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齐:说毛泽东培养毛岸英接班是小人之心
本主题由 roc 于 2010-3-9 17:17 移动 我卖糕的 该用户已被删除
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3-9 15:32 只看该作者
刘思齐:说毛泽东培养毛岸英接班是小人之心
刘思齐:说毛泽东培养毛岸英接班是小人之心
2010年03月09日 10:28 凤凰网专稿
核心提示:刘思齐:有文章说毛泽东送毛岸英上前方是为了培养他,锻炼他,要他将来接班,我觉得这种想法,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为什么,毛泽东从他参加革命起,从他干革命起,他就没有离开过战争。他从秋收起义到他上井冈山,到他离开井冈山,带着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是打出来的。我们几万人,多少万人到延安才剩了多少人,才剩了两万来人,我们牺牲多少烈士,他难道不知道战争是要死人的吗?你毛泽东不派毛岸英去,也不会有人说他为什么不派儿子去。
凤凰卫视3月6日《我的中国心》以下为文字实录:
曾子墨:幼年流落上海,少年留学苏联,青年学农延安,而后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8岁。57岁的毛泽东得知消息后,沉默良久,这位英年早逝的年轻人一生短暂而又传奇,经历丰富而又坎坷,被彭德怀称为志愿军的第一个的志愿兵,他就是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
解说:1921年,湖南青年毛泽东迎娶了恩师杨昌济的爱女杨开慧。一年后,他们的儿子降生在长沙清水塘畔,起名岸英,后来毛泽东回忆起毛岸英的童年趣事时,总忍不住会哈哈大笑。
毛新宇:就把我爷爷奶奶的鞋啊,穿着在雨地里撮雨,然后我伯父还喊,开船啦,开船啦,哥儿俩就非常兴奋。
解说: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共中央派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这时的长沙笼罩在白色恐怖中,处境危险的杨开慧带着岸英、岸青、岸龙三兄弟逃到板仓老家。三年后,身在井冈山的毛泽东从国民党的报纸上看到了一条让他心痛的消息,湖南军阀何键悬赏一千大洋抓拿杨开慧。1930年10月,杨开慧和年仅8岁的毛岸英被押进了长沙协操坪监狱。
刘思齐:从监狱里头把他母亲押到刑场的时候,他就守在他母亲身边,然后,他抱着他母亲不让走,那小孩又哭,就痛哭舍不得,舍不得敌人把他扔到,就是说把他撕开,从他母亲身边撕开,扔到一边去,扔到那个监狱那个房子那个角落里,把他母亲押走了。
他可能在监狱里头,还住了半个多月20天才放出来,整个在监狱里头,他就是不吃不喝,大病了一场,出来的时候就一把骨头了已经。
解说:杨开慧被害后,毛泽东愤笔写下“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八个字,而亲历母亲之死的毛岸英在之后的二十年里,更是没法停止对母亲的思念。
刘思齐:有一天他就,我后来想,可能那一天就是他母亲牺牲的日子,因为结婚不久嘛,结婚不久他就站在窗户前面的,非常沉默地站在那儿,后来就说,他说我妈妈是一个伟大的母亲,是伟大的女性,然后就流眼泪。
解说:在地下党的安排下,毛家三兄弟改名为杨永福,杨永寿,杨永泰,由外婆向振熙带到上海送到“大同幼稚园”。1931年5月,毛岸龙因患痢疾去世,由于上海时局动荡,幼稚园的孩子们被迫疏散。“红色牧师”的董健吾把毛岸英和毛岸青领回家,但不久,兄弟二人就因忍受不了牧师家里的生活而离家出走,流落街头,相依为命。
毛新宇:我父亲在流浪的时候,因为写革命标语,被反动巡捕给打,打了负了重伤是我伯父救他。
刘思齐:他带我去看《三毛流浪记》,然后看的时候,他就非常激动。他非常激动,看完了以后,他一直坐在那不动,人家场子里人都走完了,他还坐在那。后来我告诉他,我说人都走了,我们走吧。然后他就站起来的时候,他就跟我讲,他说我,三毛所有的生活我都经过,捡垃圾,捡烟头啊,卖报纸,给人家当小童工啊都干过,兄弟俩当童工,还有推车,就是在什么白渡桥,他们就在后面推,推上去了,下去的时候拽着那个车,不让它下滑太快。就这样一次大概是一个铜板,两个铜板。
曾子墨:在上海,毛岸英、毛岸青流浪了整整五年。这期间他们的父亲毛泽东率领红军在江西瑞金抗击着国民党军队,连续的“围剿”并艰苦跋涉二万五千里胜利到达陕北,像他们的父亲一样,两个身处绝境的少年虽然历经狂风暴雨,但是仍然顽强的生存下来。1936年,根据潘汉年的指示,上海地下党找到了毛氏兄弟,并且辗转将他们送到苏联。
解说:1937年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副团长康生,把毛岸英、毛岸青送到位于莫斯科市郊的莫尼诺国际儿童院,当时儿童院里中国学生占了百分之二十,大多是烈士子女和共产党领导人的孩子。结束了流浪生涯,开始了留学生活,毛岸英曾说过那种感觉像是掉到了蜜罐里。
刘思齐:他去了以后,他觉得非常好,非常幸福了。他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写了一篇文章叫什么,我忘了,他就是说,我没有想到世界上还有这么幸福的地方。就是大家都觉得这是天堂了,已经是天堂了。
解说:赵施格,中共早期领导人赵世炎的儿子,在他印象里,初到儿童院的毛岸英和他们没有什么两样,刚开始与大家沟通起来还有些困难。
赵施格(毛岸英儿童院同学):一起玩,一起学习,他岁数大一点,比我们大一点,也没看出来他有什么突出啊,是吧。我们还比他突出,因为我们会说俄语,他们不会。
