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女研究生杨元元:她的路为何越走越窄

本主题由 上肛上腺 于 2009-12-17 12:21 移动 kirk1031

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7 12:10 只看该作者

自杀女研究生杨元元:她的路为何越走越窄

“在自缢于宿舍之前,一向以坚强示人的杨元元最后感慨:知识为什么没有改变她的命运?她幼年丧父,家庭贫困,考入名牌大学却从未找到合适的工作;她30岁了还没有一次完整的恋爱,至死与母亲一起生活,且因此愧不如人。尽管她笃信“人不可以被打败”,但在这个单一崇拜“成功”的时代里,她是一个标准的“失败者”。她一生奋斗却无法为自己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丝容身之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杨元元之死,并非她一个人的悲剧。”

30岁的上海海事大学特困生杨元元死了——她用两条毛巾自缢于宿舍盥洗室内。此前,她想带着生活无着的母亲一起住在宿舍,但学校拒绝了这一要求。她无力另租房屋,母亲因此在冰冷的学校礼堂台阶上睡了一晚。

11月24日晚,一个言辞尖刻的宿管员再一次挑战她微薄的尊严——驱赶其母亲并威胁让她“拿不到毕业证”,她感到羞辱和愤怒,但奇怪地保持了沉默。

没有人意识到这是一次警告。两天后,这个终其一生试图通过克制和倔强来保持内心高贵并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人,终于在长期的贫困、冷漠、无助和自责中不堪重负,以极其痛苦的坐姿自缢于宿舍的盥洗室。

她的宿舍需年缴费1300元,比走廊另一侧的房间便宜 200元——因为背阴,见不到多少阳光。

种种迹象表明,进入上海海事大学攻读研究生的两个月,是杨元元多舛与吊诡人生的一次回光返照。在这里,被命运胁迫的她完成了人生仅有的两次自决——不断读书以求改变命运,却最终屈服并结束生命。

从未放弃奋斗的自杀者

“她从未放弃过奋斗,却在曙光将现时谜一样退场了。””

2009年11月26日上午,海商法研究生杨元元不选择自杀的话,她的任务将是上午8点半在班上出演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女主角。

但直至近9点,同学等来了坏消息。杨元元被发现自缢于宿舍盥洗室内,场景恐怖:杨背对洗手盆呈坐姿,一条枕巾和一条毛巾首尾相接绑在洗手盆的水龙头上,绕过她的脖子并深陷皮肉中。她的腿微屈伸着,支撑着悬空的身体。

惊慌失措的发现者们用小刀割断了毛巾。首先赶到现场的是海大保卫科的陈亮,他把杨元元抱到地板上平躺,进行心肺复苏。此时她已摸不到脉搏,泡沫从嘴角冒出来。两分钟后,陈亮用筷子把杨紧闭的牙关撬开,发现舌头呈耷着,并且发乌。“看是救不过来了。”陈说。

一些胆小的同学哭了起来。此时,杨元元的母亲望瑞玲,正被学生拉到对面房间,哭喊着女儿的名字——从女儿本科起,她们就形影不离地生活了8年,两个月前,女儿带着她来这里继续求学。

送到医院后,杨元元的心电图已是一条直线,随即被宣布死亡,时间是上午10时。

沉默寡言的杨元元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方式带来轰动。海事大学随即发布了官方声明,称已尽了一切能力帮助杨氏母女,急救和善后工作也是规范和人道的。

但望瑞玲和亲属的描述却截然相反,她们坚信是学校持续地、不留情面地驱赶杨母,才让杨元元背上沉重的道德枷锁,走上绝路。此外,校方人员救助不力也是制造悲剧的根源。

这绝不是命运和这个女子开的唯一一次玩笑。在短暂的30年时间里,杨元元在现实的夹缝中所表现出的“坚强”和“要强”同样突出——成长于单亲家庭,自立完成学业,4次考研失败,度过了长达8年毫无成就感的不堪岁月,沉重的家负,带着母亲走到一个尴尬的年龄,甚至在自杀的前一天,她还担心朱丽叶演得丢人现眼,排练到深夜。“她从未放弃过奋斗,却在曙光将现时谜一样退场了。”一位生前好友这样总结杨元元的一生。

杨元元自杀的宿舍盥洗间 图/南方周末记者 叶伟民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在大学过去将近一半的时候,她对当初的理想念念不忘,便开始自学法律课程,并酝酿考法学研究生。”

湖北枝江,一个封闭的小县城。杨元元在这里度过了不算愉快的童年——父亲早逝,一家三口靠母亲为工厂看大门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

但生前为化工工程师的父亲还是给杨元元姐弟留下财富——有趣的故事和读书的理想。还在幼儿园时,杨元元就喜欢提着一个塑料袋扮小学生。

父亲离世后,只有小学文化的望瑞玲带着姐弟俩挤进一个暗无天日的斗室,望瑞玲对那段时间最深刻的回忆是:墙壁整天掉泥。

有一天,杨元元回家告诉母亲,她日后要念法律,“为穷人作主”——某个当地领导的孩子通过关系,夺走了原本属于她的“市三好学生”荣誉。但1998年高考填志愿时,望瑞玲拒绝了女儿到大连学海商法的请求,理由是考武汉的大学可以省些路费。

“元元当时都快求我了。”望瑞玲有点后悔当年的固执己见。最终杨元元屈从,报考了武汉大学经济学专业。但从此耿耿于怀,在写给弟弟的一封信里,她这样开头:“你以后不要听妈的……”

