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瞧瞧人家高水平的左派是如何justìfy自己的观点的

北京棋迷

自由主义,一抓就灵

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0 23:08 只看该作者

你们瞧瞧人家高水平的左派是如何justìfy自己的观点的

穷人的普世价值

穷人的普世价值

同人于野

我听说有这么一种中学。在这个学校里,学生几乎没有任何自由。

怎么走路,怎么坐,走路的时候怎么拿东西,怎么回答问题,甚至上厕所之后怎么洗手,都有严格规定。

课堂上别的同学发言的时候,全班同学按规定动作看着他。在教室里,学生必须学会使用两种统一的音量说话,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使用哪种音量。如果哪个同学在课堂上有小动作,老师会立即停止上课,然后全班讨论怎么“帮助”他克服这个坏毛病。

这个学校的学生一般早上五六点钟就起床,在七点之前已经开始集体的学习。放学也比别的学校晚,一般要在下午六点以后,然后回家还要做两个小时的家庭作业。

除了刻苦学习之外,学校还要求所有学生必须有礼貌 —

不是一般的有礼貌,是日本艺妓水平的礼貌。比如你跟这个学校的一个学生说话,他会注视你,不停地点头表示非常赞同你的观点。老师甚至有意在校园里放置垃圾,让学生们自觉捡起来。

学生们既不研究体育明星,也不常去博物馆,他们学习的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定要考上大学。

有人研究表明,在这种学校里,老师一直向学生灌输的观念可以归纳为三条:

第一,你是集体的一员。

第二,外面的世界奇怪而危险,所以我们的集体要始终团结在一起。

第三,世界就要像一座大山,山的顶峰是一个天堂,这个天堂就是大学。

这三条如果不是说一个学校,而是一个国家的话,必然是一个民族主义到了军国主义程度的可怕国家。这种学校在湖南农村么?或者这种学校在二战前夜的日本么?

这种学校在今天的美国。这就是美国的 KIPP (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 学校系统。

美国的公立学校系统总的来说相当差劲。如果让一个孩子在纽约的某些学区上中学,他受到的教育和未来能考上美国大学的可能性,也许低于中国某些大城市的中学。KIPP

就是公立学校改革的产物。在这个学校系统上学的绝大多数孩子来自穷人家庭。然而 KIPP

却获得了超过80%的大学升学率,其各项成绩往往是所在州所有公立学校里面最好的。这种学校是如此热门,它的到了大量的社会捐款,而谁能入学必须抽签决定!

我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会对这种学校有什么评论呢?这哪是培养人才,纯粹是培养机器。中国的主流舆论,早在20年前就开始鄙视“以考大学为核心”的中学教育,认为素质教育才是最重要的。我国的舆论认为,让孩子处处按规定动作行为,是对人性的摧残。过分的礼貌则无助于养成独立的人格。宽容,自由,平等,这才是普世价值。

但从 KIPP

在美国的成功,我们可以看到另一种普世价值:穷人的普世价值。穷人的普世价值很简单,那就是不想再当穷人。哪怕是牺牲个性,也不想当穷人。哪怕是没时间看哈利波特,也不想当穷人。哪怕是集体主义,也不想当穷人。

在某些人眼中的完美穷人,是安分守己的,以贫穷为乐的穷人。一个中产阶级人士跑到乡下去玩,他希望看到的可能是那种乐呵呵地赶着牛羊去田野的穷人孩子。在最理想的情况下,这个孩子最好还要对他的跑车表示一下鄙视,那样的话他会感动地把这个经历写在博客上。反过来,如果一个穷人孩子对他说,我要不惜一切代价考上你上的那个大学,将来也买一辆这样的跑车,那就一点诗情画意都没有了。

西方国家的人看西藏和非洲,就是希望这两个地方的穷人永远都是诗情画意的穷人。他们希望藏族人最好永远都是虔诚的宗教教徒,他们希望非洲人最好永远都过绿色环保的生活。

但穷人不想永远当穷人。穷人认为如果能考上大学,那么年轻的时候做出一点牺牲是值得的。考上大学以后再学风雅也不迟。即使是在今天的美国,仍然需要 KIPP

这样的中学,而且不是一般需要,是极其需要。美国媒体对 KIPP

是一片欢呼声。穷人没有别的社会资源可以改变自身命运,升学率就是硬道理,这么基本的常识有什么可说的?

我认为穷人的普世价值,是比知识分子的普世价值更“基本”的价值。中国在三十年以前,主要由穷人组成。所以中国那时候唯一正确的做法,也许就是设计一个类似于

KIPP 学校的系统。抽象地谈论普世价值,指责当初的做法,有什么意义呢?


Terminusbot 整理,讨论请前往 2049bbs.xyz


北京棋迷

自由主义,一抓就灵

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0 23:09 只看该作者

和写实那种狂喷口号狂扣帽子的大字报比比

1984像写实和春哥这种垃圾脑残越来越多,右派们不觉得羞愧么

花想容

依据用户管理细则,账号永久停用。

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0 23:16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楼 北京棋迷 的话题

确实是高水平的五毛文啊,看得我怒火满腔却又批判不了,除了西藏部分他明显有破绽以外。

不过,这样justufy压抑个性做法的人,在我的分类里是右派,不是左派。左派岂能为五斗米折腰?

五毛在升级为五元,大家要警惕啊

花想容

依据用户管理细则,账号永久停用。

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0 23:21 只看该作者

想出来了,高级五毛误导的方法是在脱贫方法上搞非此即彼,不给你其他选择:要考上美国大学就要压抑个性,要发展中国经济就得TG领导,这是TMD在放狗屁!马勒隔壁

就算这个同人于野是北京棋迷的马甲,也得骂

花想容

依据用户管理细则,账号永久停用。

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0 23:22 只看该作者

突然想起来了,推崇美国的 KIPP (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

学校系统的,好像有薛涌?丫利博儒的立场不坚,偶早看出来丫不是东西了。

崂山妖道

我站在米奇尼克和布罗茨基一边,做永远的反对派。

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0 23:25 只看该作者

这种学校没错啊,欧洲公学大多与此类似,培养贵族也是这样,追忆逝水年华里就有在家庭中这样严格管教孩子的叙述,白璧德针对美国大学教育平民化就提出过尖锐批评。这与社会的平等和民主化并不矛盾。

崂山妖道

我站在米奇尼克和布罗茨基一边,做永远的反对派。

7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0 23:27 只看该作者

但是文中过度引申是错误的,引申到西藏等更是跳跃性极大,很不连贯,说明这人思路上产生断裂。

北京棋迷

自由主义,一抓就灵

8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0 23:28 只看该作者

人家才不是五毛呢,你的智慧和判断力也被意识形态劫持了。如果你看多了人家的文章,就知道了。

我想说,就算你不认同人家的立场,你至少还应该好好学习学习人家的表达技巧。

他的文章本身就是个比喻,不是在赞扬学校压抑个性,而是说不同的人因经济境遇的不同有不同的最高价值。这是从根本上动摇所谓普世价值的普适性。这才是有价值高水平的思考

引用:

原帖由 花想容 于 2010-2-20 10:16 发表

确实是高水平的五毛文啊,看得我怒火满腔却又批判不了,除了西藏部分他明显有破绽以外。

不过,这样justufy压抑个性做法的人,在我的分类里是右派,不是左派。左派岂能为五斗米折腰?

五毛在升级为五元,大家要警惕 …

花想容

依据用户管理细则,账号永久停用。

9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0 23:30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楼 崂山妖道 的话题

跳跃是五毛文的通病,跳得好不好决定是不是高级五毛。

真希望北京棋迷没有堕落到写这种文了。

花想容

依据用户管理细则,账号永久停用。

10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0 23:32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楼 北京棋迷 的话题

我知道文章的要害在否定普世价值的普适性,凡是为文目的是这个的,都可以鉴定为五毛。现在想来,这其实这只是“人权就是生存权”拿什么KIPP做例子包装了一下唬人。

蒙面佐罗

1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0 23:47 只看该作者

写这文章怎么就是五毛了?