解说:1938年,在看到岸英、岸青的照片之后,念子心切的毛泽东给儿子写了第一封家书。亲爱的岸英、岸青,时常想念你们,知道你们情形尚好,有进步,并接到了你们的照片,十分的欢喜。1941年初,毛泽东给儿子寄去了一些书,并附信一封,信中建议儿子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学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发动了苏德战争,国际儿童院的学生们也参加到各方面的保卫工作中,他们不但要种菜,挖防坦克壕,还要上军事课。
赵施格:怎么用武器,就是机关枪也好,步枪也好,怎么扔手榴弹,什么都学会了。
解说:怀揣着保卫社会主义的信念,很多学生都想加入苏联红军,投入卫国战争。19岁的毛岸英就是其中之一,但是,苏共中央不同意让国际儿童院的外国青少年上前线。
毛新宇:他强调要求参军,其实也很不容易,一开始也没被批准,他上军校,后来遇到一个苏联红军将军很喜欢他。他才先上的是苏联红军的军校,后来才真正的从军校很快毕业以后,才当了苏联的红军。
解说:1943年,毛岸英从莫斯科列宁军政学校毕业,被授予中尉军衔,并加入联共。1945年,苏军开始了大反攻,毛岸英获准参战,担任坦克部队连队指导员。
毛新宇:跟着苏联红军一直追击着德国鬼子打到柏林。
赵施格:当时他也说是,我上哪去,我上哪去,一上去,后面那个上校拉我,或者派人保护他,因此他的意思是,就前面比如说机关枪,他冲没这个情况,不让他那个什么。我只能看,当时冲啊什么,不存在这个事。
解说:1945年5月,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后,斯大林在莫斯科接见了毛岸英。
毛新宇:他就觉得这个青年很优秀,也出于对我伯父应用表现的一个嘉许,赠送他一把小手枪。
解说:据说斯大林还赠给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一支冲锋枪,蒋经国在苏联待了12年。1937年蒋经国携俄籍妻子告别莫斯科之际,正是毛岸英初到莫斯科之时,不知道斯大林的举动是偶然所为,还是另有寓意。
曾子墨:1945年底,毛岸英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在延安王家坪阔别了18年之久的毛泽东,毛岸英父子终于团聚。当看到已经23岁,个头比自己还高的儿子时,毛泽东有没有喜极而泣,他内心是怎样的感慨,我们今天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根据当时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毛岸英回国后的那段时间,毛泽东的心情大好,身体也恢复得不错。
解说:在苏联近十年的生活,毛岸英已经欧化了,他的着装打扮,言谈举止,都让毛泽东看着多少有些不舒服。
刘思齐:他刚回来,据说是穿着苏军的那个军服,西装啊,什么担担肩,伸伸手啊,就是外国人那些动作吧,然后,主席看到就不得劲,然后,主席就让他把那些衣服都换了。主席给了他几套主席自己穿的,那个旧的那个灰布军装,他穿得咣荡咣荡的,主席比他胖啊,他都愿意,他很高兴穿上。
主席对他要求还是很严的,回来大概跟着主席没有吃几天,没吃几天饭在家里,就让他到大灶去吃去了。就是战士灶,跟战士一起吃饭。
解说:毛泽东把儿子安排进了劳动大学,“师从”劳动模范吴满有,毛岸英肩背行李和一小斗米,步行十五里路来到了吴家枣园。
毛新宇:因为我伯父长期生活在国外,离自己的祖国啊年代比较久远了,他比较熟悉苏联的党和国家的情况,对中国的革命实际情况和国情不是很了解,所以为了让他懂得中国的国情,所以才让他上的劳动大学。
刘思齐:他等于是我们国家第一个山上下乡的知青,他就下去了,下去以后整个一个就是,应该说是一个农季,就是从开地、犁地,一直到播种、拔草、浇灌这些,到收割一直到入仓,他整个一个劳动下来没叫过一声苦,手上都是血,都是那个血泡,然后都是茧子。
解说:毛岸英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跟他们学唱信天游,学扭秧歌,给他们讲苏联的战斗故事。
刘思齐:他最大的收获,他觉得他了解了中国的农民,了解了中国的农民,知道他们想什么做什么,他们的生活习惯,他觉得中国的农民非常勤劳。
解说:没多久,毛岸英就有了一嘴的陕北口音,手上长满老茧,看着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一身黄土两腿泥的儿子,毛泽东满意地说,这就是你上劳动大学的毕业证。在延安,毛岸英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孩,革命烈士刘谦初的女儿刘思齐。7岁时,因为出演话剧《弃儿》,刘思齐成了毛泽东的干女儿。
刘思齐:我演了一个戏,然后在台上妈妈给抓走了,当时我就觉得那是真的了,把我妈妈抓走了,然后又哭又叫的,后来就要我下台。下去就把我带到一个高高大大的一个叔叔跟前,然后那个叔叔就问我多大了,叫什么,问我愿不愿意做他的女儿。后来我母亲说,我看了看我母亲,我母亲点点头,我就叫了一声爸爸,后来我想那是,那个时候可能也就是,主席为什么一下子那么动情了,可能就是想到毛岸英、毛岸青。母亲牺牲了在上海,也是弃儿,等于也是弃儿,在流浪,可能想到这一些,想到自己的孩子了。所以就感觉到就有那种内心的有一种情感的一种波动在那里。
解说:1939年,刘思齐和妹妹邵华,随母亲张文秋和继父前往苏联,途径新疆时被军阀盛世才扣留,被关押了8年之久。1946年,重庆谈判结束后,国民党释放了关押在新疆监狱的100多名共产党员,刘思齐一家才得以重返延安。平时刘思齐经常去干爸爸毛泽东家里做客,她先后认识了李讷和毛岸英。
刘思齐:我带着李讷去延河边上散步,然后他从对面走来。李讷给我们介绍的,李讷跑去找他,叫他哥哥,然后李讷又把我介绍给他,说这是我哥哥,这是我姐姐,跟他讲这是我姐姐。当时我觉得,我就笑了。我说,哥哥姐姐还要妹妹介绍,要不然都不认识。
解说:初见毛岸英时刘思齐刚16岁,他觉得这个比自己大8岁的哥哥和自己想像的并不一样。
刘思齐:我觉得他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干部,也没有多少洋气在里面,原来我觉得他是很洋的,从苏联回来的洋包子。