家里多一个大学生,望瑞玲二百多元的月薪日渐变得捉襟见肘,要靠助学贷款和亲戚资助勉强支撑。

对杨元元的投资按理是值得的。只是在杨元元进入大学的次年,以拉动内需为主旨的中国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热潮掀起,“精英教育”走下神坛,但这场改革同时带来节节高攀的学费,还有每况愈下的就业前景。

扩招引发的困局仍需数年才显现结果。贫困生杨元元当下最关心的是生存问题,由于不忍向家里要钱,她开始超负荷地接家教和兼职,还常常为省路费而步行往返。不少当年的同学对她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常常夜晚在饭堂擦桌椅,或者把垃圾扫起来并从中拣出卫生筷。

生活阶层的落差以及私人时间的稀缺,杨元元变得不怎么引人注目。来自城市的同学衣着新潮,而她的衣服大多是亲戚所赠,且单调陈旧。大多时候她对此并不介意,只是一次看完文艺表演,极其少有地在日记里表达了对那些漂亮彩妆的羡慕。

在大学过去将近一半的时候,她对当初的理想念念不忘,便开始自学法律课程,并酝酿考法学研究生。

2001年家里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弟弟杨平平考上武大,二是原来居住的军工厂要搬迁,母亲失去住处,一夜间变得无家可归。

母亲拎着家什出现在杨元元的大学寝室。床太窄,母女就侧身而卧。杨元元上课的时候,望瑞玲就弄些茶叶蛋和豆腐干到教师楼前卖。数月后,望托一个老师的关系,住进了一间只有一张桌子的闲置房,学校也持默认态度。

很多迹象表明,大学后期杨元元的心情变得越发郁闷,除了来源于越发排斥的本专业外,更来源于变得现实而具体的家庭压力。她的生活如钟摆般精准而机械:上课,家教,帮母亲摆摊……她几乎没有朋友,连亲友都羞于走动,她把兼职的所有收入悉数交与母亲代管和支持弟弟求学,直至毕业后5年才偿还贷款,赎回毕业证和学位证。

情况在2002年毕业那年继续变坏。一是她的校园爱情无疾而终;二是成绩第一的她却被挤掉了保研名额——据信是被人做了手脚;最后她在委屈和愤怒中参加考研,又失败了。

路越走越窄

“她开始在《红楼梦》里寻找自身悲剧的影子。“她说她像晴雯。”表妹望妍说,“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糟糕的现实开始危及生存,杨元元需要一份工作。

但在2002年夏天,抱有同样想法的大学应届生直逼150万,他们充斥着各地招聘场所,拿着再不熠熠生辉的大学文凭,不断调整期望值。但纵然如此,当年仍有大量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数目庞大的“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由此催生,现在,他们被称为“蚁族”。

在相当长时间里,优秀毕业生杨元元很不幸也成为了其中一员。望瑞玲陪女儿投递简历吃惊于她的表现。“她大概有些清高,放下简历就走,也不和人家说话。”后来母女俩找了一个月租300元的老房子,消耗着微薄的积蓄。

对于一个经济学专业毕业生来说那一年可能并不友好,2002年正是“熊市”当道,全球经济颓势初现。杨元元连一份凑合的本专业工作都找不到。无所事事了几个月后,她进入一家培训中心当英语老师,教幼儿英语,月薪800元,每天两个小时地来回武昌和汉口。

武汉理工大学背后的一个跳蚤市场是小贩热衷光顾之地,一到晚上,杨元元就去接望瑞玲的班,她从不吆喝,坐下来就看书,思考文学和法学,中途休息的时候又非常市井地记下一天的消费,事无巨细,精确到分。

房东李峰见过几次这对母女,他感觉“她们生活很封闭,而且不太懂人情世故”。“有一次楼下反映厕所漏水,有些生气,我说由我出钱修一修,但她们拒绝了,说嫌麻烦。”李说。

兼职做家教的时候,一位学生家长想和杨元元拉拉家常。杨显得不太乐意,搪塞了一下就走了。“我感觉她有些自卑。”

这种自卑像一扇屏障裹住杨元元。毕业很长时间里,她都没有配手机,几乎与所有同学都失去联系。“她该如何开口介绍近况呢?”弟弟杨平平说,“说还在做家教吗?”

挫折感,焦虑感,封闭倾向,成为无数个像杨元元一样的“蚁族”标签。他们眷恋大城市,憧憬好工作,都在等待创造传奇,但越发激烈的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等因素又抵消着他们的努力。这个已逐渐具备社会化意义的阶层,让一代人的青春在夹缝中渐渐失衡。

杨元元认可这种等待的一个例证是,她曾考取了两个外省小城市的公务员,但最终决定放弃,一是距离远,二又不是“北京上海”,而后者正是母亲从小教育的真正值得落脚的地方。20岁的时候,望随单位调动在上海工作了5年,她喜欢这个洋气十足的大都市,几句蹩脚的上海话仍让她保持着不错的优越感。

为实现大城市梦,杨元元也尝试过打破困局。毕业后她连续三年考研,均无果。她开始在《红楼梦》里寻找自身悲剧的影子。“她说她像晴雯。”表妹望妍说,“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2004年,杨元元阴差阳错地接了一份保险推销员的工作,但帮亲戚办了几份之后就卖不动了。她的业绩如此糟糕,以至于现在已没有同事能记得起她。

