生,它变得错综复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甘地的非暴力言论很多,象《Ganhdi on
Non-violence》这样的书也不少。这些言论大多是类宗教的信条。例如:“非暴力抵抗精神的获得,是一种在自我否定和欣赏我们自身内部潜力的长期训练,它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观……它是最伟大的力量,因为它是灵魂的最高表现。”“我的一贯经验使我确信,除了真理以外,没有别的神。”“非暴力的两个基本点是:1.非暴力是最高法或宇宙法。2.除了真理没有任何别的法。”而“非暴力”就是他追求的占据神位的“真理”。甘地把政治性非暴力的理论,建立在类殉教的信念和热情上。这也是甘地经常宣布绝食的原因;从小母亲宗教性的禁食始终留在他心里。
甘地的非暴力理论要求一个人在遭遇暴力的时候,把热情升温转化到几近狂热献身的状态,却不转为暴力。这连甘地本人都很难做到。他曾经写道:“没有自我纯洁,要遵行非暴力的法则也必然是一种梦想……然而自我纯洁的路程是艰难而崎岖的。一个人要达到完全的纯洁,就必须绝对摆脱思想、辩论和行动中的感情;超越于爱、憎、迎、拒的逆流之上。我知道我自己还没有达到这三方面的纯洁,虽然我在这方面一直进行着不倦的努力。”所以,非暴力引入政治号召,它的潜在问题是明摆在那里的:这就像做一个很难控制的易爆化学实验一样。你怎么可能使得情绪被煽动、相互感染的庞大非理性群体都如同一个个人那样,“纯洁” 到位,在强烈的刺激下保持恰如其分的分寸,而不是突然被激怒:“老子不干了”而转为暴力?它当然和人的整体素质有关,和社会环境有关,和对方的反应有关。甘地说: “经验教导了我,文明是非暴力反抗中最困难的部分,这里所说的文明并不是指在这种场合讲话要斯斯文文,而是指对于敌人也有一种内在的善意的胸怀。这应该在非暴力反抗者的每一个行动中表现出来。 ”当时的印度,恰是一个没有西方理性传统的国家,而大众整体教育水平极低。就是今天还有一半印度人不会读或者不会写。甘地说的是近一百年前的印度。
“ 非暴力”如此深入人心,是大家基于字面理解,以为它绝对“没有”暴力。其实事情不可能那么简单。作为政治手段的非暴力、不服从运动,假如简化理解,不顾外部客观条件、不分青红皂白盲目推行,推出暴力推出悲剧来是很正常的事情。虽然甘地一再指出:“我坚决认为,带领人民进行非暴力反抗运动的领导人,应当能够把人民保持在所希望于他们的非暴力界限以内。”这也是典型的“甘地”特点,言论语录大多是无暇可击的“真理”,可是,与当时的现实很可能是脱节的。在甘地领导的非暴力运动中,也一样引发暴力连连。
更何况,甘地的非暴力并不是“对方主动施暴,此方不暴力反抗”的所谓“消极非暴力 ”,而是要积极挑起对方的暴力。他认为:“在我看来,没有一种直接的积极的行动,非暴力就是无意义的。”“我想使弱者的非暴力变为勇者的非暴力,这可能是一个梦想,但我必须努力使之实现。”“不是通过把苦难强加给抵抗改革的人,而是通过自己承受苦难而达到改革的目的。因此,我们希望,在这个行动中,通过我们所受的深重苦难,可以影响政府”。“苦难”到什么程度呢?“把生命奉献给自己认为是正当的事情,是非暴力反抗的核心。”“一个非暴力反抗者决不可能逃避危险,不管他是在许多同伴中还是独自一人,只要他是战斗而死的,他就是充分履行了他的职责。”“勇敢在于赴死,而不在于杀戮。”“正像一个人在暴力的训练中要学习杀戮的艺术一样,一个人在非暴力的训练中也必须学习死亡的艺术。”这让我想起基督教的“殉教时期”。而那时,殉教也还不是教会组织的群众运动。
很典型的是那次著名的盐税抗争。事先规划,发动2500名志愿者以非暴力的方式、但是违法强行进入盐库取盐。半年多前,我在印度大街上看到的印度警察还是当时的传统装备,就是一人一根粗竹棍。我亲眼看见一个牛车上的印度人,不知犯了哪一条,被交通警上去就是一棍,街上车水牛龙,没有人抗议。我目瞪口呆,路人熟视无睹。可见在1930年5月21日那天,盐库的几百个印度警卫会如何应对“抢犯”。面对数量十倍于自己、却一排排冷静上来的民众,警察竹棍腿脚齐下。这是甘地的非暴力追随者精心训练挑选的的敢死队,他们一排排上去,挨打、头破血流不还手,但是坚持要违法闯入盐库,直到倒地不起。他们实践甘地的非暴力精神“勇敢赴死”。血腥结果是事先料到的。后面的医疗队早就准备好包扎绷带,等候在那里。也事先通知了外国记者,这是“苦难深重”给政府看,也是给世界看,转而又是对英国政府的压力。这一非暴力行动的结果,警卫打伤320人,死亡两人。