解说:不久,刘思齐到北方大学学习,毛岸英在毛泽东的安排下也离开延安,先后到山西、山东等地参加土改工作。
刘思齐:他去访问的都是最穷苦的,最穷苦的那个,最困难的,最穷苦的哪些人。他把他们很细的,就是每一个人的家庭收入,生活水平什么,他都非常,了解得非常清楚,写了那个工作日记写了很多。
毛新宇:康生在土改过程中有一些,很具体的一些过左的错误,实际上都最早,我的伯父毛岸英抵制纠正过他,并且后来在给我爷爷的工作汇报当中,他都总结提到过康生在土改中的一些错误。可以说毛岸英的这个努力吧,应该,我觉得对于后我爷爷纠正啊,调整我们党土改的失误和错误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解说:1948年夏,参加土改回来的毛岸英与刘思齐,在西柏坡再次相遇,毛岸英向有着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的刘思齐,发起了爱情攻势。
刘思齐:当时他就说,那意思就是说能不能够在一起生活。
解说:突如其来的表白,让刘思齐有点懵。
刘思齐:我说我们不了解,你是洋包子,你那么高的学问,我说我是土包子,我说差得太远了。
解说:毛岸英并没有放弃,他给刘思齐说,我也是个苦孩子,也住过监狱,咱们是一根藤上的一对苦瓜。慢慢地毛岸英的直爽与执著打动了刘思齐,他们开始交往。
刘思齐:他那个时候主要的就是想结婚,后来我也理解他了,他没有家一个人,生活也没有人照顾,说话没有人说,就是说回到自己房间里就一个人,他也感觉到挺孤独的。
解说:毛泽东没想到二十年前,他的一句玩笑话竟然成真。
刘思齐:在武汉,我爸爸把我妈妈带着去看主席,然后就看见那个,看见他们两兄弟,岸英、岸青两兄弟。两兄弟在那跑来跑去的,我妈妈说岸英还给她抓了两把花生,那小手抓得满满的送过来,我妈妈很喜欢这个孩子,就说这个孩子真可爱什么的。当时主席还说,说那你们俩赶快生女儿,我们就那个什么,将来就亲家,结果我爸爸还说,说我们还没结婚呢,把我妈妈说得挺不好意思的,说我们还没结婚呢。
解说:1949年10月15日,毛岸英和刘思齐举行了婚礼。
刘思齐:上午还在上课呢,下午就回去,回到我妈妈那去,那就弄个车把我接到中南海。
解说: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六十年,但刘思齐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刘思齐:他好像就是穿着一套那个照相的那个黑色的,好像那种很薄的那种呢子的衣服,那是他工作的时候的工作服等于是。我没衣服,我没衣服,我记得我妈妈找了半天,找了一块棕色的条绒,赶着做了一件列宁服。裤子都是我原来穿的什么裤子都没换,就那样。后来在我辫子上,我扎两根辫子,在辫子上给我系两个蝴蝶结,还有李讷不知道是谁,不知道从哪折了一朵花戴到我头上。
解说:因为毛泽东要求简单操办,当天的酒席只有三桌。
刘思齐:婚礼很简单都是家乡的,婚礼全是岸英自己准备的。主席跟我讲,主席也很高兴,告诉说,今天这些菜什么都是岸英安排的,岸英自己准备的湖南菜,就是主席家乡的腊肉、腊鱼、什么青椒什么都上去了。
解说:虽然简朴,可是酒席的规格却很高,毛泽东亲自主持。
刘思齐:主席参加了,那就刘少奇参加,刘少奇两口子,朱德两口子,总理两口子,就五个常委去了四个。吃饭的时候主席给我妈妈敬酒,主席那人礼貌还是挺,礼节还是挺周到的。走到我妈妈跟前说,谢谢我妈妈教育了一个好女儿什么,后来总理就跟我妈妈说,说你也得说两句啊。后来我妈妈说,说什么啊,总理说主席怎么说的啊,你就怎么说吧,结果我妈妈就依样画葫芦就说了,谢谢主席教了个好儿子。
解说:作为父亲,毛泽东并没有忘记要给儿子和儿媳送新婚礼物。
刘思齐:他就拿出件大衣来,拿出大衣来他就给岸英,就是送给,他说我没什么东西送给你们,这件大衣就是他到重庆的时候穿的,现在送给岸英,后来看看我站在旁边也没东西,他也很过意不去,他说那这样吧,晚上你们两个盖上吧,这样思齐也有份了。
解说:婚礼时间并不长,酒席一结束,毛岸英就拖着刘思齐溜了出去。
刘思齐:他说我们不要回去,我们到那个,我们去跳舞吧。这样就到舞厅去了,舞厅那就人很多啊,谁也不知道谁啊,也不知道我们两个结婚啊那天,所以就在那很舒服地过了两个钟头。
解说:婚后,刘思齐在北京西单上中学补习文化知识,她改名刘松林,毛岸英则继续担任李克农的秘书,夫妻俩只有周末才能聚到一起。这是仅存的几张毛岸英出席活动的照片,摄于1950年5月苏联青年代表团访华期间,毛岸英担任翻译。
刘思齐:什么事情都想做得最好,但是呢,他又总觉得,总是对自己不满意。总觉得没有做到,就是还没有做到位,总觉得不能给主席丢脸。
解说:然而毛泽东和杨开慧老家的一些亲戚,并没有像毛岸英一样严于律己。建国后有的亲戚伸手来讨官,还送了许多土特产到北京。
毛新宇:他们可能觉得毛泽东开国领袖,也就是过去的开国皇帝。毛岸英,当时毛岸英回韶山也有别人叫他太子,我伯父是反对这种封建说不能叫太子,杨家的人认为他也是太子,说话管用,想谋一官半职。
解说:毛泽东对封官,买官相当抵制。他让毛岸英替他遏制文家,杨家,毛家,这三股讨官洪流,就谋官一事,毛岸英给表舅向三立写了一封三千多字的长信。
毛岸英表示替舅父感到惭愧,他认为新的时代这种一步登高的“做官”思想,已是极端落后了,他还写道。
毛新宇:毛泽东和蒋介石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不把天下当做自己的私产,他打天下,打江山,不是为了自己的亲戚朋友,他是为了广大的劳苦大众打江山,所以说毛泽东的亲戚朋友,只能是一个普通的劳动人民,劳动者,而不是皇亲国戚。
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跟封建社会国家最大的区别,也是跟蒋介石最大的区别。1950年初,毛岸英向组织提出下基层锻炼的要求,同年8月毛岸英从中央社会部调到北京机器总厂,任党总支副书记。在工厂里,毛岸英经常下到浇注车间和工人一起干体力活,他还准备了一个行李卷和班组长一起挤大通铺。