纽约和其他地方不同,这个地方教育界貌似民主党控制,搞精英教育,反倒是乡下保守党控制的地方学校里自由主义成灾。学生考不上大学,甚至不会阅读。我儿子现在就在纽约上小学,老师甚至打电话给家里控告:你家小子某某单词居然不会拼写。他表姐在斯蒂文森中学,应该是纽约排名第一高中,华人犹太人很多,从小学到高中一路竞争。

这个实例我觉得并不是否认了普世价值。

elon

打飞机的老张

1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0 23:49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崂山妖道 于 2010-2-20 23:27 发表

但是文中过度引申是错误的,引申到西藏等更是跳跃性极大,很不连贯,说明这人思路上产生断裂。

文中的引申并没有什么错误吧。。。,在作者的观念中,西藏和非洲是西方人眼里最典型的鸟不拉屎的穷地方。

还是你太敏感了?

灼眼のSABER

“君有疾在蛋上,不治将疼” “操,滚!”

1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0 23:49 只看该作者

忍不住跳出来嚷嚷几句

这叫移花接木

怎么走路,怎么拿东西,上课禁止有小动作,要求对他人有礼貌,

等等,都是一种秩序的体现,也许对走路和拿东西的姿势的规定还有些争议,但是上课禁止有小动作,对人有礼貌这是没问题的,因为这些行为会对他人造成影响,为了减少对某种行为对大多数人的不良影响,秩序就产生了,所以秩序和素质以及个性培养,甚至所谓的普世价值都不构成矛盾,或者说,良好积极的秩序和上面说的这些东西,他们所指向的目标是一致的。

反驳这篇文章,实际上完全可以用考研政治里的那一套来对付。秩序确实是以对某些行为的限制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若是将这种限制的幅度和广度加大,无处不限制,或者说它限制了一些完全对其他个体没有影响,只对行为发出者自己产生结果(往往是可控的,比如抽烟,我可以凭借自己的意志,想抽就抽想不抽就不愁,这叫可控,而吸毒就不算,因为他想不吸毒但他控制不了,你可以立法强迫所有人都不吸毒,你不能强迫所有人都不吸烟)的这样一种行为,甚至秩序的制定者自己都不遵守这种秩序,那么这就是对人性啊普世啊BLABLA的摧残。

量变引起质变,后一种限制相比起前一种限制,也就是积极良好的秩序,已经变成了恶性的“秩序”,性质发生了转变,原因就是他的量变超过了“度”,而本文刻意模糊了“度”的概念,硬将两种不同性质的东西嫁接在了一起,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种抹杀“度”的做法,我们称之为诡辩论,也就是白马非马。原作者理论根基不深,鉴定完毕

继续潜水,各位继续

[ 本帖最后由 灼眼のSABER 于 2010-2-20 23:51 编辑 ]

蒙面佐罗

1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0 23:50 只看该作者

自由平等个性是普世价值,难道财富的追求,独立,就不是普世价值了吗?凭什么认定你的价值是普世价值,我的就不是?难道我追求的你不也在追求,只不过路径方式不同?

花想容

依据用户管理细则,账号永久停用。

1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0 23:54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楼 蒙面佐罗 的话题

学校严格要求并不是他的要点,他还要故意夸张到摧残人性的地步,然后否定教育一定要尊重学生人性,打开了价值相对主义的缺口,再为中国政府辩护。

蒙面佐罗

1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0 23:59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花想容 于 2010-2-20 23:54 发表

学校严格要求并不是他的要点,他还要故意夸张到摧残人性的地步,然后否定教育一定要尊重学生人性,打开了价值相对主义的缺口,再为中国政府辩护。

美军军事学校如西点,是不是更夸张?我不觉得这是摧残人性。你要得到就得付出,这种束缚保证了一个群体,以及群体中大多数人的目标达成,可以视为一种早熟的路径,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仅为中国特有。

当然我想这种学校毕业生进州立大学的可能很多,常春藤联盟就少了。

所谓普世价值,都是绝对的,正因为这些价值都是绝对的,所以才是相对的,因价值冲突不可避免但不会导向虚无

[ 本帖最后由 蒙面佐罗 于 2010-2-21 00:01 编辑 ]

花想容

依据用户管理细则,账号永久停用。

17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1 00:04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6楼 蒙面佐罗 的话题

西点军校的学生是成人,申请入校本身就意味着接受合同,没有可比性。

要靠把孩子送进这样的学校才能学会基本礼仪的,应该在中产之下。这种举例没什么意义,纯粹为替中国辩解而作。

蒙面佐罗

18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1 00:05 只看该作者

补充下:我实在看不出这种文字有什么地方为中国政府辩护。纽约这种学校不是你想去就能去,也不是所有人必须去的,这里有个自由选择的前提。

当然,如果所有学校都搞成这样,成为一种强制,那是法西斯了。

我刚才说过,穷人孩子早当家。家庭的希望就寄托在你身上,你也想过好日子,作出这样的选择岂不是顺理成章,除非是天才,准备往常春藤蹦。

如果这种选择的机会都不可以拥有,中产以下阶层孩子成为DEPRESSED CLASSES一员的前景基本是一定的,那才是残酷。

[ 本帖最后由 蒙面佐罗 于 2010-2-21 00:09 编辑 ]

orangeking

19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1 01:24 只看该作者

美国穷人可以选去不去文中的KIPP

中国公民有的选吗?

老子穷 也想挣钱 可是我更想过有尊严的凭自己努力也能致富的日子 不是这个操蛋的社会

Diablo

封锁带来觉醒,黑暗衬托光明。

20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1 03:17 只看该作者

“穷人的普世价值很简单,那就是不想再当穷人”

自己定义这样一个前提有什么意义吗?穷与不穷是也是相对的,“穷“本身就很难把他规定成一个标准,更何况“XXXX很简单,就是XXXX”这么简单的因为所以。

不可否认有的人爱钱,但并不代表所有人都爱钱,爱不爱钱往往和他穷不穷并没有直接关系。

再说,美国的穷人和中国的穷人一样吗?谁说穷人就没资格要自由?

姑且算是文章里说的全是真的,但那也是他们主动放弃了自己的自由。而且KIPP那只是一个为美国穷人办的突击培训应考的学校,这并不是一个人的一生。写这文章的人分明把这个学校一些现象和理念有意地放大了。

这和中国人整个人生被剥夺自由,没的行使、甚至没的放弃是不一样的。

在中国不是所有人都穷,很多人、很多时候就是没自由没权利才穷的。你不吃不喝半辈子买不起一套房子,你觉得应该怪你没好好上学?

用裤衩思考

路边社社员

2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1 03:44 只看该作者

说得太对了!

引用:

原帖由 Diablo 于 2010-2-21 03:17 发表

“穷人的普世价值很简单,那就是不想再当穷人”

自己定义这样一个前提有什么意义吗?穷与不穷是也是相对的,“穷“本身就很难把他规定成一个标准,更何况“XXXX很简单,就是XXXX”这么简单的因为所以。

不可否认有 …

- 整篇文章, “穷人的普世价值很简单,那就是不想再当穷人”

,这个都说了,还要这篇文章干嘛?你都替穷人定义好了普世价值了,还写个屁文章啊?麻烦作者让一下好吗?让穷人说说话?行不?在”不想当穷人“之前,我想还有更重要的吧?