更多的情况是在非暴力运动中情绪激化或矛盾激化,造成双方都有失控,之后形成恶性循环。例如,1921年的非暴力运动中,在Chauri Chaura,游行民众与当地印度警察发生冲突,混乱中警察开枪,大多历史书称并未有民众被击中死亡,在一本书中指这是朝天开枪。我看到也有一本书说是有人被击中死亡。总之激怒的民众把20名警察和一名更夫锁入警察局,放火后全部烧死。最后甘地被迫中止这次的“非暴力”运动。
在暴力发生在警察一方时,世界舆论的反应当然是强烈谴责暴力。可是回顾历史,是否也可以引出一个问题:这样的“非暴力”挑起可以预见必定要发生的“ 暴力 ”(不可预见的不算),是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盐税不合理,在政府税收中的比例却很低。是否可能通过另外的方式,例如“议会道路”、修正立法来解决。印度的自治推进幅度相当大,1935年英国人制定的《印度政府法》,使得参加印度普选的选民已经达到3500万,其中包括600万妇女和300万“不可接触者”,国大党通过选举获得的议会议席高达70%。
这另一条道路,从制度本身切入,逐渐改善民生,进行政治改革社会改善。很早就由于殖民带来的西风东渐而在印度深入开展。印度一直有自己的政治精英参政,在英国统治的区域争取扩大自治权。本土精英们很早就从立法切入,渐进改革。在甘地只有3岁的1872年,梵社领头,就促使政府颁布近代化的《婚姻法》,禁止童婚、禁止一夫多妻、容许寡妇再婚以及种姓之间可以合法通婚。顺便说说,虽然甘地不赞成对种姓之外“不可接触者”的歧视,却并不反对不同种姓不可通婚的制度。而直至今日我看到的印度,种姓制度仍然是非常普遍的事情。这不仅说明了印度的社会文化粘稠度--从立法到推行极为困难,更说明了这个社会当时要进入现代社会,建立法治和民众的法治观念,是重要的事情。
所谓先发社会的强国对后发社会的弱国经商入侵、甚至建立殖民地,从现代角度去看,无疑是非正义的。从历史角度去看,虽“错”却也是一个历史必然。欧洲的东印度公司进去的时候,那里还是个古代社会,印度次大陆各类征服者你来我往,不是什么稀奇事情。同样,随着人类进步,民族意识觉醒和现代国家意识确立,殖民地逐渐要求民族独立,强国或被赶出去,或者和平退出,或从殖民而转为联邦关系,也同样是历史的必然。可是,民族觉醒和殖民后退之间,必然有一个时间差,二者是不同步的。前者以什么方式推进,在暴力甚至战争,以及甘地的非暴力运动之外,也还存在一些其他道路。
“非暴力”:非常危险的武器–重读《甘地自传》之三
印度另一个政治领袖真纳,就赞成另一条思路。真纳的气质风格和甘地完全相反。他受到极好的教育,思维敏捷,是一个极成功的律师,也是一个宪政主义者和立法人。在历史变化中的英国殖民政府,面对百年复杂局面,法治状态也有过多次反复。真纳也曾在法治倒退的低谷时刻,愤而退出立法议会表示抗议。可是他的基本态度是个法律人,始终反对甘地以群众运动对抗不合理法律的做法。他公开批评甘地的群众运动到哪里,哪里就开始混乱。他不赞成甘地经常以发动成万成万的民众主动违法入狱的做法。他反对甘地的非暴力抵制,这些抵制包括拒绝纳税;拒绝服兵役;印度公务员全部退出公职;印度法律工作者退出工作,抵制法庭;学生全部离开公立学校;焚烧洋货和抵制英国纺织品等等。在甘地号召下,青年学生成为非暴力运动主力,纷纷退学,“杀向社会”。在这次运动中,有3千名研究生、6千多名大学生和4万多名中学生退学。不但暴力冲突和死亡不断,民众连续挑战法律、自动入狱,“以前被社会认为是不光彩的入狱,现在被看作是爱国主义的最高奖赏。”
作为国大党创始人,真纳认为甘地来了之后,改变了国大党成立的初衷。在独立前,逐步扩大自治、大幅增加印度人政府公务员、建全法治、发展现代教育,曾经是印度知识精英长期在努力的目标;而现在在非暴力不合作的口号下,在制度建设和法治建设上倒行逆施;最终伤害的可能是印度的长远利益和民众利益。例如,后来的印度女总理、当时还是小女孩的英。甘地就因为离开学校教育,由家里聘请家庭教师读书。可是,并非每一个退学的印度孩子能够做到这样。
如甘地对泰戈尔说的,他“日以继夜,绞尽脑汁”,只是要找一个再次发起非暴力运动的突破口。反盐税就是他找到的突破口,只是逼走英国人的一个手段,而不是就盐税而论盐税,目标单纯为改善民生。采用长期、持续不断进行非暴力群众运动,是个紧逼盯人的策略。因为不论怎样对方都是输家。它的目标是快速的根本变革。在印度当时的情况下,是以支付正在行进中的法治和制度建设为代价的。印度民众本来就薄弱的法治观念也被毁坏殆尽。真纳在给甘地的信中说:“你的方式已经在迄今为止你所接近的几乎每个组织中,以及在国家的公共生活中,引起分裂和不和,全国民众都在铤而走险,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彻底的无组织和无秩序,其后果如何,我焦虑地注视着。”