事业上最后一丝激情消耗于2005年。由于受轰轰烈烈的大学生创业潮触动,杨元元倾尽积蓄,与人合伙办一份文艺杂志。一开始信心十足,还租了个像样的办公室,但仅坚持了半年,由于办刊思维的不合时宜,杂志基本滞销。“连我也不看。”望瑞玲说。

贱卖一屋桌椅后,杨元元也懒得慨叹命运。她开始像上了年纪的人一样把未竟的愿望嫁接他人。弟弟杨平平成了这样的寄托者。本科临毕业时,一向温顺、保守的弟弟打算留本校读研究生即可。杨元元不同意,像母亲当年安排她的未来一样,她为弟弟树立了不容分说的目标——上北大研究生。她亲自搜资料,问内情,递表格,连专业也为弟弟选好。

杨平平后来保北大直博成功。或许一同感染了喜悦,2007年开始,杨元元第四次酝酿考研。次年,她接到了上海海事大学海商法研究生入学通知。

外面的世界

“入学之初就她问辅导员能否将母亲安置在校内,对方建议写封申请书,杨元元照办,但写着写着就哭了起来。”

已是而立之年的杨元元非常高兴人生第一次真正把握了自己的命运。而望瑞玲理所当然地认为“要跟着女儿去”。杨的舅舅提醒姐姐是否考虑过元元的终生大事,望的回答是“我们楼上三十好几没结婚的多了”。

没有迹象表明杨元元也非常在意自己的婚姻问题。毕业之后,她再没有发展过其他对象。“她说要等有了事业再考虑。”一位亲属说。

事实上,杨元元也的确在践行这样的想法。到新学校后,她勤奋和本分。“每次上课都独自坐第一排。”同学赵伟说,“现在还有这样的研究生吗?”

作为中国第一大城市,拥有1300多万人口的上海庞大得超出母女俩的想象。现在还说它是“冒险家的乐园”仍没有错,但只相对于那些积累丰厚的上层精英。对普通人来说,生活的艰辛在这里加倍显现,犹如一个巨大而沉重的感叹号。

杨元元和望瑞玲不舍得租昂贵又偏远的出租屋,宿舍就很好,还有全天候热水。像大学时候那样,杨元元和母亲每天挤在小床上睡觉。白天杨去上课,望就坐在田径场边织毛衣。她认识了一些学校家属,也从侧面领略到大城市的门户森严。“找份杂活还要有关系。”她说。

大约一个月后,同宿舍的同学主动搬走了,房间成了杨元元母女专用。这个封闭的空间隔绝了她和同学间的交流。“她好像一项集体活动都没参加过。”辅导员吴志毅说,“每次她都沉默地跟在母亲的背后,听她母亲说话。”“带母上学”虽然引起一些小范围的议论,但很快就被习以为常。杨元元还是觉得有些不安,入学之初就问辅导员能否将母亲安置在校内。对方建议写封申请书,杨元元照办,但写着写着就哭了起来。“她不爱把困难告诉别人。”望瑞玲说。

等了一周仍无消息,杨元元母女就去找学院领导,说家里有困难,能否解决母亲的住宿。“我和元元一直请求他,说武大当初也安排住处了。结果他说,‘没钱,没钱读什么书?’”望瑞玲说,“回去后元元很受伤,说这里没有温情。”

入学后,杨元元认识了一个北京的同学,很快就当她是挚友,无话不说,但对方却只是礼节性地应付。后来,杨请求往她宿舍放些母亲的东西,对方拒绝了,杨转身就走,自此再也没有说过话。“大城市来的等级观念强,就连学校也按照原来本校还是非本校分班。”同学魏玲说,“但杨元元认为这样侵犯了她的尊严。”

后来,杨元元接过辅导员的几个电话,说最好把母亲安置在校外。望瑞玲没怎么放心上,坚信学校一定会管。“我看到宿舍楼还有很多空房子。”

11月21日,杨元元宿舍突然来了两个宿管,限令她在半个小时内搬走母亲的所有东西,以后不许再来。望瑞玲看到女儿当时神色有些紧张,不停地赔礼道歉。随后就冒雨带母亲出去找房子,学校地处偏僻,一天搜索无果,最后花了100元住了宾馆。望说女儿心疼得睡不着。

第二天,她们找到了一处房子,但当天拿不到钥匙。杨元元因为要排练节目,望瑞玲就叫她回去,说她能找到落脚的地方。当晚上海气温骤降到只有4度,望瞒着女儿在学校礼堂前坐了一夜。

天亮后,杨元元知道后非常自责,当即就坐在地上要母亲趴在她身上睡。晚上,母女俩拿到了钥匙,进去后发现是毛坯房。两人和衣躺在地上,抱在一起取暖。

杨元元整夜都向望瑞玲道歉,说这么大了也没把母亲安排好,明天就找学院领导商量。过了一会,杨似乎想起什么,说“算了”。

“不可以被打败”

“她从一堆书里抬起头来,半是交流半是自语的说出那句:“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矛盾24号全面爆发。当天上午,望瑞玲和女儿在宿舍收拾衣物。半个小时后,一位年轻宿管看到望瑞玲的登记,跑上来指着杨元元说:“你妈要是再来,你就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你将来什么也没有。”过了一会又指着望的鼻子骂:“你这个乡下来的农村老太婆,不要把你农村的那一套拿到这里来。”