穷人的普世价值很简单,那就是不想死去

穷人的普世价值很简单,那就是不想生病

穷人的普世价值很简单,那就是不想不识字。

难道要点儿人权民主穷人就活不下去了?就得继续当穷人了?还他妈来劲了,替西方国家的人说话了。你怎么不替你们党校发言啊?你们党校的人怎么看西藏的?说来我听听。

foo

见习魔法师

2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1 07:03 只看该作者

我的一些有过在贫困地区支教经验的朋友的体会和主贴文章恰好相反

当地人未必有远大的理想 更习惯打柴种地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其实并不很热衷考大学什么的

我的朋友刚到这些地方的时候,都怀着着要帮助当地人的抱负 结果最后是他们自己的观念被改变 因为他们发现当地人似乎不太需要这种帮助

当然这个判断也可能流于主观 但是主贴对穷人追求靠教育改变生存状况的判断是否成立 又是否能够应用于中国社会 在没有证据之前我是保留意见的

[ 本帖最后由 foo 于 2010-2-21 07:19 编辑 ]

foo

见习魔法师

2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1 07:08 只看该作者

另外,且不说由学校制度推及政治制度的“移花接木”

“中国在三十年以前,主要由穷人组成。所以中国那时候唯一正确的做法,也许就是设计一个类似于 KIPP 学校的系统。”

——事实证明三十年前这样的系统带给穷人的是灾难,不是吗?

枉顾基本事实,楼主能解释下这篇文章哪里体现“高水平”了吗?

崂山妖道

我站在米奇尼克和布罗茨基一边,做永远的反对派。

2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1 07:22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elon 于 2010-2-20 23:49 发表

文中的引申并没有什么错误吧。。。,在作者的观念中,西藏和非洲是西方人眼里最典型的鸟不拉屎的穷地方。

还是你太敏感了?

是太敏感,不敏感就被忽悠了。

主帖和我反驳的都不在西藏非洲穷还是不穷,你是不是没看懂主帖?

elzzird

混吃等死的绣花枕头

2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1 08:49 只看该作者

以上各位竟然没人去查证文中关于KIPP信息的真实性,实在让人失望

“Most KIPP schools run from 7:30 a.m. to 5:00 p.m. Monday through Friday and

8:30 a.m. to 1:30 p.m. on select Saturdays (usually twice a month),” --from

wiki

文中说什么7点之前开始集体学习,6点之后放学,完全没有根据。而且其他内容就更加值得怀疑,因为可以搜索到的关于KIPP的介绍中,完全没有文中所说的那种情况。

而且KIPP早就被指责通过事先筛选学生,大量淘汰落后学生来达到高升学率。(参见 wiki 中 criticism 一节)

现在基本可以断定,此文又是类似西点学雷锋那样,糊弄不明真相的群众。

看来网上不管什么派,都只会瞎忽悠,或者被人忽悠,完全没有认真的态度。

彭克

twitter:@meichaofeng

2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1 09:02 只看该作者

北京棋迷的2楼,有国父风。

hsmsheep

27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1 09:52 只看该作者

从wiki来看,论据不实;从文中逻辑来看,用“穷人通过集权(主要是kipp系统)达到了高升学率,摆脱贫穷。作者认同。”这个例子来类比“三十年前的中国也通过集权达到高生产率,摆脱贫穷。作者亦认同。”作者的逻辑是自圆其说的。

我认为,中国三十年的生产率的提高不是集权的作用,而是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结果,集权不是高生产率的必要条件。

everyman88

28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1 09:54 只看该作者

原来这就是“高水平的左派”。我感到很欣慰。

文章的逻辑性就不用谈了。而且根据我的经验,善于如此逻辑写作的人,一般都有伪造事实的习惯。文中基本上是从不同学校中寻找到有利自己观点的特质,然后混合起来,让人觉得是存在于同一所学校中。进而让人感觉所有类似的学校都有相同的特质。

还有”JUSTIFY“是什么意思。

[ 本帖最后由 everyman88 于 2010-2-21 10:01 编辑 ]

燕归来

“日拱一”小卒

29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1 10:16 只看该作者

如果这个是所谓的高水平左派,我就不厌其烦的粘贴旧文:林达关于美国阿米绪派的文章。

=========================================

拒绝进步的自由——阿米绪的故事

按:故事有点长,但值得细读,无论故事本身还是林达的文笔。以下几点,仅供参考:

一、原来美国也有强制义务教育。都说教育是神圣的事业。现在看来,在政府的干预和强制下,教育已经堕落成邪恶的事业。

二、阿米绪人不用电,不开车,自然也没有互联网。但我觉得,他们内心感受到的平静与幸福,很可能比拥有这一切的你和我多得多。

三、阿米绪人并不反感外界的好奇窥视,这是对自身价值观充满自信的表现。只有内心虚弱缺乏自信的社团,才会把什么都搞得神神秘秘。

四、阿米绪人平均每家生7个孩子…………

阿米绪(Amish)的故事

◎丁林

近几年随着中美文化交流的展开,美国一些远离主流的文化小溪,也渐渐被介绍到中国。于是,美国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固定套路,在大洋此岸人们的印象中,美国的形象正在逐步丰富起来。我曾经两次在国内的杂志上看到有人提到:美国有一群默默无声地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阿米绪人。

假如我们对美国的一般印象可以放在概念的一个极地的话,那么阿米绪是肯定必须送到相反的另一个极地去的。如果我们称美国的生活方式是现代的,那么阿米绪可以说是古代的;如果我们称美国是技术进步的,那么在同一个价值体系里,阿米绪不仅是落后的,而且是拒绝进步的,等等。假如再形象化一些,如果我们对美国人的印象是眼花缭乱五彩缤纷的,那么阿米绪人永远是平淡的,是只有黑白的单色调的。

假如在你的想象中,阿米绪是一小群生活在某一个群山环抱,车船不达,鸟不下蛋,与世隔绝的山洼洼里的话,倒也没什么稀罕了。问题是,今天的美国这样一群教徒有差不多35万人,人数还在缓缓地增加。他们生活在美国传统农耕区富庶辽阔的平原上。他们不但不封闭,甚至不集聚而居,没有什么阿米绪村庄,他们全是散户。一个个阿米绪农户就星星散散地座落在其他美国人的住房之间,混居在同一个地区。他们家门口的乡间公路也都是平展的柏油马路,直达高速公路。城镇就在附近,那儿就有购物中心和娱乐设施。嘈杂,多变而生气勃勃的现代生活就近在咫尺之遥。但是当你经过那里的民房,很容易辨别出阿米绪的住宅,除了都有巨大的谷仓之外,还在后院停着黑色的小马车。因为在我们断定不开汽车就算不得美国人的年代里,他们却只驾马车。

所以,这不能不让认定”技术进步”必是”挡不住的诱惑”的人们愣一愣神。不管将来如何,你不得不承认,毕竟在世界上此类诱惑最大的美国,阿米绪已经两百多年这样默默地过来了,宁静安祥。也许不见得特别幸福,至少并不格外痛苦。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但是并没有如我们想象的那样,被”诱”得骚动不安,六神无主,跃跃欲试,痛苦不堪。

说起他们的来龙去脉,还得上溯到五百年前的欧洲。

在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大潮中,从苏黎世产生出一个人数不多的激进改革派,被称为”再洗礼派”。他们主张严格实践圣经教义,排斥不符合圣经的虚文褥节。他们认为宗教信仰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加以实践,不能说一套做一套。他们认真地寻求圣经中对于大小事情的说法,弄清楚了就一定要去做,而且要做到。他们认为,教会应该是信仰相同的成人的集体。所以,婴儿出生以后”被动的”第一次洗礼不能算数。而在一个人成年之后,如果他确信自己真有信仰的话,应该”主动”地再接受一次基督徒的洗礼。这就是”再洗礼派”这一名称的来历。