刘思齐:他做了一个长期计划,他准备在工厂工作十年,二十年搞出一套党在工作,党在工厂里头的工作经验,应该怎么做,工厂,党的工作应该怎么做,解放以后,而且他也下决心要把这个要学技术了,这个时候要学技术了,买了很多的这个机器制造的书什么,现在那些书还在。就是绘图的,制图的,机器制造的,什么材料力学,我那时候我看了,我都不懂,它又是俄文的,反正看着他是准备从头学起了。
解说: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次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驻日本的美军远东空军协助韩国作战。9月15日,麦克阿瑟率美军在仁川登陆后,马不停蹄地越过“三八线”,战火很快就要烧到鸭绿江边,中国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
毛新宇:其实毛泽东对于这个抗美援朝,应该说是他人生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坎儿,究竟出不出兵,出兵以后怎么样,其实人家就看到毛泽东伟人战略家气魄决策出兵,但是这个过程是很艰辛,很艰难的。我爷爷曾经从来没有像抗美援朝这样,为了决策出兵曾经一个星期都没睡觉。
解说:10月7日晚上,毛泽东特赦家宴。为即将赴东北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的彭德怀送行,毛岸英趁着给彭德怀敬酒的机会,请求彭老总带上他上朝鲜战场。
毛新宇:彭总呢称颂他,叫他,叫他志愿军第一兵。为什么呢,因为就是说,最难得的就是朝鲜战争爆发以后,我的伯父很能够理解和支持我爷爷这个出兵朝鲜的这个决策,他又感觉到自己是领袖的后代,应该以实际行动支持爷爷做出表率,所以是他主动找彭德怀的。彭德怀当时,说老实话还真不想把他带上战场,因为觉得他会有危险。
解说:这个时候,毛泽东站到了儿子一边,他对彭德怀说,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还去。
毛新宇:我爷爷呢,一个是他要以实际行动带这个头,再有一个他也希望我伯父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解说:晚饭后,毛岸英去和新婚的妻子告别。此时,刘思齐刚做完阑尾手术不久住在医院。
刘思齐:当时他那个白衬衣嘛,十月,白衬衣的口袋那个蓝墨水出来了,染了这么大一块。后来我说你衬衣怎么会染了墨水啊,他说坐飞机笔管裂了,墨水漏出来了,我才知道他从外面刚刚回来。以后他就说,他说第二天还要走,他说他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去,跟我讲说那个交通不方便,不来信的话不要着急,所以我有他这个话垫着,垫了底了以后,很久不收到他的信的话,当时我也没着急。
要我照顾岸青,跟我说他不在北京,我每个礼拜还得去看主席,就说去看爸爸,不要他不在,我就不去了,我说不会的。我说我会每个礼拜都回去的,他说对江青要那个,就是说要有点,意思就是要有点戒心。他说的是,他说我得罪过她。
解说:看着年轻的妻子,毛岸英实在割舍不下。
刘思齐:他当时就问我,他说现在世界上还有个朝鲜你知道,有个朝鲜半岛,你知道不知道,我说有啊,我说不是在打仗。他说你还挺关心政治,挺关心时事的,是挺关心政治的我忘了,然后马上就说别的去了。马上就转移话题了,我也没在意。
毛新宇:现在我大姨回想起来难受,都后悔自己当初太迟钝了,没有理解这个自己丈夫的用意。
解说:深夜,毛岸英才起身离开病房。
刘思齐:他就不让我送,我说还是送一送吧。送到门口他就几次走都走不开,就是好像,后来就转过去就要走,要走又转过来给我鞠了一个躬,深深地鞠了一个躬,就回头就走了,当时我就有点发懵。因为从来,结婚以后他出过几次差嘛,出过两次还是三次差都没有这样,都没有说鞠个躬,当时我还有点发懵,我说出差鞠什么躬啊,我说。那时候也没有多想,也没有多想。
解说:随后,毛岸英来到了岳母张文秋家,请她照顾弟弟毛岸青。
毛新宇:也是蒙蒙胧胧,我爸爸最先喜欢我母亲,那么这个是后来发展,我母亲后来也爱上我爸爸。那么当时来说伯父知道,知道了我爸爸的心理,喜欢我母亲邵华,所以他在他预计到他上战场可能要牺牲,他就事先嘱咐,除了说让我的外婆照顾好我父亲,他提到了,其实他是希望我父亲跟母亲结婚的。
解说:毛岸英向岳母借手表,张文秋把史沫特莱送的手表给了他。
曾子墨:彭德怀讲过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困难当头挺身而出,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有些高干子弟,甚至高级干部本人就没有做到,但毛岸英做到了,毛岸英是坚决请求到朝鲜抗美援朝的。1950年10月8日,毛岸英随志愿军出征,在大榆洞矿区志愿军司令部,毛岸英有了一个新的角色,彭德怀的翻译兼机要秘书,但除了彭德怀、洪学智等极少数人,大家都不知道这个高高大大的年轻人的真实身份。
。。。。。。。。。。
解说:为了帮助儿媳走出痛苦的阴影,毛泽东让刘思齐去苏联莫斯科大学学习,他还一直敦促刘思齐再婚开始新的生活。1962年,刘思齐与空军学院教师杨茂之重建了家庭。
如今,刘思齐正在撰写回忆录,记录她和毛岸英、毛泽东一起走过的那段岁月。
刘思齐:有文章说毛泽东送毛岸英上前方是为了培养他,锻炼他,要他将来接班,我觉得这种想法,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为什么,毛泽东从他参加革命起,从他干革命起,他就没有离开过战争。他从秋收起义到他上井冈山,到他离开井冈山,带着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是打出来的。我们几万人,多少万人到延安才剩了多少人,才剩了两万来人,我们牺牲多少烈士,他难道不知道战争是要死人的吗?你毛泽东不派毛岸英去,也不会有人说他为什么不派儿子去。
那么他会为了儿子去锻炼,就把他送到前线去,他不知道战死,他是把他送到最危险的地方去,随时都失去生命的一个地方,他能不知道吗,子弹会长眼睛吗?