一直忙着赔礼的杨元元听到这里脸色变得难看起来。在回去出租房的路上,杨元元又向母亲道歉,说现在还没让她享清福。

由于持续的担心、焦虑、愧疚和疲劳,此时杨元元已严重缺乏睡眠。11月25日清晨,杨元元突然从被窝里坐起来,语带怨气:“凭什么不让我们住,我要找领导。”接着她又说:“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那么多知识,也没见有什么改变。”

望瑞玲觉得有些反常,跟女儿闲聊起来,平复她的心情。杨元元开始把从小到大的事情细细回顾了一遍,这一次她大胆地对母亲说,如果当年支持她报大连海事,现在一切都好了。杨还特意说起她做家教时一个自杀的15岁女孩,仅仅因为学业压力从28楼跳了下来。她反复叨念着:“她出身这么好,可惜了,可惜了。

望瑞玲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杨又让母亲陪她练《罗密欧与朱丽叶》,其间杨元元有点怅然若失,说起当年一个让人佩服的学长。然后她抱着头,说脑袋乱了。

到下午的时候,望催女儿上课,杨元元说“不去了,没意思”,然后她提议把租房的钱拿回来去玩。这种让人担心的状态到傍晚时分终于平静下来。晚饭后杨元元还拉着母亲到宿舍洗澡洗头。

当天晚上,杨元元跟同学排练话剧,其间她说了几次不想演了,怕丢脸。但一出场彩排的时候,她又丝毫不差地念出台词,表现堪称完美。11点,她甩着长辫子向同学们说再见,并约好明早起来再练一次,然后进了宿舍,再也没出来。

而当晚,弟弟杨平平在深圳用QQ给姐姐留言,商讨母亲安置的问题。他的建议是:春节后把母亲接到他那。而杨元元很可能没有看到这些内容。“我很快就毕业了,能照顾母亲了,但姐姐却走了。”

杨元元的死震惊了学校。大批记者闻讯而至,关心着这个平日无人问津的女研究生。校方惊讶于事态扩大之迅速,关停了招待所,并派保安人员监视记者行踪。事件的官方说法是:学校按规定劝离杨元元母亲,并从人性化角度提供房源帮助。整个抢救过程也是及时和尽责的。同时,校方还暗示杨元元有患抑郁症的可能。

“总之,学校在这件事情上已经仁至义尽。”上海海事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彭东恺说。

而杨元元家属则坚持认为宿管人员态度恶劣是杨元元自杀的诱因,而且抢救当天个别人员相互推诿,延误了时间,应负相关责任。家属先向学校索赔35万元,后降为16万。

在校方要承认他们在这起事故上有责任的前提下,一位家属说,这笔钱准备为望瑞玲在宜昌买套二手房。

12月15日,一个阴雨连连的早上,杨元元的遗体在上海南汇区殡仪馆火化。对于望瑞玲来说,现在唯一能纪念女儿的是一堆法律书籍和课堂笔记。她的文化不足以阅读它们,她也未必完全弄懂女儿多年的执著。“我对她还是了解太少。”

而杨元元的表妹望妍,则在这天夜里回忆起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表姐翻着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她从一堆书里抬起头来,半是交流半是自语的说出那句:“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应受访者要求,杨平平、陈亮、李峰、赵伟、魏玲、望妍为化名)


Terminusbot 整理,讨论请前往 2049bbs.xyz


雷曼兄弟

@trotrotro

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7 12:16 只看该作者

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

Tempo808

蛋蛋

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7 12:34 只看该作者

终于被毁灭了,高贵的人

路边围观

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7 12:40 只看该作者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zyl1989

一人作古何惧忧,天安门内尽风流。可怜书生项上血,至今黄泉怒未休!

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7 13:35 只看该作者

死者为大

myth_e

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7 13:49 只看该作者

值得深思。

蚂蚁,蚂蚁

7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7 13:57 只看该作者

她的悲剧是现实环境和她性格互动,交替的恶性循环造成的。

但无论多糟糕的环境,人都是可以选择的~

[ 本帖最后由 蚂蚁,蚂蚁 于 2009-12-19 01:18 编辑 ]

蚂蚁,蚂蚁

8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7 14:09 只看该作者

现在垬朝虽然诸多让人愤怒和失望的地方,仅仅已赚钱养活自己而言,这条路是畅通的。

我可以举出无数没学历没文化没背景没专业没××的人只靠自己努力就养活自己,还赚不少钱的例子。

杨元元事件更象垬朝教育失败的一个标本,只拥有社会意义。对她自己和家庭而言,纯属悲剧,毫无价值。

我一直在想,那些在学校时,为一次分手,一次补考,几次白眼而跳楼的同学,如果还有机会10年后再回想一遍,一定会气得重新活过来。简直愚不可及!

10年前,那些认为象天一样重要的标准,10年后居然完全想不起来了。

有什么比年轻时的生命更宝贵的?充满无限可能呀!

nobnow

@nobnow

9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7 14:30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蚂蚁,蚂蚁 于 2009-12-17 13:57 发表

她的悲剧是现实环境和她性格互动,交替的恶性循环造成的。

+1

一声叹息

蚂蚁,蚂蚁

10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7 14:36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nobnow 于 2009-12-17 14:30 发表

+1

一声叹息

我一点都不可怜那个杨元元。

我只痛恨这个教育体制。

蚂蚁,蚂蚁

1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7 14:41 只看该作者

如果报道中她的履历属实的话,她放弃2次的公务员工作,为了留在上海而执着的考研,却不能承受在上海的遭遇。

这个角度,她的死是咎由自取。

她选择,她不能承受

就如同“没钱就不要来读书”一样,很真实,很残忍。

浪雪

1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7 15:04 只看该作者

死者为大,ls积点口德。和时下的很多人相比,她没做错什么。

pointbreak

开始的地方是终点

1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7 15:21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楼 蚂蚁,蚂蚁 的话题

佩服。

meitounao2008

穿人字拖去白宫!