十六世纪还远不是一个宗教宽容的年代。再洗礼派一问世,就遭到来自罗马天主教会和其他新教徒两个方向的迫害。在再洗礼派发源的瑞士和德国南部,当时曾有几百个再洗礼派教徒被烧死在火刑架上。在这样残酷的环境中,再洗礼派却显示出惊人的宗教执着。他们认为,虽然他们面对的世界是傲慢的,富有的,偏狭的,暴戾的,而他们却仍然应该是善良的,清贫的,谦卑的,非暴力反抗的。在严酷镇压下,再洗礼派逐步形成了一些与其他新教教派不同的特点。他们无法形成良好的教会组织,一开始甚至只能在山洞里悄悄地聚会祷告。他们甚至没有明确的领袖,因为领袖一出来就给杀了。他们的一切都只能悄悄地做,恐惧,不安和受苦受难始终伴随着他们。

既然没有严密有形的教会组织,没有教会规范的约束,也没有一般宗教常见的仪式仪规的凝聚,那么,他们作为一个教徒存在,就完全是依靠他们内心的信仰了。因此,假如说再洗礼派的信仰特别执着,大概是不错的。他们在北欧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两个支派。十六世纪中叶,一个叫做梅诺的荷兰人曾试图在北欧重建和平的再洗礼派的团体。他们的后继者就叫做梅诺纳特人,也就是梅诺派。而到了十七世纪末,瑞士和南莱茵河的再洗礼派还是处于遭受迫害的分散状态,有一个叫阿曼的瑞士人站出来号召再洗礼派的改革和联合,这一派就被叫做阿米绪,也就是阿曼派。

这两个分支此后都来到北美这块新大陆,分布在美国22个州以及加拿大安大略省,大部分定居在俄亥俄州和宾夕法尼亚州。这两个州当年是北美大陆最好的农业区,而他们在欧洲时就是最出色的农夫。感谢开拓宾夕法尼亚的教友派,他们是对待异教最为宽容的北美主流教派,更要感谢北美大陆很快风行,并在美国独立以后由美国宪法保障的宗教自由,使这些”梅诺人”和”阿米绪”们,终于能够安居乐业了。由于阿米绪与梅诺人相比,他们更恪守古老的服饰和生活方式,在外观上更容易辨认,他们的风格与现代生活的反差也更为鲜明强烈,所以很多美国人也是只知阿米绪而不知梅诺人。

宾夕法尼亚的兰开斯特县,是阿米绪比较集中的地区,离著名的大都市费城仅一小时车程。在去冬最寒冷的日子里,我们来到那里,也是想一睹真正的阿米绪生活。可是我们发现,他们安静谦卑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只要是对外开放,以满足游客好奇心而设立的”阿米绪旅游点”,那就一定不是阿米绪办的。因为这样获利甚丰的”第三产业”,并不符合他们的生活原则。然而,他们虽然在宗教上固守而且生活方式内向,可是他们对外界很友好,也理解外人对他们的好奇。假如你想给他们的小马车拍张照,他们会微笑着放慢车速,让你如愿以偿。我们发现,他们没有这类小教派非常容易出现的诡秘行迹,他们坚守的只是一种由宗教信仰导致的平淡。

生活在宾夕法尼亚的再洗礼教徒至今没有显赫的教堂,他们的教堂一如他们的农舍,朴素而卑微,有时候甚至象早期教友会一样,把他们聚会崇拜上帝的教堂谦称为会屋。老派的阿米绪还轮流聚集在各自的农舍里做礼拜,围着老式的乡村火炉,一边坐着男人,一边坐着女人,读着老版本的圣经,用的是这里其他人都不懂的高地日尔曼语。而在他们只有一间房间的学校里,他们的孩子则个个都要学两种语言,英语和这种他们从欧洲家乡带来的古老语言。

无论在什么地方,你一眼就能把阿米绪认出来,因为他们的服饰与众不同。简单地说,其他的人,四五百年来的服饰一直在变,而他们却一直没有变。不论是男人的服装礼帽,还是妇女的衣裙,都是一水的黑色。只有在节日或婚礼上,妇女们才加上一方纯白的披肩。姑娘们的裙衫上没有一个钮扣,男人们的服饰上有钮扣,但没有任何其它装饰。据说这些突出”谦卑”的规矩都可以从圣经中找到依据。在兰开斯特,假如你遇到以前只在电影里才能看到的”古代欧洲村民”,他们就是阿米绪。

也许,他们的上空就是高压线,他们的邻居就是家用电器样样俱全,但是他们不用电。所以,也没有电灯,电视,电冰箱,收音机和微波炉。阿米绪不用汽车,他们是农夫,却拒绝使拖拉机和任何新式机械,有些梅诺人偶然使用汽车,但一定是黑色的,以示谦卑。阿米绪则用马拉犁耕地,驾着单驾马车外出。我们看到,在兰开斯特的乡间公路上,答答疾驶的阿米绪马车后面,常常跟着几辆耐心的邻居们的汽车。

对于认定只有自己的价值体系是唯一正确的人们,很难理解为什么阿米绪放着现成的新技术拒不使用。他们除了认定阿米绪固守落后,再也找不出别的解释。然而在多元文化的概念逐步被人们接受的今天,人们能够看到,这些再洗礼派教徒非常聪敏智慧,也非常能干。他们在兰开斯特县用传统农业技术经营的家庭小农庄,是全美单位出产最高的农庄之一,而且没有化学污染土壤退化等现代农业的通病。他们的生活简单而安逸。他们自己的解释是,由于他们的宗教信仰和几百年来所遭受的迫害,他们对整个外部世界抱有深刻的戒心,他们强烈地要和外部世界的浮躁轻薄和人性渐失,保持一个距离,从而能不受诱惑干扰地追随他们的上帝。他们认为眩目的电器是对他们的精神世界的威胁。

兰开斯特公路上汽车马车混列行驶的景象在美国实属罕见,因此,在离开之后我们依然久久难以忘怀。这也引起了我们的另一个好奇:阿米绪既然是混居在普通的美国人中间,他们要解决的问题显然不止是汽车和马车的矛盾,他们独特的宗教信仰与几百年前的生活方式,同现代化的外部世界是如何协调的呢?这个问题最突出的部分,就是他们和各级政府依据现代美国生活所制定的法律冲突是如何解决的的呢?

之所以我们会立即产生这样的联想,就是因为在美国生活了几年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个重法律契约并且执法很严的国家。在一个民主社会,法律和政府的决策是多数达成一致的结果,所以法律一旦通过,就要求个人服从,包括持有不同意见的少数,而阿米绪显然是美国的少数。

在两个不同文化发生冲突的时候,最重要的往往是妥协的精神。阿米绪是一个谦卑的群体,因此,他们在自己能够接受的范围内,也在作最大的妥协。兰开斯特县议会曾经立法规定,阿米绪的马车在公路上行驶时,车后部必须安装一个橘黄色三角形的慢行车标志。尽管这有违阿米绪不行装饰的传统,但是他们理解交通安全的合理性,如今他们的马车上都有这个标志,衬在黑色的车蓬上,格外醒目。同时县议会立法规定,马车夜间行驶不能使用老式黯淡的油灯,而必须使用干电池的车灯。阿米绪是不用电的,但是,这一次他们还是接受了这个干电池车灯。又如,兰开斯特县为了公共卫生,立法禁止没有化粪池的户外厕所。阿米绪于是改变自己的习惯,把厕所移到室内,并且都接受了地下化粪罐这样的”新技术”。

然而,在现代美国社会中,还是有一些与阿米绪宗教信仰完全冲突的法律,是他们无法妥协的。这种冲突有时还相当尖锐。这就是考验这个国家的时候了。因为民主意味着按照多数人的意志行事,但是如何对待少数人,始终是民主社会一个难解的课题。美国也经历了一个逐步认识的历史过程。

首先遇到的就是一个大问题:战争与和平。当美国卷入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以后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时,国家都需要有人当兵打仗。征兵法应该对所有的公民一律平等,这是现代国家的一个常识。但是阿米绪所属的再洗礼派是绝对的和平主义者,他们的信仰使他们坚守不动刀兵。于是,他们和美国的法律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冲突。