在甘地、真纳不同态度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古代社会如何应对现代化全球化的问题。英治印度从古代社会进入现代的同时,英国本身也经历了工业革命,先发工业国家向滞后的农业国大量收购原料,反过来倾销成品,也是无法避免的历史现实。对于生产力处于古代水平、自给自足的印度,必然带来巨大冲击。例如,在印度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土布和洋布的转化。英国突然发展了纺织工业,就收购大量棉花、反销廉价的机织洋布,使得印度成千上万的土布织工突然失业限于绝境。究竟是积极应对“转型”,还是坚持古典生活、反抗被纳入近代化轨道,是一个决定命运的选择。这也是甘地和真纳们的分歧所在。问题不是人最终是否应该回归自然的哲理讨论,问题是:在印度当时的时间、条件、地点之下,究竟什么是历史的必然。甘地自己从此一身土布“拖地”,要求全国民众回归土布手摇纺车时代,烧尽价廉物美的洋布,要求国大党人必须以每日亲自纺纱若干作为党费交纳。最后实在无法推行,不了了之。而真纳对这种勉强拖住历史车轮的观念和做法,不屑一顾。
甘地在当时就风靡全球,包括风靡英国。它的历史背景是:包含英国在内,强国对殖民历史本身普遍的反省和道德谴责。甘地大量反暴力哲人格言,展现的对民众的号召力,一身“拖地”纺纱和东方式神秘,不断入狱绝食的政治道德形象,使他成为世界偶像。很少有人去想,在将类宗教追求,转化为和法治逆向的实现政治诉求的手段,在一个两亿多低教育人口的大国付诸实践,必定包藏隐患。而甘地的非暴力不仅在实践中出现种种问题,在理论上也走向极端,逻辑混乱,令人困扰。 1936年8月,甘地曾经接见中国国民党元老戴季陶,表示中国在进行抗日战争,便说明是没有非暴力主张。不久甘地接见世界基督教领袖,再次提到:“不管怎么说,中国不是在实行非暴力。它能英勇对日抗战,说明中国从来没有非暴力意愿。说它只是自卫,从非暴力原则来说,这不是理由。”“从非暴力主义者的立场来看,我必须说,以一个拥有四亿人口的中国,来对付一个开化了的日本,还是不得不以日本人的同样手段来抵抗日本侵略,我以为这是不适当的。假如中国人有我这样的非暴力信念,就不需要和日本人一样的最新毁灭手段。中国人可以告诉日本人,‘带着你们的毁灭手段来吧,我们以两亿人给你,可是剩下的两亿人我们是不会屈服的。’假如中国人真的这样做了,日本人就会变成中国人的奴隶。”
作为个人来说,任何作为个人立场的和平主义信念,都是必须得到尊重的。二战期间,英美都有甄别“基于宗教信仰的和平主义者”的机构,得到确认的公民可以免服兵役,以保护宗教自由。甘地不一样,他的非暴力不仅是个人信念,还是要广泛发动的群众运动。他有关战争的理论和信念,要扩大向全民宣扬,要发动整个印度民众抵制协助盟军参战。英国的印度总督接见了甘地,表示尊重他的个人信念,却希望他不要在反法西斯战争的紧要关头煽动民众反战,也不要动摇作为盟军一部分的印度军队的军心。在战时,这样的煽动是违法的。甘地不顾二次大战中世界危急局势,以及战时状况的特殊,反而认为,是否容许公开宣扬,是在捍卫“言论自由 ”。而“言论自由以及相关行为,是民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而宣言以非暴力替代战争,正是拯救西欧免遭屠杀的福音。”
总督两度与甘地会谈,总督认为,甘地作为个人并非没有言论自由:“你是彻底反对履行作战义务,并且已经公开表达过了。”总督说,“但是我不能让你向别人,向战士或军工厂工人,进行反战宣传,削弱民心士气。”总督告诉甘地,在二战危急关头“说是反战而不危及印度利益,是不可能的。这个利益也包括了你们要求的言论自由。”总督的意思很简单,假如纳粹和日本军国主义获胜,印度的利益和自由都将不复存在。
而甘地仍然坚持己见,发动了14个月的非暴力反战宣传运动,有两万五千人因此陆续被捕,也很快尽数释放。不久,德军攻入苏联,然后珍珠港袭击事件爆发,日本投入太平洋战争。争取反战之“言论自由”的非暴力运动在印度也越来越不得人心,难以为继,最后草草收场。
国大党一些领导人和甘地想法不同,他们一直希望借二次大战的机会,以战争配合来作有关快速独立的政治交易。多年来,印度的自治权一直在不断扩大和加强,此时英国政府承诺印度再次立宪,印度作为自治领,建立自己完全的民选政府。可是鉴于战争局势,在此之前,仍由原来政府负责国防事务,使印度成为整个反法西斯战局的一员。实际上,此刻的印度政府已经相当“印度化”了。而甘地要求的是“立即完全”的独立,由印度立即接管国防和军队。那是1942年,不仅中国,整个东南亚烽火连绵,这样的条件是英国政府不可能接受的。在甘地起草的国大党决议中,说立即独立方案的挫败,“已经在印度迅速引起广泛的仇英情绪,并且满意日本的军事胜利。”而假如满足国大党要求英国立即撤出,“本党可以将仇英情绪转为友好。”指出假如不满足这个要求,“混乱局势可能蔓延”,这显然是一个威胁的说法,也对自己掌控民众情绪的能力十分自信。