1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7 15:23 只看该作者

同意,死者为大…

wangjiu-9

烤鸭党资深党员,不明真相围观群众观光团成员。。。

1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7 15:24 只看该作者

有一天,杨元元回家告诉母亲,她日后要念法律,“为穷人作主”——某个当地领导的孩子通过关系,夺走了原本属于她的“市三好学生”荣誉。

蚂蚁,蚂蚁

1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7 15:53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浪雪 于 2009-12-17 15:04 发表

死者为大,ls积点口德。和时下的很多人相比,她没做错什么。

杨元元的意义就是让我们看到这个教育制度,这个社会,这个体制如何杀死一个大学生的。

同时提醒我们,不要成为杨元元第二第三。

我自己跳出来献身是想证明,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再恶劣的环境,人都是可以选择的。结果也是选择的一部分。

改变你自己,改变体制

eat.eat

真摇滚,真愤青,真大气魄

17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7 16:30 只看该作者

死者为大个鸡巴

becom

“抢救运动”办公室借调人员、同萌会资深会员

18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7 16:35 只看该作者

JB死者为大,怎么不放过那些在靖国神社的死者呢?

路边社忠实读者

19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7 16:43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楼 蚂蚁,蚂蚁 的话题

1)杨是女孩子,你不是

2)杨读书比你好

3)杨还养着老妈和弟弟,你没有

4)在11月21日前,她没想过轻生,一直默默承受

5)为什么要用如此”恶劣的环境”去考验一个人?而不是帮助他脱离困境?

凝望戈多

20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7 16:49 只看该作者

杨元元这个鸡蛋必须自缢

“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我总是站在鸡蛋一边。”

村上春树耶路撒冷演讲中的这句话广被引用,其实”它”还很年轻,不到1岁。的确,支持”鸡蛋”是先天的政治正确,我们义无反顾地支持自缢在上海海事大学宿舍卫生间中的女研究生杨元元,无论这个个案背后有怎样的吊诡,这些都不重要。

但是,支持杨元元,并非等同于支持她所作出的人生抉择,并非等同于支持她的母亲和弟弟,而是出于支持我们自己,如村上春树所说,每个人都是高墙下的蛋,抑或如崔健所说的红旗下的蛋。每个蛋壳都很脆弱,但总有更加脆弱的那个。

在目前的情形下,我的判断是,杨元元必须死,没有生还的侥幸。例外的情况只有2种–墙不那么硬了,或者蛋更有韧性。

杨元元之死背后复杂的人情社会、丛林法则是个既幽深又简单的事实。幽深到我们永远也无法搞清其中具体的是非,因为,最重要的当事人已逝;简单到每个人都能感受一二,我们都身处其中,我们都是丛林竞赛中干掉杨元元的胜利者(包括杨母和杨弟),我们都更加了解、并更能适应这整个体制,因为我们还活着。

现在,杨元元之死中能够确定是的关键事实是,一是杨死前对”知识改变命运”一语偏执的理解;二是杨家整体的经济状况还未到山穷水尽(但杨元元个人经济状况可能已经破产);三是杨家母女同住的有违常伦的生活方式;四是学校的管理的失职。

这四点尽管是个案,仍具有相当的普适意义。

其一,”知识改变命运”是整个社会畸形的教育观念带给杨元元的。在杨元元的判断里,即社会宣传的判断里,”知识”被等同于”上学”,”改变”被进化成”改进”,简单来说,变成了”想致富,先上学”。这是一种类似战时共产主义宣传口号,有力量,有效率,也有巨大副作用,比如造成杨元元之死。

诚然,知识会让整个人类对社会的认识更加全面,但对于个体来说,知识未必是改善生活的捷径,

更具体到杨的个案,我国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的学费倒挂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歧解。众所周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仍有相当比例的公费生,也就是说,尽管读研究生很穷,但是,解决温饱还不是很困难,甚至生活压力比读本科小。这让杨元元看到了通过读研改变命运的途径——考上公费研究生——熬过这两年——找到好工作改善生活。

事实上,读研并非义务教育,学问只是解决温饱之后理想主义者的乐园。说得更极端点,像我本科时的导师所言,研究生就应该是富人读的。这里的富人其实还是指经济上解决了温饱,不指望很快依靠学问来赚钱的人。我这位导师主张研究生教育应当与西方接轨,全面收费。从他的角度出发,这样一定会带来更好的生源。

然而,我国的本科教育,即使是公费生,也需要缴纳相当高昂的学费,这与免费的研究生教育形成倒挂。如果国家真的认为”知识改变命运”,需要改善国民整体知识水平,那么请把本科教育变成职业教育,全面免费。而对于研究生教育,则因设立门槛,不需要再巨额补贴,让那些有钱有闲有志于改变人类命运的人去读吧。穷人读书不乏极端的例子,除了杨元元,最近还有北理工的”博士退学记”。