那么,绝对的和平主义者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在阿米绪代代相传的一本书中,记述了他们人人熟知的一个历史故事。早年间,有一个荷兰再洗礼派教徒叫迪尔克。他由于遭受宗教迫害被警官追捕,追捕过程中警官掉进了一条冰河。迪尔克明知自己一旦被捕将会性命不保,他还是不能见死不救。他返过身来救起警官,自己却因此被捕,被烧死在火刑架上。这件事发生在1569年,在他们来到北美大陆以前。

在他们来到北美大陆以后,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在白人和印地安人互相追杀的年代,有一次,一伙印地安人在夜间包围了一个叫雅各布的阿米绪家庭。雅各布的儿子们本能地操起了打猎用的猎枪准备自卫。雅各布却夺下他们的猎枪扔了出去。结果是,他们一家除了两人被掳走以外,全部被杀。这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例子。不仅是阿米绪,其实当时还有大量教友派教徒也由于坚持和平主义而被印地安人杀死。以上这些历史都是阿米绪教育后代的典范。

在一次大战期间,一些阿米绪的年轻人被迫入伍,参与军训,甚至被迫拿起了枪来。然而,不管是什么理由的战争,对于再洗礼教徒都是不可接受的。所以阿米绪抗拒军令者甚众。那是近一百年前,美国政府战争当前,显然不打算在这个时候与阿米绪探究什么宗教哲学问题。因此,在这次战争中,有很多阿米绪教徒因拒服兵役而被逮捕入狱,也有人因为在阿米绪的报纸上告诫教徒遵从教义反对杀戡而被判”煽动不服从罪”。

当时,有一个叫鲁迪的阿米绪被征入伍。军官逼着他穿上了军装,列队操练。几个星期以后,轮到实弹演练的时候,他再也受不了良心的谴责,脱下军装,要求退伍。按当时的法律,违抗军令要受军事法庭的审判。军官把他带到军营外的三座新坟边,拍着手枪警告他,明天早晨如若不穿上军装报到,他就将是第四座坟墓。鲁迪一夜无眠。第二天早晨,新兵们吃早饭的时候,鲁迪来了。他穿着一身黑色的阿米绪传统服饰,戴着黑色的帽子。为了宗教良心,鲁迪作了死的选择。从来就说一不二的军官看着这个阿米绪,却没有枪毙他,让他退伍了。

在一次大战期间,这个问题每个个案遇到的情况不同,处理的方式也不同。冲突发生了,问题却没有解决。由于阿米绪人数不多,牵涉的面不广,没有引起太大的注意。

到了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是主要敌对国。恰巧很多阿米绪祖先的故乡就是德国。他们在教育中很重视保持故乡语言,阿米绪的日常语言往往是高地日耳曼语。所以,这一次他们的反战行为在美国引起了关注。有人怀疑他们拒绝作战,是因为他们站在自己的母国一边。美国国会为此专门举行了听证会。为了阐明再洗礼派的和平主义宗旨,争取不上战场的权利,一向不愿抛头露面的阿米绪派出代表在国会听证会上宣誓作证。

他们以自己的历史向全美国人民证明,他们反战只是出于他们的宗教信仰。他们反对的是任何一种战争,不论其交战国是谁,也不论其战争原因如何。

在他们绝对和平主义的宗教立场被确认之后,多数向少数作出了让步。在二次大战这样的险恶环境中,美国国会依然承认一个事实,人和人不一样,少数人有少数人的理由。美国军方为称作”良心反战者”的阿米绪作出了特殊安排,称为”替代性服役”。他们必须在军方安排的医院或工厂从事两年没有酬劳的,与战斗没有关系的工作,以代替服兵役打仗的公民义务。

阿米绪历来只在自家农庄上务农,很少外出就业。他们认为,这样的两年”替代性服役”仍然使他们被迫融入外部生活,并把外界躁动的气息带进了再洗礼派虔诚平静的生活。再洗礼派再次向国会申诉。经过长期的努力,现在的”替代性服役”改为”自愿性服役”,阿米绪可以在自己的教会管理的农庄上从事两年没有报酬的农业工作,以代替服兵役。

美国国会作出这样的决定并不容易。二次大战对所有的参战国来说,都是一场惨烈的厮杀。在战争接近尾声之前,谁也说不上胜负的必然走向。在这种非常状态下,作为一个国家的”多数”,同意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为一些声称是”和平主义者”的”少数”抵挡敌人的子弹,其原因仅仅是因为尊重这些”少数”的宗教信仰,假如没有理性的精神,几乎是做不到的。

美国在历史上屡有无视少数的过去,成为他们迄今为止不断反省的原因。现在你如果在美国游览的话,常可以遇到一些历史纪念牌,记载了插牌所在地发生的一段历史。有不少这样的牌子在检讨当年对待印地安人和黑人的不公正。正是这样的反省使得美国在对待少数的问题上,变得越来越谨慎,也越来越宽容。

这个国家的多数和阿米绪是有冲突的,但是双方都以理性为基础,尤其在处于多数优势的主流社会一方,逐步地在学会如何尊重少数,以达成妥协。因此,阿米绪虽然是美国公民,但是他们的公民义务和权利与一般美国人是不完全一样的。例如,美国的税收很高,这样的税收虽然不在阿米绪传统的自给自足生活方式之内,阿米绪还是依法纳税。可是另一方面,他们也和政府达成协议,他们以传统方式颐养天年,从不出现老无所养的问题,他们不享受美国的老年福利金,也就不交纳税收中用于社会养老的社会安全基金。他们也不承担美国公民的一项重要义务,就是他们不担任法庭的陪审员。因为在他们的宗教信仰里,只有上帝有权判定人们的罪孽或清白。

在历史上,美国法律与阿米绪的一次最大的冲突,是在教育领域发生的。这场冲突,很典型地反映了”少数”与”多数”在文化上的差异可以有多大。

阿米绪的传统学校是所谓”单室”学校,顾名思义,学校只有一间房间。它也只有一个老师,所有的孩子都在一起上课,为的是让他们学会互相帮助。美国人一贯认为,选择怎样教育子女,这是父母的权利,美国历史上延续至今一直有家庭学校的做法。问题是,阿米绪还认为,孩子读书到十四岁,相当于八年级,就够了,从十五岁起就应该到农田里干活了。他们认为外面的孩子从十五岁开始的高中教育对阿米绪是有害无益的。可是,教育立法和他们的教育方式直接冲突。

美国的教育管理权归属各州,对中小学最有发言权的是各地的学校理事会,有家长和教育界人士共同组成。各州的议会有教育立法权。为了维持整个社会全体民众的教育文化水平,各州议会在上世纪末就先后立法实行强制性的义务教育。各州的普及教育立法是顺应时代潮流,立足于提高全民文化水平,深得民众的支持。至今为止,我还很少听到有其他人反对义务教育法规的。当阿米绪所定居的那些州开始立法规定强制教育至十六岁时,阿米绪教徒教育自己孩子上学只到十四岁的做法违法了。

阿米绪当然也理解,州政府在教育上的强制立法,并没有恶意。但是他们认为,公立学校的教育方式,会引导他们的孩子脱离他们代代相传的宗教追求,是对他们的宗教传统的威胁。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专家们曾经指出,再洗礼派的教育,在维护传授价值观念方面起了不可低估的巨大作用。对于他们来说,能否自己教育子女,等于自己能否生存延续。

少数不可以藉着不同意而不服从法律,这是美国的游戏规则。唯一的合法途径是申诉,而少数人的合理申诉能够得到公正的对待,也是游戏规则能够操作下去的前提之一。申诉有两种方式,一是向行政和立法分支和平请愿,二是向司法分支提出法律诉讼。阿米绪的神父们劝告大家不要和政府冲突,也不要上法庭去打官司,因为这违背了阿米绪教徒和平主义与世无争的传统。神父们决定向州立法与行政两大分支请愿,请求网开一面。