曾子墨:毛岸英牺牲后,曾有人提议,将他的尸骨运回北京安葬,毛泽东没有同意,他引用东汉著名将领马援的话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毛泽东先后失去六位亲人,而毛岸英的牺牲无疑是年仅60岁的毛泽东心中最大的痛。
“为有牺牲多壮志,千古留名人世间。”2009年毛岸英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再一次唤起人们心中那份并不遥远的记忆。
感谢您收看《我的中国心》我们下周再见。
Terminusbot 整理,讨论请前往 2049bbs.xyz
roleyzhang
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3-9 15:54 只看该作者
见过毛腊肉拉着刘思齐的手拍的照片
太牛B了,公公拉着儿媳的手,腊肉口味重啊!腊肉心里乐陶陶,感谢金大那篮子鸡蛋,感谢美军飞行员,感谢那一碗蛋炒饭
nkpoper
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3-9 16:09 只看该作者
第一、大家必须用防小人的办法防统治者,用小人之心度统治者之腹,如果大家早这么干,毛的灾难就不会发生。
第二、毛儿子去朝鲜,并不像很多高级官员的后代那样,直接上前线(这样的德军很多,比方说曼斯坦因元帅的儿子),而是去了一个最安全的地方,和总司令待在一起。只是因为他自己不守规矩,而且美国人又太犀利,才挂了的。这也只能是培养接班人的办法,因为说别的就说不过去了。(说“应该和大家一起上前线”,你倒是真上啊!)
shangmaren
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3-9 17:10 只看该作者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共中央派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
看到這一句,我笑了。
abc
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3-9 17:12 只看该作者
看看现在的太子党,就什么都明白了。
mason
糟共糟央整治局肠胃
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3-9 17:19 只看该作者
蒋经国也在上海打过老虎呀,是不是说蒋公培养小蒋当接班人也是小人之心了呢~?
CCAV
CCAV隐藏大BOSS;坐等下次兴邦。
7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3-9 17:25 只看该作者
孙子,就是孙子,永远都是孙子,连狗都不如。
苏麻离青
8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3-9 17:27 只看该作者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共中央派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这时的长沙笼罩在白色恐怖中,处境危险的杨开慧带着岸英、岸青、岸龙三兄弟逃到板仓老家。三年后,身在井冈山的毛泽东从国民党的报纸上看到了一条让他心痛的消息,湖南军阀何键悬赏一千大洋抓拿杨开慧。1930年10月,杨开慧和年仅8岁的毛岸英被押进了长沙协操坪监狱。
我记得老毛和贺子珍是1928年结婚的,那边杨开慧和儿子在坐牢,这边新媳妇就娶回家了,还好意思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leapriri
9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3-9 19:37 只看该作者
好像艾森豪威尔的儿子也在韩战中负伤,前线,凡佛利特点儿子战死,前线,他套用一下躲猫猫,或者和开水死,那个啥就是吃鸡蛋死
skyking0752
10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3-10 01:16 只看该作者
感谢蛋炒饭,感谢美国飞行员
到现在为止,有报道说那个美国飞行员是谁吗?
张老板
1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3-10 02:00 只看该作者
能不能再介绍一下毛远新的情况?
singlefabulous
1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3-10 07:26 只看该作者
我永远感谢美国人。否则我们就是现在的朝鲜!!!!
mrteu
葑門橫街燜肉面
1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3-10 09:27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singlefabulous 于 2010-3-10 07:26 发表
我永远感谢美国人。否则我们就是现在的朝鲜!!!!
我们正在走向西朝鲜。
奢侈的愿望
1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3-10 09:31 只看该作者
老毛没有儿子后,有点破罐破摔,把政治图谋全放在他自己这一辈子上。
福祸相依,焉知小毛不能成为小蒋?
小邓就是缺少合法性信心,最后搞个不伦不类。
hao5250
1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3-10 09:48 只看该作者
毛泽东肯定是培养毛岸英做接班人,这是毋庸置疑,也没什么好掩饰的,至于毛岸英做了接班人会怎么样那只有天知道了,也许是现在的朝鲜也许会学小蒋。历史上没有发生的事情,后人只能推测了。
自由中国
宪章签署者。建立公民意识,推进公民社会。未来的自由中国在民间!~Twitter @jht81
1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3-10 10:45 只看该作者
太子妃的话能信吗?