就在二战局势最紧张的关头,甘地“积二十二年斗争经验,动员所有的力量”,发动领导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非暴力运动。印度政府以总督名义发表了一个国务会议的决议:“国大党正在从事某种非法活动的准备,甚至已发生暴力事件,破坏通讯和公共事业,煽动罢工,妨碍公务,阻碍政务,政府曾对此容忍,希望自行修正而无效果。对此挑衅,政府被迫起而应对。”此时若“采纳国大党要求,印度会立即变成无政府状态,使印度为人类自由之共同目标所作的努力,全部失败。”随后,甘地和他的秘书被逮捕软禁,家属可随行照顾生活。七天后甘地秘书心脏病突发而死。他的死亡引发民众猜忌,立即爆发全国流血暴动,攻打警局,暴乱中各地也发生警察开枪,全国死亡超过900人。
二战结束,英国人开始履行撤出的承诺。甘地带领的一次次“非暴力运动”,因其轰轰烈烈,成为独立进程中最抢眼的标志。其实,这是一个复杂推动的历史结果。有双方无数政治家的努力,也有双方的历史推进。英国从东印度公司开始,到后来女王下诏,直至离开,有两三百年的过程,英国本身也在经历惊人变化,包括英国对各殖民地的看法和做法,都有本质的改变。香港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甘地说过,“假定有一种人,决心不屈服于暴君的意志,暴君就会感觉自己的恐怖手段无效了。如果有足够的食物去填塞暴君的嘴,终有一天他会感觉不消化。假如世界上所以的老鼠都开会,决定它们都不再怕猫,大家跑进猫嘴,那时老鼠就都能活命了。”这是甘地一个极端的说法。至少很多人相信,印度独立是甘地的非暴力敢死队挑战暴君胜利的单方面结果。实际上,胜利的也是英国的政治和制度进步。三百年来,英国从一个老牌殖民者,变为二战中民主进步力量的代表之一。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政府,在漫长的时期里,面对历史现实,它不可能在印度民族独立意识觉醒的时刻,就立即放弃。英国人在三亿人口的印度次大陆,本身人数非常少,在民众起来暴动的过程中,多次有过政府失控的流血事件,尤其是在早期。可是,这并不说明,英国政府是和希特勒政府一样的暴君。尤其是后期的印度政府,已经是大半由印人自治的政府了。
英国人撤出印度的计划,其实很早就基本定下来。只是具体怎么做,是作为英联邦中一个自治领还是彻底独立,如何定位一直是自治领的五百多个小邦国,都需要双方政治家反复协商。在离开之前,英国人尽其所能为各方协调,希望得出一个满意结果。长期以来,印度群众运动导致民众类宗教的政治热情却高烧不退,隐含着极大的危险,一个标志就是宗教冲突绵延不断。英国人曾经多次警告,他们过早撤离,可能会出现骚乱和动荡的局面。可是印度政治家们摩拳擦掌,恨不能马上彻底接下这个国家。在外部压力事实已经撤出的时候,内部宗教冲突激化,印度已经像个火药桶。
甘地引发非暴力运动的具体诉求,只是被看作一个“由头”,“哈里发运动”也是如此。自古以来世界伊斯兰帝国实行政教合一的哈里发制度,最终在1924年由土耳其的凯末尔废除。在此之前,为保存哈里发制度,印度的伊斯兰社区,要求英国和土耳其签订合约时保障传统的哈里发地位。甘地动员印度教民众支持和自己宗教完全没有关系的“哈里发运动”。相反,作为穆斯林的真纳,却和“哈里发委员会”保持距离,也反对甘地的做法。甘地的非暴力反英运动纳入宗教诉求之后,后果可想而知。最后引发的暴力不可收拾。甘地叫停后,印度教徒很容易停下来,哈里发对他们来说,本来就是莫名其妙毫不相干的事情。而情绪被煽到最高潮的伊斯兰群体,顿时觉得自己被印度教徒出卖。此后几年,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发生几十次大规模的暴力冲突,大量死伤,这些冲突又催生了双方的宗教极端组织。伊斯兰教徒占印度人口的四分之一,很长时间内,穆斯林联盟的诉求是他们作为一个独立政党,和国大党平等,而国大党更多时间表现出来的是一党独大的傲慢:要求对方解散,成员加入本党,然后我分一定比例席位给你们。
在英国人离开之前的宗教和政治冲突,是印度已经高度政治自治的结果。而甘地和国大党都曾表现出对少数社群的忽略与不尊重。各省立法议会开会,首先演奏违反伊斯兰教的“民族歌曲”,国大党管辖的各省,学校课本内容都是对印度教的宣言。穆斯林的呼唤祈祷被禁止,清真寺的礼拜被袭击。甚至发生印度教徒作伪证,诬陷整个穆斯林村庄所有村民都参与谋杀。在作为少数群体的穆斯林没有安全感的时候,国大党又不愿意和他们的代表合理分享政治权力。