宾夕法尼亚的阿米绪把请愿书印了一千份,然后征集签名。阿米绪教徒人数虽少,可是他们捍卫信仰的精神以及和平谦卑的态度却深得宾夕法尼亚人的同情。签名者甚众。往往一个阿米绪就可以征得三千个来自外部世界的签名。他们把这些签名联成130英尺长的条幅,然后,阿米绪的代表就带着它去见州长。州长于是下令州司法部长进行调查,新的教育法是不是侵犯了宗教自由。阿米绪因此很感激这位州长,在随之而来的感恩节,他们给州长送去一篮农家产品,包括一只火鸡,一罐糖浆,还有一些苞米。但是,调查结果并没有解决问题。

阿米绪知道他们还可以走的一条路就是司法途径。但是,阿米绪不喜欢提起诉讼,他们只习惯于诉诸上帝。这一次,他们无路可走,假如不想放弃的话,唯一可行的是”以身试法”了。实际上这是一般美国人在自己的观点处于主流文化之外的时候,常常采取的方式。这一类以被动形式出现的司法挑战,常常引发对一个主流观念的质疑,甚至可能改变这样的观念。而”被动”,正是阿米绪的特点。

阿米绪从不惹事生非,但他们不送自己的孩子读高中,警察就找上门来了。美国是一个执法很严的国家。在本世纪初,就有阿米绪家长因为违反义务教育法而被捕,他们的孩子则由政府监管。为了家庭的团聚,他们要么屈从,要么被迫变卖家产,举家迁徙,有些阿米绪家庭甚至为了逃避义务教育法,迁移到遥远的墨西哥去。他们不愿意在压力下改变他们的宗教信仰和与此相随的生活方式。

宾夕法尼亚是一个有着宽容精神传统的州,我们去过的兰开斯特居住着全美第二大的阿米绪人群。州教育法通过后,一开始地方政府对如何向阿米绪执法也很困惑,所以出现了比较罕见的执法不严的情况。地方上对阿米绪少年缀学到地里干活,基本上取睁一眼闭一眼的态度。但是到了1937年,兰开斯特的教育官员觉得阿米绪传统的单室学校实在不够正规,并且没有高中教育。就计划关闭一些单室学校,以新建的公立学校作为替代。州政府的代表想说服阿米绪,”教育是通向知识的大门”。可是,这种对话建立在完全不同的文化价值体系里,自然是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样的文化冲突使州政府和阿米绪都深感不安和困扰。二次大战中,这个问题被搁置一边,战后又立即重提,为此又有一些阿米绪家长由于违反义务教育法而被课以罚款,甚至被捕坐牢。

他们再次向州政府请愿。直到1955年,州政府作出妥协:阿米绪人可以在自己的学校里教育子女到14岁,然后为他们设立一种专门的职业学校,阿米绪的孩子在这种职业学校受教育到法定的16岁。这种职业学校一周只上半天课,并且是由阿米绪的教师讲授传统的农业知识。这个安排是一个突破,所以在美国历史上很有名,称作”兰开斯特职业学校妥协”。这里的阿米绪完全是靠着一种不可摧毁的宗教精神韧性,和强大的多数人的政府达成妥协,嬴得了按自己的意愿教育子女的权利。美国史书上的妥协一词通常是一个正面的词。大家认为,达成妥协解决了问题,是双方共同的胜利。

由于教育立法权归属各州,所以”兰开斯特职业学校妥协”并没有解决其他州的类似冲突。问题是普遍的。在爱荷华州的布肯南县,地方政府宣布要取消单室学校,把阿米绪学童集中到新建的公立学校;而阿米绪却坚持把孩子送到他们的单室学校去。在1965年11月的一天早晨,县上的教育官员带着警察,开着校车,来到一所阿米绪的单室学校,要把孩子们押上校车送往新学校。单室学校只有一个阿米绪老师,无可奈何地看着孩子们列队出去。突然,不知是谁喊了一声。没等警察和官员回过神来,孩子们象炸了窝一样,拼命地冲向附近一望无际的苞米地,刹那间就消失在青纱帐里。原来是一个阿米绪孩子喊了声”快跑!”,他用的是阿米绪的高地日尔曼语,其他人谁也听不懂。

随行的新闻记者凭着职业反应,迅速拍下了穿着黑色衣衫的大小男孩女孩,象兔子一样惊慌逃向田野的背影。这张照片后来非常有名,因为这个问题后来终于在全美国人民同情的目光下,走向了联邦最高法院。

在有些地方的阿米绪学校,学童们被成功地押上校车转学,两种不同价值相遇形成十分荒诞的后果。一个为了提高孩子教育水平的法律,实行中却场景凄凉。阿米绪孩子们唱着”上帝爱我”,母亲们无声地哭泣,父亲们则青着脸,默默地站立一旁。阿米绪人依然奉行和平主义的原则。但正是这种沉默,谦和然而执着的态度,以及美国民众对于”多数与少数”关系的反省,使得阿米绪的教育事件开始走向全美国。来自全国各地的私人捐款涌向布肯南县,要求替阿米绪人偿付罚款。这种同情和抗议给爱荷华州州长带来很大的压力,但是他作为行政长官无权修改法律。他只能在他的职权范围内,宣布暂停执行合并学校三周,同时请求拥有立法权的州议会,考虑立法豁免阿米绪的强制教育。1967年,爱荷华州议会将豁免权授予州行政部门的教育官员,从而,爱荷华州的阿米绪也嬴得了以自己的方式教育子女的权利。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林德赫姆的人挺身而出。他不是阿米绪,而是路德教会的一个牧师。他了解了阿米绪在教育问题上的遭遇以后,认为阿米绪的宗教自由受到了侵犯。1967年3月,他在芝加哥大学一个有关公共教育立法的学术会议上,呼吁关心阿米绪宗教自由权利的人伸出援手。一个叫做”阿米绪宗教自由全国理事会”的组织就这样诞生了,林德赫姆担任了这个理事会的主席。这个组织不仅有律师,学者,还有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宗教领袖。

这时全国关注的目光移到了堪萨斯州,那里有阿米绪的家长被捕,还有人在法庭上被定罪。堪萨斯州态度强硬地宣布,类似宾夕法尼亚州的”职业学校妥协”的做法,在堪萨斯州将是非法的。州一级不打算妥协。林德赫姆的组织曾经试图把案子上诉到联邦法院,但是联邦最高法院拒绝接案,其原因是美国”分权”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教育管理是留归各州的权力,联邦政府无权干涉。因此,联邦法庭也就没有这些案子的司法权。

于是,那里的阿米绪又决定迁徙。不少人就这样迁到了威斯康辛州的格林县。但是到了1968年秋天,这儿也开始严格执行教育法规。又有两家阿米绪面临被捕,被指控的罪名就是没有送孩子上高中。1968年圣诞节前夜,林德赫姆和一个叫鲍尔的律师,在请求威斯康辛州政府豁免阿米绪遭到拒绝后,决定在格林县的法庭,代表阿米绪向州政府打官司。告州政府侵犯阿米绪的宗教自由。可是,官司输了。地方法庭认为,虽然可以说州政府侵犯了阿米绪的宗教自由,但是普及教育涉及全体公民的长远利益。这一利益压倒了少数人的宗教权利。

这在美国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就是在两个法律条款发生冲突的时候,必须判断何者为先。出现这样的法律悖论的时候,一般总是要走到联邦最高法院,因为最高法院具有”司法复审权”。这正是鲍尔律师想要达到的目的。他不是打算在地方法院就打嬴这场官司,他甚至知道他会输。但是他要开辟一条司法渠道。鲍尔先上诉到威斯康辛州最高法院,州最高法院推翻了地方法院的判决,法官说,能够压倒少数人宗教自由权利的所谓全体人民的利益是不存在的,阿米绪选择八年教育并没有损害社会。