呵呵
investigate
围观圣手
17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3-10 12:15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8楼 自由中国 的话题
你确定是太子妃么
明心见性
18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3-10 14:04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奢侈的愿望 于 2010-3-10 09:31 发表
老毛没有儿子后,有点破罐破摔,把政治图谋全放在他自己这一辈子上。
福祸相依,焉知小毛不能成为小蒋?
小邓就是缺少合法性信心,最后搞个不伦不类。
不用“焉知”,小毛压根不可能成为小蒋,也不可能成为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成为金二胖还是希望蛮大的。
邓执政,怎么会缺乏合法性?
一大撮
19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3-10 14:25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张老板 于 2010-3-10 02:00 发表
能不能再介绍一下毛远新的情况?
毛远新在上海吃老米呢
guoyu8583
大叔,嗜睡如命,喜欢无拘束的谈话,打入敌人内部的奸细
20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3-10 15:15 只看该作者
想象朝鲜,金家父子
若毛岸英不死,真的没有“朝鲜化的中国”这种可能??
水为之
2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3-10 16:08 只看该作者
就五个常委去了四个 还小规格
第二:毛主席真能生
一匪成神冤鬼哭
2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3-10 17:04 只看该作者
见过毛腊肉拉着刘思齐的手拍的照片
太牛B了,公公拉着儿媳的手,腊肉口味重啊!腊肉心里乐陶陶,感谢金大那篮子鸡蛋,感谢美军飞行员,感谢那一碗蛋炒饭
=======
那是毛猪的母亲——邵华,也是刘思齐的同母妹妹,她们的母亲——张文秋是党内早期出名的公共厕所,他们还有个妹妹目前生父不详。刘思齐原来一直能出入中南海,但后来出入证被江青没收了,正统的说法是江青恨她,以本人多年扒灰毛泽东的经验判断是又一段不伦之恋,江青怒而夺其通行证
greenhands
2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3-10 17:07 只看该作者
《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的另一种解读
毛泽东是多子之人。杨开慧生育了三个儿子,贺子珍生了十个子女,江青生了一个女儿,但存活成人的,只有两子(岸英、岸青)两女(李敏、李纳)。岸青有精神病,身体健康的岸英就成了毛的唯一希望。关于毛岸英的生平,资料很少,其实他从苏联回国后到在朝鲜牺牲,也有近五年的时间,应该留下一些事迹才对。武立金著《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作家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提供了毛岸英的不少资料,尽管作为主旋律文学,作者着力于歌颂毛岸英的超凡品质,特别将援朝牺牲这一段作为华彩乐章,但还是提供了大量历史事实。长期阅读官方宣传材料,使我们养成了一种去伪存真的能力,学会透过人为的光环,注意书中有意无意透露出的一些细节,这些细节才是最真实和最有价值的部分。汇总、分析这些难得的资料片段,我们看到了一个接近真实的毛岸英。
一、 来去随意,做工作浅尝辄止
毛岸英1946年初回国,到1950年10月赴朝,近五年多时间里,似乎没有比较稳定地从事过什么工作,正式披露的工作经历,都是短短的几个月甚至几十天。并且行动自由,没有什么“单位”的约束。
比较著名的一个经历是上“农业大学”。毛岸英刚回到延安,毛泽东要求他跟随农民劳模吴满有学农活。这段日子,其实只有五十多天,充其量也就是一个乡村夏令营而已(p122),但后来凡提起毛岸英,都要大书特书这一段。
进北京后他的工作岗位是中央社会部(中国克格勃)部长李克农的秘书兼翻译。在这个岗位上,他似乎也很散漫。按说秘书工作是非常忙碌的,通常没有自己的时间。但毛岸英在1950年5月初有一次悠闲的长沙探亲。“这次南下是公私兼顾,他随苏联代表团来到武汉,给李克农当了几天翻译后便匆匆赶往长沙探亲”。(p7)
在韶山,乡亲毛贻泉找他要帐,说是30年前毛泽东欠下100大洋至今未还。毛岸英没钱,找省委书记王首道“借钱”还上了(p11)。一次探亲扫墓,他竟然盘桓了一个多月,直到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李克农要秘密访苏,发电报来催,他才回京。回京的时候,这个28岁的青年干部乘坐软卧列车,“毛岸英品尝一口杯用长沙水泡出的君山毛尖茶,然后仰坐于沙发上,开始翻阅当天的报纸”(p9),这估计是湖南省委提供的特殊交通安排。从向省委书记借钱、住省委招待所、坐软卧这些情节,可以看出毛岸英此行公开打了“父皇”旗号,而党政大员也丝毫不敢怠慢这位第一公子。