穆斯林政治精英在长时间里,一直坚持要维持一个完整的印度。可是终于失望,萌生去意,要求成立自己的巴基斯坦国。政治谈判不成,从穆斯林联盟号召“直接行动”的抗议开始,直至后来分治期间的暴民互相残杀。印度沦为自相残杀的杀戮场。在甘地领导印度独立运动的四十多年里,双方失控,导致警民共将近八千人死亡,在英国人撤离的一年之内,印人自相残杀约达一百万人(在写《我也有一个梦想》时,我曾简单提到这一段历史。我当时采用了我见到的最小数字,死亡四十万人。后来查阅不同资料,大多认为没有准确数字,历史学家们估计在死亡在一百万人和两百万人之间)。最后,甘地以他的“圣雄”声望,绝食平息骚乱,创造了最后一个奇迹。
我想,一年如此杀下来,也该罢手了。而甘地本人最后被印度教极端分子刺杀,如求仁得仁,给一个非凡人物一生追求的事业,画下一个圆满的句点。
此后,各国各地成功的非暴力抵抗,都加在甘地的功劳簿上,也就很少有人再问:在一个非暴力的故乡,在非暴力的理论和实践盛行四十多年后,英人撤离了,为什么会充满如此的暴戾血腥之气。
非暴力是否成功,不是单方条件能够决定的。挑战一个有合理价值观的政府会产生作用,对日本军国政府、希特勒的纳粹政府是无效的,更不要说以非暴力反侵略了。其次,作为一个政治手段,非暴力抗议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号召者并不能因为“非暴力”三个字就占据一个永远不错的道德高位和自诩“政治正确”,不能因此就可以不服任何责任。在预见对方可能使用暴力,可能导致大量民众流血牺牲的时候,领导者是应该有所顾忌的。非暴力抗议和民众的素质也有关,今天高度文明、高度民主和法治健全的国家,民众对政府某个做法不满意,决定大家有时间限制、有条件限制地抗议表达,这是一种非暴力抗议方式;而在一个社会条件不成熟,民众自控能力差,法治不健全的社会,要以大规模、无休无止的、具有挑战性、不达目的誓不收兵的非暴力运动,又是另外一回事。后者很可能引发暴力流血的后果来。这和它的对象有关,和要达到的目标、方式、时机等等都有关。总之,非暴力概念被引入政治领域后,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武器,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甘地的非暴力绝非和平概念,那是时时提到死亡和献身、介于和平与暴力之间的一种政治手段。
发生在甘地和印度的非暴力历史,可以说也是一个无可避免的历史存在,可是,事后我们假如沉醉于张扬自己的道德感,一味地神化和美化这段历史和“非暴力”的概念,可能是一种很轻率的态度。后代政治家运用非暴力手段时,其实必须非常负责任地、谨慎地对待。
Terminusbot 整理,讨论请前往 2049bbs.xyz
崂山妖道
我站在米奇尼克和布罗茨基一边,做永远的反对派。
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2:02 只看该作者
同意文中观点。
无言的山丘
玛勒戈壁的草泥马
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2:03 只看该作者
难得熟鸡发点有内容的帖子啊,哈哈
碎碎
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2:04 只看该作者
非暴力,理性,文明,中立
他们现在在玩这个
张书记
http://twitter.com/SecretaryZhang
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2:05 只看该作者
和魔鬼谈“非暴力”,谈理性,多么“崇高”的状态啊。
碎碎
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2:07 只看该作者
是屁民有一点冲动他们就上来按着说,你不文明,不理性,搞得跟劝你学好似的
崂山妖道
我站在米奇尼克和布罗茨基一边,做永远的反对派。
7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2:10 只看该作者
但不可延伸到转型之后的暴力报复,尤其对无辜者的报复,成功转型,无论暴力转型还是非暴力转型。成功之后的审判必须针对犯罪的行为,并同时提倡社会和解。
DaemonEye
不河蟹的围观团团员
8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2:11 只看该作者
书记这贴是好贴
雷曼兄弟
@trotrotro
9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2:12 只看该作者
跟苏联政府玩非暴力,那是装逼呢,还是傻逼呢?