于是案子的被告,威斯康辛州政府的行政分支,开始向联邦最高法院上诉。前一次,案件的性质是判定阿米绪孩子的教育管理问题,这个问题联邦法院没有司法权。可是现在,案件的性质是全国性的民间团体代表百姓控告州政府侵犯宗教自由,也就成了州教育法规是否违宪的问题,这属于联邦最高法院的审理范围。于是,这一次,联邦最高法院接受了这个叫做”威斯康辛诉约德尔等”的案子。鲍尔律师出庭辩论,一些从不抛头露面的阿米绪也默默来到首都华盛顿,听候决定他们命运的判决。他们还是一袭传统阿米绪的黑色服装。黑色的背影衬映在最高法院白色大理石建筑的背景上,使我们今天看到这张过时的新闻照片时,依然有惊心动魄的感觉。

1972年年底的一天,最高法院大法官以压倒多数作出了有利于阿米绪的判决。首席大法官沃伦在判词中指出,现代中等教育所教授的内容和价值同阿米绪宗教生活的根本方式有尖锐的冲突,强制实行的教育法规侵犯了阿米绪教徒的宗教自由权利。

在最高法院的判词中,沃伦大法官写下了如下这段现在还常常被人引用的话:

”我们不可忘记,在中世纪,西方世界文明的很多重要价值是由那些在巨大困苦下远离世俗影响的宗教团体保存下来的。没有任何理由假设今天的多数就是‘正确’的而阿米绪和类似他们的人就是‘错误’的。一种与众不同甚至于异僻的生活方式如果没有干涉别人的权利或利益,就不能仅仅因为它不同于他人就遭受谴责。”

最高法院的判决,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各州与阿米绪在教育问题上的冲突,沃伦大法官的判词,更是对美国人民长久以来的思考和反省,作出了一个总结。民主制度要求少数服从多数,同时要求多数不能压迫少数,不能侵犯少数的自由和权利。要做到这一点,在制度的设计上,一开始就要为持不同意愿的少数预留下申诉,辩解和反抗的渠道。在百分九十九点九的一致之下,仍要为百分之零点一的异见留下呼吸的空间。这也是美国法律强调个人的宪法权利必须归属个人,而政府”不得立法”侵犯这种权利的根本原因。

如果法律不打算保护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也就保护不了”百分之五”,那么,”多数”本身也就都潜在地岌岌可危。我们曾经习惯于法律对”百分之五”的不予保护,这是因为,当我们身处”多数”之中,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多数”就是对的,我们只知道庆幸自己不是少数。谁也没有想过,今天你不挺身而出保护你所不同意甚至不喜欢的百分之五,你怎么有把握下一次你不在另一个百分之五中呢?今天你看到与你无关的百分之五遭受的不公正扭过了头去,下一次轮到你的时候,你还向谁去呼喊呢?

一个社会要发动成千上万的人并不难,要达到多数人的一致也不难,难的是公正善待只有百分之几的少数。有时候,少数显得如此人微言轻,他们的生死存亡是如此地微不足道,可是,一个制度能否保证这微乎其微的少数得到公平的善待,恰恰是检验这个社会是否文明和人道的试金石,也是决定这个制度能否长治久安的一个关键。

也许,最平凡的阿米绪正默默地以他们的存在,在给人类讲述着一个并非无足轻重的故事。

燕归来

“日拱一”小卒

30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1 10:20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要重发旧文?

儿童本身不具有完全的自由权利,这是任何一个社会的共识,家长强制孩子以军事化的方式摆脱贫穷,和家长强制儿童拒绝现代文明,看似矛盾的背后,实际上是社会对个体权利的保护的高度统一。

主贴的作者简单就把穷人都代表了,呵呵。

[ 本帖最后由 燕归来 于 2010-2-21 10:37 编辑 ]

gundamwang

王敢达

3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1 10:22 只看该作者

25楼立功了。不过8楼的分析也挺不错的。

nkpoper

3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1 10:26 只看该作者

穷人的普世价值(如果把他们最希望得到的东西称为他们的普世价值的话)不是不当穷人。

不当穷人,有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弄根鞭子在他屁股上很抽,只要偷懒就抽。

只要这么抽,至少美国的大部分穷人是当不成穷人的。

穷人的普世价值是:不干活也能过得不错(福利社会)。退而求其次才是:不当穷人。

毕竟好逸恶劳是人类的本性,大多数人必然如此。

北京棋迷

自由主义,一抓就灵

3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1 13:08 只看该作者

我严重不同意你这个看法,五毛一定否定普世价值的普适性,但笼统的否定普适性的人绝对不一定是五毛,更何况对所谓普世价值的具体内容的看法千差万别 –

是根本否认有普世价值,还是对普世价值认定的内容和你不同,或者是对普世价值的存在持不可知论?所谓普世价值,就和资本主义是不是人类社会形态的最终阶段一样,根本就不会有什么绝对正确和明确的答案,既然如此,对其任何的质疑与思考,只要言之有理,就是有益的,否则普世价值又会成为取代共产主义一类的新的教条

– 是不是中国人特别喜欢教条,喜欢用一种简单的意识形态框架去套现实事物 –

无论是市场教,还是民主教自由教,哪怕普世价值,一旦成为教条就会变成膜拜对象,这样,普世价值的信徒就和日月神教相差不远了。

引用:

原帖由 花想容 于 2010-2-20 10:32 发表

我知道文章的要害在否定普世价值的普适性,凡是为文目的是这个的,都可以鉴定为五毛。现在想来,这其实这只是“人权就是生存权”拿什么KIPP做例子包装了一下唬人。

北京棋迷

自由主义,一抓就灵

3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1 13:11 只看该作者

这个说法不对,普世价值的支持者还把全世界的人都代表了呢,他们征求世界人民的同意了么?

引用:

原帖由 燕归来 于 2010-2-20 21:20 发表

儿童本身不具有完全的自由权利,这是任何一个社会的共识,家长强制孩子以军事化的方式摆脱贫穷,和家长强制儿童拒绝现代文明,看似矛盾的背后,实际上是社会对个体权利的保护的高度统一。

主贴的作者简单就把穷人 …

花想容

依据用户管理细则,账号永久停用。

3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1 13:12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3楼 北京棋迷 的话题

没反对质疑、反思,但具体到你转的这篇文章,为匪宣传的目的性也太明显了。

其实他如果忍住不谈中国的事情,还可以不至于露馅,但不谈中国就拿不到那五毛钱了,纠结啊。

花想容

依据用户管理细则,账号永久停用。

3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1 13:14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4楼 北京棋迷 的话题

如果这个人是对的,你对皮诺切特的立场就是错的,你没有发现这个矛盾么?皮诺切特就是给智利”设计了一个类似于 KIPP

学校的系统“,按这个作者的说法,符合”穷人的价值“。

光明的格里高利

八卦爱好者

37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1 13:19 只看该作者

白痴也有普世价值

杀人犯也有普世价值

嘿嘿

燕归来

“日拱一”小卒

38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1 13:29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北京棋迷 于 2010-2-21 13:11 发表

这个说法不对,普世价值的支持者还把全世界的人都代表了呢,他们征求世界人民的同意了么?

谁说普世价值就把全世界代表了,什么是普世价值?

如果说我的生存权是普世价值,这是全世界人民都认同的,没有代表不代表的说法。这种东西才是普世价值。

但是本文中调查了吗?是不是穷人都想上那种学校?