赴朝之前,毛岸英在北京机器总厂做党总支副书记,这是毛岸英比较正式的一个工作履历,是毛岸英闹着要去工厂的情况下,周恩来亲自安排的。按说此时韩战已经爆发,社会部无论是情报工作还是对苏联络都非常繁重,他为什么要离开部长秘书的岗位,去一个完全不能发挥自己俄文优势的北京机器总厂呢?这本书没有揭开这个迷团。从1950年8月中旬到10月8日,他在北京机器总厂只干了不到两个月(p18)。10月8日他跟彭德怀去东北,没有向厂里作任何交待;10月14日随彭回京,次日即将再赴东北、朝鲜,他才匆匆到工厂交待说社会部有任务,他要去工作一段时间(p85)。
将近五年时间,我们看到毛岸英的工作岗位飘忽不定,没有看到他在哪方面做出扎实的业绩来。
二、 赴朝出于政治需要,只准备三五个月就回来。
毛岸英赴朝是自己提出的,还是毛泽东的旨意?书中记述,10月5日,中央决定了派兵援朝之后,毛泽东对卫士小李有一番对话:“我积极主张抗美援朝,我的儿子不去,谁还能去?我想把岸英交给彭德怀,一起去朝鲜打仗,你看好吗?”毛又说“跟彭德怀同志在一起,学些军事知识,对他的将来会很有用的。”(p36)当晚或次日晚,毛泽东叫回岸英:“今天,我让你回来,就是想和你谈谈当兵的事”(p43)。可见,岸英参军赴朝,是毛泽东做出的一个安排。其出发点,一是表示带头,二是为了岸英的“将来”。
毛岸英到朝鲜干什么,也是毛泽东安排好了的。10月7日,聂荣臻打电话给毛泽东报告说:“彭老总明天就要带他的一班人马去沈阳开展工作了,可是他的俄文翻译到现在还没有找到”,毛说“那就不用找了,让岸英去吧,我通知他。”(p54)可见毛并不想让岸英上前线,而是细心地替他考虑了既安全、又能掌握核心情况的岗位。
毛岸英当时作了多长时间的打算?书中没有正面说。但他在向岳母张文秋告别时说过“多则半年,少则三月”(p96);他的衣服、被褥、书籍还在北京机器总厂没有收拾,他说,“先放在这儿吧,我还要回来的”(p85)。最能说明问题的一个情节是,1951年1月2日,此时毛泽东还不知道岸英牺牲,“正在看文件的毛泽东听说叶子龙来了,头不抬眼不动地说:‘子龙,我正要找你呢!把岸英调回来吧,你看他把材料写成这个样子,不但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p251)此时距毛岸英“报名参军”,不到三个月,距赴朝才两个月零十天。如果他没有牺牲,凯旋回京,正好应了他对岳母说的“短则三月”。
三、 爱炫耀,性情浮躁
毛岸英在朝鲜志愿军司令部总共待了34天,但大家都知道他是毛泽东的儿子。本来他的身份是保密的,但他自己基本上逢人就说“不错,我的父亲是毛主席”(p194),毫不忌讳。他平时腰里挂着一支小手枪,遇到人问时,就拔出来说“这支手枪有点来头,是斯大林赠送的呢”。大家惊羡道“你去过苏联?见过斯大林?”他就开始介绍在苏联呆了十年,参加苏联红军打到柏林,受到斯大林的专门接见,斯大林送他手枪并问他为什么不找个苏联姑娘做妻子等等。(p210)试想,这一番经历,别说一般干部战士,就是彭老总,也望尘莫及呀。给工农出身的战友们讲这些,是其炫耀性格的典型表现。
其实,他所谓的苏联红军生涯,如同他的农民大学、工厂书记一样,也是浅尝辄止的经历:“1943年,毛岸英被保送到莫斯科列宁军政大学学习,考虑到他是毛泽东的儿子,苏军破例授予他中尉军衔。一年后,他又进入苏军培养高级参谋人员的最高学府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毕业后,毛岸英被任命为坦克连指导员,参加了苏军的大反攻。”(p17)屈指算来,这时已经是1944年底或者是1945年初了,而攻克柏林是1945年4月30日,所以说毛岸英这一段战争生涯最多也只有半年天气。而且由于“中苏两党有一个协议,不让中
共领袖的孩子参战”(p17),故“坦克连指导员”的安全是有保证的。
四、 对“志司”首长颐指气使
第一次战役之后,毛岸英与三十八军军长梁兴初有一次对话:
“梁军长,你那里要人不?我到你们军去行不行?”
“你想干什么?把你安排到作战科行不行?”
“要是还在机关工作我还到你那儿干什么?在志司作战室不是一样嘛!”毛岸英不以为然地说。
“那你想……”梁兴初不解地问。
“我想下基层!”毛岸英像他父亲那样把手一挥,“从营长干起,你给我一个营怎么样?”
好家伙!梁兴初为之一惊,他被毛岸英这股子气势给镇住了。……谁知彭老总是怎么打算的?只好支支吾吾地说:“那好,那好……”
“你答应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我什么时候去报道!”毛岸英认真了起来。
“我是求之不得,只怕彭总不放你走,下面危险大哟!”梁说。
“你去和彭总讲一讲嘛!就说我有打仗的经验,我在苏联打过仗,参加过卫国战争。”
“和彭总讲,那我可不敢……说梁兴初你怎么挖我的墙角?那我可吃罪不起。”
“嗨,你们怎么都怕彭老头?”毛岸英一捋袖子,“好吧,我去找他谈”。(p159)
这哪里是司令部的一个小秘书与主力军军长的对话?“不以为然地说”、“像他父亲那样把手一挥”、“一捋袖子”,这几个动作形像地反映了当时毛岸英的心理状态。而面对一位高级将领,称全军统帅为“彭老头”,并非无知,而是无畏——“只缘身在最高层”啊。
另一件事,“毛岸英和彭德怀下棋,经常为悔一步棋而争得面红耳赤不亦乐乎”。事后其他首长委婉地劝说他不要这么认真,要让彭总下棋后心情放松才能更好地指挥作战(p136)。过去看过一个回忆录的描述是,毛岸英当场说“他M的彭老总你又悔棋啦”,彭则笑呵呵地赖帐,洪学智则在身后用腿碰毛岸英,示意他尊重彭总。两相印证,毛岸英在彭的面前,基本上是“童言无忌”,并不把彭当首长对待。