崂山妖道
我站在米奇尼克和布罗茨基一边,做永远的反对派。
10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2:13 只看该作者
应动员一切有良知的人,无论体制内外,党内外推动和促成各种可能的方式并以最小的代价,最快的途经实现宪政的确立。
[ 本帖最后由 崂山妖道 于 2010-5-24 12:17 编辑 ]
张书记
http://twitter.com/SecretaryZhang
1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2:13 只看该作者
理性是好东西,用在和暴政对话上非常不妥。
碎碎
1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2:16 只看该作者
那六四的时候学生是太不暴力了还是太不理性了?
崂山妖道
我站在米奇尼克和布罗茨基一边,做永远的反对派。
1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2:17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2楼 碎碎 的话题
责任不在学生。
碎碎
1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2:17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崂山妖道 于 2010-5-24 12:17 发表
责任不在学生。
我不是追究责任
我是说怎么做能更加不傻逼一点?
更暴力点还是更理性点?
崂山妖道
我站在米奇尼克和布罗茨基一边,做永远的反对派。
1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2:19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4楼 碎碎 的话题
学生做得很好了,关键在赵等,这个问题我和老莫深入讨论过,基本达成共识。
碎碎
1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2:21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崂山妖道 于 2010-5-24 12:19 发表
学生做得很好了,关键在赵等,这个问题我和老莫深入讨论过,基本达成共识。
做得很好是什么意思?很不暴力了?还是很理性克制了?
他们做得好结果落了这个地步,所以我们以后要更暴力吗?
核子力量
Twitter.com/hzpower
17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2:23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5楼 崂山妖道 的话题
可否和大家分享一下观点
崂山妖道
我站在米奇尼克和布罗茨基一边,做永远的反对派。
18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2:23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6楼 碎碎 的话题
学生暴力也好,不暴力也好都是这个结果,学生主导不了结果。关键是事件促成和推动的一方怯手了,把学生撂下了。
崂山妖道
我站在米奇尼克和布罗茨基一边,做永远的反对派。
19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2:24 只看该作者
在一个帖子里,好像是咖啡馆关于渐进的帖子,我叫不准了。
写实
自由,就是宽容异端的思想言论
20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2:52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崂山妖道 于 2010-5-24 12:10 发表
但不可延伸到转型之后的暴力报复,尤其对无辜者的报复,成功转型,无论暴力转型还是非暴力转型。成功之后的审判必须针对犯罪的行为,并同时提倡社会和解。
关羽同学比较想上台之后就开展大报复,按党员名单抓人来杀,可是人家正因为担心你们有人这样干,所以死活避免任何变革和松动
抑扬
小组男客服(Twitter @yiang_)
2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2:53 只看该作者
作为一个政治手段,非暴力抗议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号召者并不能因为“非暴力”三个字就占据一个永远不错的道德高位和自诩“政治正确”,不能因此就可以不负任何责任。
写实
自由,就是宽容异端的思想言论
2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2:54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崂山妖道 于 2010-5-24 12:23 发表
学生暴力也好,不暴力也好都是这个结果,学生主导不了结果。关键是事件促成和推动的一方怯手了,把学生撂下了。
如果不怯手,其应该怎么做才好?
碎碎
2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2:55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写实 于 2010-5-24 12:52 发表
关羽同学比较想上台之后就开展大报复,按党员名单抓人来杀,可是人家正因为担心你们有人这样干,所以死活避免任何变革和松动
不是说关羽放话出来说要杀党员,人家才死活不变革的,ok?
是因为他们自己当初承诺统一战线,后来杀人无数,所以比谁都防范这一点
欠了血债,当然越发凶恶,手上沾了血,当然怕报复
你以为你说不报复他们就信了,而且冤孽本来就是有报应的,说和解是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碎碎
2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3:01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崂山妖道 于 2010-5-24 12:23 发表
学生暴力也好,不暴力也好都是这个结果,学生主导不了结果。关键是事件促成和推动的一方怯手了,把学生撂下了。
学生真傻逼,这算不算是相信所谓党内开明派的后果?