上海帅哥

SC截图党1984BBS支部书记,御祥瑞免家宅平安

39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1 13:34 只看该作者

突然想起某人对西方教育(准确的说是英国教育)和中国教育的总结

“西方是压抑本性释放思想,我们的是放纵本性压抑思想。结果出不了独立思考的人”

(这文章主要讲的是贵族教育中对人本性尤其是恶的抑制,用过严肃的行为管制达到,而对各类思想却很宽容,结果产生了有礼有节绅士。我们则相反通过对恶的本性的忽略乃至引诱。“比方说“颜如玉和黄金屋”引导教育。结果出来的个个都是充满戾气短见的势利者)

再世关羽

40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1 13:37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上海帅哥 于 2010-2-21 13:34 发表

突然想起某人对西方教育(准确的说是英国教育)和中国教育的总结

“西方是压抑本性释放思想,我们的是放纵本性压抑思想。结果出不了独立思考的人”

(这文章主要讲的是贵族教育中对人本性尤其是恶的抑制,用过严肃 …

中国现在这么穷,歧视商人的思想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现在的仇富思想还是非常严重。你觉得在这种情况下,重利的教育是错误的?

再世关羽

4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1 13:37 只看该作者

老百姓爱钱,比老百姓不爱钱好得多。因为人爱钱,就很难被什么马克思主义之类的歪理邪说蛊惑,就算被蛊惑了,拿出钱放在他们的面前,他们也会走回正道的

[ 本帖最后由 再世关羽 于 2010-2-21 13:38 编辑 ]

蒙面佐罗

4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1 13:37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花想容 于 2010-2-21 13:14 发表

如果这个人是对的,你对皮诺切特的立场就是错的,你没有发现这个矛盾么?皮诺切特就是给智利”设计了一个类似于 KIPP

学校的系统“,按这个作者的说法,符合”穷人的价值“。

皮诺切特是强制,而这种学校你是爱上不上的。

蒙面佐罗

4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1 13:39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nkpoper 于 2010-2-21 10:26 发表

穷人的普世价值(如果把他们最希望得到的东西称为他们的普世价值的话)不是不当穷人。

不当穷人,有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弄根鞭子在他屁股上很抽,只要偷懒就抽。

只要这么抽,至少美国的大部分穷人是当不成穷人的。 …

南方棉花田里的黑人被抽了N年也没富裕起来,今天中国农民工也是一样

北京棋迷

自由主义,一抓就灵

4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1 14:56 只看该作者

你以为我关心这个人的观点到底是对是错么?看标题。

引用:

原帖由 花想容 于 2010-2-21 00:14 发表

如果这个人是对的,你对皮诺切特的立场就是错的,你没有发现这个矛盾么?皮诺切特就是给智利”设计了一个类似于 KIPP

学校的系统“,按这个作者的说法,符合”穷人的价值“。

北京棋迷

自由主义,一抓就灵

4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1 15:02 只看该作者

如果普世价值仅仅是生存权,你以为还会有这么多争论么?如果普世价值只有生存权,他说的穷人的普世价值就是不再贫穷就是个在合理不过的引申。他这篇文章显然是针对所谓普世价值中那些灰色区域说的,比如自由,比如民主。

第二,普世价值不代表全世界,那他还是普世的么?普世价值本身就有争议,你要是连字面含义都另起炉灶那任务也太繁重了吧?

说道调查,还是那句话,你说穷人想脱贫没有普遍调查所以不算普世价值,那精英口中的所谓民主和自由这类普世价值做过全世界范围的调查么?连调查都没有,怎么敢上嘴皮一碰下嘴皮给他按上一个’普世‘这么大的帽子呢?

引用:

原帖由 燕归来 于 2010-2-21 00:29 发表

谁说普世价值就把全世界代表了,什么是普世价值?

如果说我的生存权是普世价值,这是全世界人民都认同的,没有代表不代表的说法。这种东西才是普世价值。

但是本文中调查了吗?是不是穷人都想上那种学校?

风餐露宿

4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1 15:21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花想容 于 2010-2-20 23:16 发表

确实是高水平的五毛文啊,看得我怒火满腔却又批判不了,除了西藏部分他明显有破绽以外。

不过,这样justufy压抑个性做法的人,在我的分类里是右派,不是左派。左派岂能为五斗米折腰?

五毛在升级为五元,大家要警惕 …

对,这个justufy的做法明显是右翼的做法,而且接近极右了,即不惜花费巨大代价追求实现一种传统上大家都能接受的秩序。而非花费巨大代价去建立一个新的乌托邦。他之所以不是极右只是因为这种学校毕竟没要求每个人都上。

[ 本帖最后由 风餐露宿 于 2010-2-21 15:23 编辑 ]

彩虹咖啡馆

47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1 15:28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hsmsheep 于 2010-2-21 09:52 发表

从wiki来看,论据不实;从文中逻辑来看,用“穷人通过集权(主要是kipp系统)达到了高升学率,摆脱贫穷。作者认同。”这个例子来类比“三十年前的中国也通过集权达到高生产率,摆脱贫穷。作者亦认同。”作者的逻辑是

30年发展的原因是当局放了一点权从而民间多了一点自由的结果。

燕归来

“日拱一”小卒

48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1 15:42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北京棋迷 于 2010-2-21 15:02 发表

如果普世价值仅仅是生存权,你以为还会有这么多争论么?如果普世价值只有生存权,他说的穷人的普世价值就是不再贫穷就是个在合理不过的引申。他这篇文章显然是针对所谓普世价值中那些灰色区域说的,比如自由,比如民

逻辑混乱了吧,给你解释一下:

命题一,普世价值是存在的,比如生存权。

命题二,普世价值不能被随便代表,就自由主义而言,普世价值是消极的、薄的,所以,精英也不能随便提出普世价值。应该达到足够共识才能称为普世价值,参考命题一。

命题三,有穷人通过军事化教育来改善经济状况,既不是普世价值,也无法被证明是所有穷人(甚至大多数)的观点。

主贴的标题“穷人的普世价值”,第一放大了普世价值的范围,第二,自我代表了所有的穷人,整个文章颠倒黑白之处一目了然。

everyman88

49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1 15:44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北京棋迷 于 2010-2-21 15:02 发表

如果普世价值仅仅是生存权,你以为还会有这么多争论么?如果普世价值只有生存权,他说的穷人的普世价值就是不再贫穷就是个在合理不过的引申。他这篇文章显然是针对所谓普世价值中那些灰色区域说的,比如自由,比如民

“不再贫穷”不是一种价值观。

穷人”不再贫穷”的愿望与”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观是两个范畴的概念,且也并不必然矛盾。

“自由,民主,平等”并不因为有人拒绝接受而失去其普世性。普世是指这种价值观对人类发展与进步的作用,而不是对某些人生活的作用–这是对价值观的庸俗化。

这里只针对楼主的观点,不针对楼主转的文章,因为这种建立在谎言基础上的文章是不值得讨论的。

[ 本帖最后由 everyman88 于 2010-2-21 15:47 编辑 ]

蒙面佐罗

50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1 16:41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everyman88 于 2010-2-21 15:44 发表

“不再贫穷”不是一种价值观。

穷人”不再贫穷”的愿望与”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观是两个范畴的概念,且也并不必然矛盾。

“自由,民主,平等”并不因为有人拒绝接受而失去其普世性。普世是指这种价值观对人类发展 …

既然是普世,就是对每个人都管用,否则怎么叫普世?

独立宣言讲到三个人人平等拥有的权利: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追求财富怎么就不是价值观呢?这就是说这三个权利都是绝对的不可以质疑的,这就是普世的基础。但这三个权利本身就是相互冲突,有人爱财如命胜过自由,有人两者皆可抛,都无可指责。正因为不可质疑,绝对普世,而且相互冲突,所以选择权应留给个人,家庭这种社会基本单位个体,将一种价值凌驾于其他价值之上,号令天下莫敢不从,那才是法西斯,无论这个价值是什么生存权还是自由

76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