最典型的事件是书中151页的记载。第一次战役结束后,彭德怀主持第一次志愿军党委扩大会议,实为最高作战会议。会上彭发火痛骂了三十八军军长梁兴初,说出“违反军令,按律当斩”的狠话来,全军高级将领俱噤若寒蝉之际,彭德怀开始布署第二战役的打法:“我的意见是先退,我们的主力从现阵地后撤三十至五十公里,让麦克阿瑟以为我们怕他。这样,他就会更猖狂,造成前军突出,我们就可以寻隙穿插,分割包围……”这时,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毛岸英“离开会议桌直走到彭德怀对面,指着作战地图慷慨陈词:‘我看应该向南进攻!兵书上说: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敌人不是跑了吗?不是败了吗?我们为什么不乘胜追击,而要后退呢?’”所有的与会者都大为诧异,私下议论说“那个小翻译胆子不小,竟敢在彭总发火的时候说三道四,这样重要的会议,哪有他讲话的资格?”此时的毛岸英,显然忘记了自己只是一个秘书兼翻译,而把自己当成了监国的太子或者是钦差大臣。
五、 生活散漫,违反防空纪律导致丧生
毛岸英好睡懒觉,在书中有多处反映。“一觉醒来,天已大亮……毛岸英不禁心中自责‘日上三竿我独眠,太不应该了。’”(p70)作战室主任张养吾回国前给毛岸英的临别赠言是“按时起床、按时就餐、按时防空”(p201)。在支部会上,作战处副处长成普提意见说“有一次毛岸英起床晚了,我们等他去吃早饭,没想到刚端起饭碗飞机就来了,我们四个人被堵在屋子里,只好一个人蹲在一个墙角落,像块奠基石。”(p202)
毛岸英牺牲是在11月25日。此前志司为防空袭,“作出了三条规定:一是天亮前一定要吃完饭,二是天亮后不准冒烟,三是都要疏散防空。”彭德怀也强调“你们这些年轻人要注意防空,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该进洞而不进洞的是纪律问题”(p218)。
当天早上毛岸英由于晚起床,又没有吃上早饭。“躲在防空洞里的毛岸英伸头看了一下天空,还不见飞机的影子……此时已是饥肠辘辘了”。十点过后,毛岸英对高瑞欣说要回作战室,高说“等一等吧,警报还没解除呢”,毛岸英说“不用怕!我看飞机一时来不了,就是来了,哪会偏偏炸中这个地方。当年国民党的飞机经常轰炸延安,可爸爸忙于工作,就是不进防空洞……不也没事嘛!爸爸的榜样,儿子不学谁还去学。”(公然违纪,都要打“爸爸”的旗号,这样的公子哥真够志司首长头痛的。)说着毛岸英已经冲出了防空洞,高瑞欣等只好跟着他到作战室热饭。(p220)
可惜毛公子没有“爸爸”那么好的运气,11点多,美军四架B-26轰炸机掠过大榆洞上空,马上又返回,是否因为看到了毛岸英热饭的饮烟,不得而知,但这一次投下了几十枚凝固汽油弹,准确地命中了作战室。幸存者成普事后说,“当时毛岸英正在炉子旁吃东西,我在门外看到飞机正在扔炸弹,就喊快跑,可是毛岸英和高瑞欣都钻在桌子底下躲炸弹……要是早跑出来也许就没事了。”(p247)
可见,这是一次完全可以避免的事故,由于毛岸英违反防空纪律,不但导致志司作战室被轰炸,自己身亡,而且连累优秀的机要参谋(周恩来语)高瑞欣牺牲。
毛岸英1922年10月24日出生,5岁离父,8岁失母,在学习知识和形成世界观的最重要阶段,基本上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其中至少有五年是在上海流浪,直到十四五岁时被送去苏联。后天的不足使他在知识和性格上存在一些缺陷,也就是不足为怪的。但官方的宣传在神化毛泽东的同时,对毛岸英也进行了神化,误导我在很长时间里都认为毛岸英是个完美的革命青年,甚至认为如果他不牺牲,将可以成为制衡江青的因素,不致于让文
革发展到那样的程度。感谢武立金先生,他提供的这些生动真实的细节,让我们对毛岸英有了近距离的观察。如果毛岸英在朝鲜不出意外,对他在后来中国社会的作用,也不能有过高的期望。
DaemonEye
不河蟹的围观团团员
2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3-10 19:12 只看该作者
毛岸英没有独立从政得能经验很难判断怎么样。小蒋在大陆那几次就搞得不错,能力就展现的很好,是个可靠地接班人的样子。
nkpoper
2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3-10 22:09 只看该作者
顺便说一句:老毛派小毛出去锻炼,让他去总司令部那么安全的地方,只能说是培养接班人。不过,小毛是不是也是胆小鬼,却不一定。年轻人想上前线是很正常的。虽然老毛本人的履历就是胆小鬼式的,但这种气质却不能说一定遗传。
明心见性
2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3-11 11:57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一匪成神冤鬼哭 于 2010-3-10 17:04 发表
[url=https://1984bbs.com/redirect.php?g邵华,也是刘思齐的同母妹妹,她们的母亲——张文秋……还有个妹妹目前生父不详,
…
网上查到一段:
1938年10月30日,张文秋在延安生下第二个女儿,取名张少华(后改名邵华),
1939年8月,中央决定派一批荣誉高级干部去苏联治疗养伤,陈振亚偕同张文秋带着两个小孩同往,途经迪化(今乌鲁木齐市)时,被新疆军阀盛世才扣留,与陈潭秋、毛泽民等软禁在一起。
1941年5月21日,陈振亚与几个同志结伴去迪化东部磨沟郊游,来到一座桥上,由于年久失修,陈振亚等刚坐下,小桥坍塌,砸伤在河水之中,送到医院抢救,因伤势严重,于6月13日去世,时年38岁。
陈振亚去世半年后,张文秋生下第三个女儿,取名张少林。
-———————–
从时间上看,应该是陈振亚的女儿
维基百科上说陈振亚是盛世才干掉的http://zh.wikipedia.org/zh-cn/%E5%BC%A0%E6%96%87%E7%A7%8B
[ 本帖最后由 明心见性 于 2010-3-11 12:04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