崂山妖道
我站在米奇尼克和布罗茨基一边,做永远的反对派。
2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3:10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碎碎 于 2010-5-24 13:01 发表
学生真傻逼,这算不算是相信所谓党内开明派的后果?
相信和依赖有区别吧?
如果目标是45度方向,两个呈90角的力的合力就是这个方向。任何一个90度角的力都偏离目标。
碎碎
2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3:11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崂山妖道 于 2010-5-24 13:10 发表
相信和依赖有区别吧?
如果目标是45度方向,两个呈90角力的合力就是这个方向,任何一个90度角的力都偏离目标。
那你扯什么学生已经做得很好了的鬼话
偏离目标和依赖算做得好吗?
死得不明不白,遭人利用算做得好吗?
相信不值得相信的党内开明派算做得好吗?
我只问我们怎么做才会更好?更暴力点还是更理性点?
[ 本帖最后由 碎碎 于 2010-5-24 13:12 编辑 ]
写实
自由,就是宽容异端的思想言论
27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3:12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碎碎 于 2010-5-24 12:55 发表
不是说关羽放话出来说要杀党员,人家才死活不变革的,ok?
是因为他们自己当初承诺统一战线,后来杀人无数,所以比谁都防范这一点
欠了血债,当然越发凶恶,手上沾了血,当然怕报复
你以为你说不报复他们就信了 …
呵呵,这就是问题所在,即使关羽的影响力为零,人家也很担忧放权后某些人会如当初tg自己报复别人一般来个反清洗,tg是过来人,它也怕你们学它,这个死结怎么打开,需要政治智慧,不知谁有好思路
崂山妖道
我站在米奇尼克和布罗茨基一边,做永远的反对派。
28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3:12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6楼 碎碎 的话题
学生能做到的做到了,就是做得很好。
碎碎
29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3:13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崂山妖道 于 2010-5-24 13:12 发表
学生能做到的做到了,就是做得很好。
死了一堆人,结果是个屁,这就是学生能做到的?
开明派就希望学生把尸体进贡上去?
抑扬
小组男客服(Twitter @yiang_)
30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3:17 只看该作者
未来会是以非暴力口号开始演变为暴力革命
alix001
观察思考的鸟
3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3:18 只看该作者
党更多的是维护统治的惯性,在宏观的意义上,思考不是他们决策和行动的基础,他们被现实驱动着。
引用:
原帖由 写实 于 2010-5-24 13:12 发表
呵呵,这就是问题所在,即使关羽的影响力为零,人家也很担忧放权后某些人会如当初tg自己报复别人一般来个反清洗,tg是过来人,它也怕你们学它,这个死结怎么打开,需要政治智慧,不知谁有好思路
再世关羽
3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3:22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写实 于 2010-5-24 13:12 发表
呵呵,这就是问题所在,即使关羽的影响力为零,人家也很担忧放权后某些人会如当初tg自己报复别人一般来个反清洗,tg是过来人,它也怕你们学它,这个死结怎么打开,需要政治智慧,不知谁有好思路
对于高尔丁死结,应该怎么打开才好呢?
崂山妖道
我站在米奇尼克和布罗茨基一边,做永远的反对派。
3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3:28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9楼 碎碎 的话题
第一、死人不能说明做得好坏;
第二、每一个群体的诉求不可能一样,自己手中就这些牌,能坚持到最后,给同盟者留下最宽裕的时间就是做得最好了;
第三、开明派并不是反对党,别希望他们有一个严密的计划和有效地组织。
碎碎
3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3:32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崂山妖道 于 2010-5-24 13:28 发表
第一、死人不能说明做得好坏;
第二、每一个群体的诉求不可能一样,自己手中就这些牌,能坚持到最后,给同盟者留下最宽裕的时间就是做得最好了;
第三、开明派并不是反对党,别希望他们有一个严密的计划和有效 …
二十年之后,你说他们死得有价值吗?
死人不能证明好坏,但是作为一个人,我觉得那样死没有价值,等于是被傻逼涮了
你说他们怯了,把学生丢下,又说手里牌不多,坚持到最后不错了
我能相信你哪句话呢?没有牌不要赌性命,要赌也不要赌别人的性命啊
崂山妖道
我站在米奇尼克和布罗茨基一边,做永远的反对派。
3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3:34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4楼 碎碎 的话题
你要看懂我说的话,坚持到最后说的是学生。
你是以成败论英雄。
永远不要跟我扯强国的淡
3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3:39 只看该作者
难得的好帖,一面旗帜的光环消散了。
碎碎
37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3:42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崂山妖道 于 2010-5-24 13:34 发表
你要看懂我说的话,坚持到最后说的是学生。
你是以成败论英雄。
相信了不该相信的人,当了棋子和牺牲品,这是英雄吗?这是傻逼吧
不以成败论英雄,但是那些孩子的生命只有一次,他们都死了
我们要给他们一个说法,他们错在哪里,他们死得值得不值得
正是因为他们这么理想主义,他们是那么宝贵的力量,结果什么都没有就死了
我们才要给他们的死一个公道的说法,要知道错在哪里。
写实
自由,就是宽容异端的思想言论
38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3:43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再世关羽 于 2010-5-24 13:22 发表
对于高尔丁死结,应该怎么打开才好呢?