收费的本科教育让杨元元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免费的研究生教育又让杨元元错误估计了读研的经济困难,是这个体制让人一错再错。

其二其三两点涉及个人隐私,不好多加臆测。但我个人认为,这也是造成杨元元自杀重要原因。与学校的矛盾、对教育的失望只是单方面的原因,还好化解,但如果背腹受敌,两面受压,则是一个人精神崩溃的最大可能。

其四,学校的处理是让人寒心的,这个整个体制行政能力低下、整个社会道德底线低下的表征之一。学校没有替杨元元解决个人问题的义务——这也是对其他同学的不公平。但肯定有更好的处理方法,不要让杨元元背负的多方压力迅速激化。如果学校处理得更艺术,哪怕不能解决,但做好解释工作,杨元元可能不会这么快自缢。遗憾的是,学校没有。杨家还提出了宿舍管理员可能延误了抢救。这一切,其实我们每天都在目睹很多次

–体制对个体的冷漠,发达对落后的冷漠,以至于鸡蛋对鸡蛋的冷漠。

某种意义上,杨元元必须死,宿舍纠纷只是偶然的一个导火索,也可能是其他的导火索。她所生活的社会和家庭造就的她的性格注定她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不下去,现实和教育是悖行的,家庭和现实也是悖行的。杨元元只能期待一个更和谐的社会才能活下来,但是,在那个更和谐的社会中,可能杨元元可能已经不是现在这个杨元元了。

“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分别是一个鸡蛋,是具有无可替代的灵魂和包拢它的脆弱外壳的鸡蛋。我是,你们也是。”村上春树说。

江湖席

2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7 16:54 只看该作者

我想起来有一本书叫Outliers 里面有一章讨论人的智商与处事能力之间的关系 举例就是美国一个高智商的人 一直没有在学术领域得到想要的

于是就有点自暴自弃了

numberscis

收二手或库存的老钢笔、蘸水笔。免费维修钢笔,免费调校、打磨笔尖。尊重世界上所有以匠人性格工作和治学的民族,毋论是日耳曼还是和族。

2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7 17:52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蚂蚁,蚂蚁 于 2009-12-17 15:53 发表

杨元元的意义就是让我们看到这个教育制度,这个社会,这个体制如何杀死一个大学生的。

同时提醒我们,不要成为杨元元第二第三。

我自己跳出来献身是想证明,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再恶劣的环境,人都是可 …

人,与飞禽走兽之显著区别就在于精神追求。而不是将吃饱、穿暖、生殖作为生命的终极价值。

也许,“没学历没文化没背景没专业没××的人只靠自己努力就养活自己,还赚不少钱”对某些人来说已是今生无憾…….

但对于她来说,怕是毫无意义的———-“有一天,杨元元回家告诉母亲,她日后要念法律,“为穷人作主”…..”

理想主义者,又少了一个………

Yahoo!

离开大海的鱼

想写小说;摄影F咖;传播女硕士;自觉很靠谱;张悬控;狂爱电影;读书很慢;死较真儿;有时很柔软

2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7 19:34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0楼 凝望戈多 的话题

关于这个新闻我就看过不下三个版本了。

“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我总是站在鸡蛋一边。”

我倒是觉得,是否处于弱势群体并不是判断是非的标准。在道德的层面上,我可以站在鸡蛋的一边,给予我的关注、同情、行动;但在是非层面上,我不会因为鸡蛋的脆弱而失去了自己判断是非天平的平衡。换句话说,弱,并不一定永远持有正当性,站在正义的一方。

设想一下,如果你住的是两人间,你同寝室的人带着自己的母亲也住在这里,狭小的蜗居挤着三个人,一天两天,一周或许都能忍受,如果长此以往呢?学校的做法也是在满足其他学生的合理要求,维护他们的权利。尽管杨的室友自动搬到校外居住。当然,这其中,学校的处理方法可能过于激烈,楼管人员素质不高,也可能会激化矛盾。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处理这件事就站在了错的一方,杨母女的悲惨境况就使得他们具有了对的优势。是非的标准不是这样的。

我看到的另一个版本,说杨在自杀之前,曾有同学看到她与母亲不知因为什么在争执。

很多人都谈了杨自杀事件背后的社会、制度方面的原因。但是,在本贴作者的叙述中,字里行间,我发觉,杨身上有一种强烈的恋母情结,她对她母亲的这种依恋,非常可能在与母亲发生争吵之后,觉得自己被全世界所遗弃和背叛,这种可能性也是有的。

杨的死背后,原因纷杂,除了她本人,我们的所有猜测都是站在自己的世界里对杨的世界的想象。

蚂蚁,蚂蚁

2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7 20:04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numberscis 于 2009-12-17 17:52 发表

人,与飞禽走兽之显著区别就在于精神追求。而不是将吃饱、穿暖、生殖作为生命的终极价值。

也许,“没学历没文化没背景没专业没××的人只靠自己努力就养活自己,还赚不少钱”对某些人来说已是今生无憾…….

就此事而言。你诚实的问自己:你会相信一个连自己都不能帮助的成年人会有能力去实施她帮助别人的理想?

一个合格的理想主义者同时也应该包含面对现实,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听到涛声

2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7 20:42 只看该作者

今天刚看了南周的报道,感觉在她身上体现的是这一代大学生矛盾集合体:有理想,目标远大且勤奋努力,却无法适应社会遇到冷漠的校园,难以承受的家庭重担。作为一个大学在读的,身边不乏具有一部分特征的同学……

蚂蚁,蚂蚁

2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7 21:13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凝望戈多 于 2009-12-17 16:49 发表

“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我总是站在鸡蛋一边。”

村上春树耶路撒冷演讲中的这句话广被引用,其实”它”还很年轻,不到1岁。的确,支持”鸡蛋”是先天的政治正确,我们义无反顾地支持自缢在 …

附议!基本上是我想说的。

现在关于杨元元事件很多的讨论都放在制度(教育制度社会制度),放在校方态度、做法,细节到宿管、同学的言论、做法上。却很少讨论杨本人,杨和她母亲,和她弟弟,和她的亲戚朋友。或者是为逝者忌,或者是弱者天生占有道德制高点,不便议论。

个人认为杨有较严重的心理暗疾,长期压抑累积的,缺乏倾述和排解,加之长期的经济困难,性格上敏感而自卑,在最后时刻又没有帮助和寻求帮助,造成最终的悲剧。

说这个不是想推卸掉社会/教育/学校的责任,而是想说,在大环境恶劣的前提下,我们每个P民面临的困难其实都差不多,吸取教训,让自己更坚强的活着。

改变自己,改变环境

蚂蚁,蚂蚁

27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7 21:34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路边社忠实读者 于 2009-12-17 16:43 发表

1)杨是女孩子,你不是

2)杨读书比你好

3)杨还养着老妈和弟弟,你没有

4)在11月21日前,她没想过轻生,一直默默承受

5)为什么要用如此”恶劣的环境”去考验一个人?而不是帮助他脱离困境?

我承认杨面对的现实困难比我严重。但这不是讨论的关键。讨论的关键是:她的选择,以及她如何面对的自己的选择。

在已知的信息中,我判断杨是一个敏感自卑,聪明善良,缺乏勇气,缺乏内心沟通意愿和能力的普通人,她对自身的认识严重脱离现实,又无法正视这个落差,且缺乏倾述和沟通的渠道。默默承受从来就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法,只会让问题更糟糕。

此事如果放在她本科阶段,我会90%的同情她。毕竟承担养家不应该是她在武大的职责,虽然她那时也成年了,虽然我认为其实她还是可以选择不这样做。

此事如果放在她高中阶段,我会101%的同情她,并保持对体制对冷酷人情的抨击。

但此时的她已经30岁,就应该自己养活自己,如果家境不好,或许还应该承担家庭的重任。以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生的基础,这个任务看起来也是能完成的。依据报道,她也在尝试,似乎取得了进展,她考取了2个公务员。但她还是选择了继续考上海的研究生。

悲剧就是从她不能做出基于了解自己条件的选择开始的~

我附议 “凝望戈多”的“杨元元必须死,没有生还的侥幸。例外的情况只有2种–

墙不那么硬了,或者蛋更有韧性。”事实上,后2种可能性中墙不那么硬,暂时是看不到希望的,那么对杨来说,唯一的可选择的就是让蛋更有韧性。可悲的是我们也没有看到杨在这方面的努力,她更多的是把希望寄托在“墙不那么硬”上了。

[ 本帖最后由 蚂蚁,蚂蚁 于 2009-12-18 12:37 编辑 ]

abu

28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8 01:47 只看该作者

【南方周末】自杀女研究生杨元元:她的路为何越走越窄? 看了之后,我的答案是:她妈逼的!

DarkStar

自由主义真正关心的只是底线问题,而其它主义者关心的大多是蓝图问题,中国大陆的自由主义者除外。

29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8 06:25 只看该作者

“说杨在自杀之前,曾有同学看到她与母亲不知因为什么在争执… …杨身上有一种强烈的恋母情结”

很可能跟她妈有关吧 猜测 我仅仅是猜测

而且 我觉得不一定是“依恋” 孝心、基于孝道的道德压力等 完全可能让她处理不好跟她妈的关系

尤其是她妈如果有点偏执,缺乏跟自己孩子沟通的能力或意愿的话

大赋格

30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8 08:11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杨自己的思想有点狭隘,杨的母亲也有些问题,当然,最大的问题是校方所代表的社会!半夜看此文,感同身受,~~o(>_<)o ~~

围城

Famous Hypocrite

3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8 09:06 只看该作者

社会体制的错

太变

偏听不信

3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8 09:23 只看该作者

我曾经说过,在中国现体制下,一半人都是“神经病”!

其中也包括我自己!

没人能独活!

有文化没水平

3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8 10:16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7楼 蚂蚁,蚂蚁 的话题

很赞同

另外一个可悲的是他还有一个北大研究生的弟弟,家庭的责任似乎都落在了她这个当姐姐的身上。

并且杨母也并不是不能活,每月900多的退休金不算少了,我老家是一个省的第二大城市,我妈一个月退休金也不过就900多,活的好好的。

杨元元被逼到这一步,我认为家庭原因占更大的因素。

LOVEVIVIAN

3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8 10:27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雷曼兄弟 于 2009-12-17 12:16 发表

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

鄙视你这种人。 你怎么能如此站着说话不腰疼

[ 本帖最后由 LOVEVIVIAN 于 2009-12-18 10:40 编辑 ]

LOVEVIVIAN

3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8 10:39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蚂蚁,蚂蚁 于 2009-12-17 21:34 发表

我承认杨面对的现实困难比我严重。但这不是讨论的关键。讨论的关键是:她的选择,以及她如果面对的自己的选择。

在已知的信息中,我判断杨是一个敏感自卑,聪明善良,缺乏勇气,缺乏内心沟通意愿和能力的普通 …

你的理论就是,所有人都得是变形金刚是伐?