其实对公民和个体最好最可靠的保护恰恰就是宪政、法治和民主制度,如果tg能够主动建立起宪政法治制度,那么即使民主化,也能保护其个体安全和利益
鬼涧愁
一切自维护自身权益始……
39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3:48 只看该作者
书记转的这个文章只不过说明了非暴力运动中依然会出现很多问题,但似乎不能证明这些问题是非暴力运动固有之“原罪”,更不能证明暴力更具合理性。
这其实跟有些人在探讨“民主”这玩意的利弊差不多。民主制度下存在问题很多,但能说明专制的合理性吗?
再世关羽
40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3:48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写实 于 2010-5-24 13:43 发表
其实对公民和个体最好最可靠的保护恰恰就是宪政、法治和民主制度,如果tg能够主动建立起宪政法治制度,那么即使民主化,也能保护其个体安全和利益
呵呵,高尔丁死结的解开方式只有一个——一刀砍下去。TG现在国进民退搞的不亦乐乎,封网禁言种种向左转的政策行动一个接着一个,指望这种东西建立宪政法治制度,可能吗?
更何况宪政法治制度一旦建立,几乎所有亲TG的既得利益阶层成员的种种灰黑色收入可就没啦。个人的行为理性考量导致集体行为的不理性,你以为到时候他们不会集体反对,群起而攻之?
再世关羽
4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3:49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鬼涧愁 于 2010-5-24 13:48 发表
书记转的这个文章只不过说明了非暴力运动中依然会出现很多问题,但似乎不能证明这些问题是非暴力运动固有之“原罪”,更不能证明暴力更具合理性。
这其实跟有些人在探讨“民主”这玩意的利弊差不多。民主制度下存 …
你在变相将暴力与专制相提并论?
彩虹咖啡馆
4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4:18 只看该作者
帖子好像几个段落贴重复了。
张书记
http://twitter.com/SecretaryZhang
4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4:29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2楼 彩虹咖啡馆 的话题
重新编辑了一下。
写实
自由,就是宽容异端的思想言论
4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4:41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再世关羽 于 2010-5-24 13:48 发表
呵呵,高尔丁死结的解开方式只有一个——一刀砍下去。TG现在国进民退搞的不亦乐乎,封网禁言种种向左转的政策行动一个接着一个,指望这种东西建立宪政法治制度,可能吗?
更何况宪政法治制度一旦建立,几乎所有亲 …
那就砍吧,问题是没人砍啊,但也很可能等你到了五六十岁,发现还是依然如故,还没人去砍。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未来很不明朗的情况下,建议不要一厢情愿的放弃其他方式努力的可能,聪明的方法是尝试更多种方式和可能性,且优先挑选其中相对较容易进行的来实施。
放逐
我所能想到的最残忍的事,就是和这个政权一起慢慢变老
4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4:43 只看该作者
一个绅士 一个土匪
DarkStar
自由主义真正关心的只是底线问题,而其它主义者关心的大多是蓝图问题,中国大陆的自由主义者除外。
4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4:59 只看该作者
推特上有段话说得好
一个印度人讲:甘地搞非暴力,是因为英国当局讲法律,你不犯法他拿你没辙
神仙一溜烟
杵君
47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6:24 只看该作者
是在挺关羽么?
鬼涧愁
一切自维护自身权益始……
48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6:37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再世关羽 于 2010-5-24 13:49 发表
你在变相将暴力与专制相提并论?
某种程度上,二者确实存在关联性,当然可能不存在必然联系。但我相信,一个崇尚暴力的社会应该不会诞生民主。
不过,我回复时作此类比,倒是没有考虑到二者联系,只是觉得情景类似而已。
frick
恐怖的共产主义宅男 @frickjifang
49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8:52 只看该作者
记不清哪一篇文章说起说一个反抗纳粹的德国人起先信奉非暴力,随后转向极端恐怖主义抗争的故事。
其实所在的环境决定一切,甘地的英国殖民政府和马丁的美国政府相似,而纳粹和斯大林统治下是不会出现非暴力不合作的,相互不妥协只会令双方走向极端。
我感觉现在的中国处在微妙的两个极端中间。
文艺复兴
在中国叫右派,在外国叫左派?
50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5-24 19:22 只看该作者
书记难得表态啊
93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