你有没有想过,不是每个人都能那么强悍,不是每个人都抗得过内心某一时刻的脆弱?你又是否承认,所有人的具体境遇都是不同的,即便是最为强悍心智最为健全的人,也有无法度过的难关?痛苦无法比较,懂吗?

如果要炫耀自己面对“困境”的勇气和成功,你能不能不要建立在对他人的苛刻要求上?

对于这样一个悲剧性事件,你不去指责相对于个体而言,更加强大也应当负有更大责任的体制,反倒去责备那个已经选择放弃生命的人(且不提这种选择是否“正确”),你想过这种言论的实际后果吗?

abu

3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8 11:45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LOVEVIVIAN 于 2009-12-18 10:39 发表

你的理论就是,所有人都得是变形金刚是伐?

你有没有想过,不是每个人都能那么强悍,不是每个人都抗得过内心某一时刻的脆弱?你又是否承认,所有人的具体境遇都是不同的,即便是最为强悍心智最为健全的人,也

为什么她脆弱?她妈和她弟弟以及舅舅一家人要负最大责任.

根据杨的弟弟在天涯发帖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761483.shtml,

首先,她母亲是有退休金的,现在是900多/月,足够她在海大旁边租个房子生活;

其次,她母亲是没病的50岁左右的有劳动能力的人,为什么要女儿而不是’儿子供养至少10年?

第三,杨的弟弟曾经提出自己出钱给姐姐还欠武汉大学的学费好拿回毕业证和学位证,母亲反对,而一直支持他读到博士,这不是重男轻女是什么?

第四,杨从大学开始就被母亲缠着在宿舍住了近10年,这样完全妨碍了她和周围同学以及社会的交流,30出头了没朋友,没完整的’恋爱史,她母亲接受采访时还对此不以为然,这样杨不抑郁才怪呢?

总之,南方周末的报道,把一个被家庭折磨的女生的个人悲剧,硬要往”蚁族”"教育产业化”上套,文体也很煽情,另外也缺乏对涉事的校方的客观态度,杨家人在杨死后也是一个劲地要用杨的尸体换取她妈的”购房款”,请问,还有比这无耻混蛋的人吗?

misha

37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8 11:56 只看该作者

其实是因为,她不知道自己做得有多好

而且一直都没有人跟她讲过

单手扶墙

活了几十年年,没能为党为人民做点什么,每思及此,心神不宁。

38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8 12:22 只看该作者

恶社会下性格有严重障碍的人。。别他妈的动不动死者为大。。别他妈的扯将来要学法律帮助别人。。艹。。

蚂蚁,蚂蚁

39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8 12:51 只看该作者

根据杨的弟弟在天涯发帖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761483.shtml,

操!看完这个帖子,如果里面的信息属实,杨一家的经济状况压根不属于贫困。起码比我TM上学时好多了。可能杨元元本人的经济破产了,但她母亲是有稳定退休金收入的呀。

这事的讨论不如转移为如何在恶社会下保持心理健康,避免杨元元第二。

讨论下成年人如何“拥有自己的生活”同时与家长保持正确的关系。

fernando

疯人院院长

40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8 13:01 只看该作者

今天的南都买了,头版

怪怪物

可能的少数派、传说中的歪楼党

4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8 13:16 只看该作者

看了天涯那个帖子,感觉这事情真的复杂多了

竹本无心

鉴定大脑短路+人格缺失精分患者的砖家

4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8 14:48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abu 于 2009-12-18 11:45 发表

为什么她脆弱?她妈和她弟弟以及舅舅一家人要负最大责任.

根据杨的弟弟在天涯发帖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761483.shtml,

首先,她母亲是有退休金的,现在是900多/月,足够她在海大旁边租个 …

+1

“总之,南方周末的报道,把一个被家庭折磨的女生的个人悲剧,硬要往”蚁族”"教育产业化”上套,文体也很煽情,另外也缺乏对涉事的校方的客观态度,杨家人在杨死后也是一个劲地要用杨的尸体换取她妈的”购房款”,请问,还有比这无耻混蛋的人吗?”确实,她亲属的算计让旁观者寒心。

有退休金的母亲这样逼着学校要宿舍,她的家人很不厚道,她的死,她母亲比学校责任更大。

qino

4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8 16:14 只看该作者

现在有些母亲重男轻女非常严重,对自己的儿子百般呵护,对女儿百般压榨.省下钱都为了儿子.

我不知道杨元元她妈妈是不是这样,如果是这样那杨真是个可怜人.

有文化没水平

4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8 16:33 只看该作者

估计最后学校抗不过,会“象征性”补偿的。

希望事情能有个明确的说法,还不是含混过关。

FIFA会员

(%@¥守正不辟邪¥@%)别自作多情了,我又不是为了你

4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8 16:48 只看该作者

其实走入如此困境,杨个人也有责任

竹本无心

鉴定大脑短路+人格缺失精分患者的砖家

4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8 21:09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qino 于 2009-12-18 16:14 发表

现在有些母亲重男轻女非常严重,对自己的儿子百般呵护,对女儿百般压榨.省下钱都为了儿子.

我不知道杨元元她妈妈是不是这样,如果是这样那杨真是个可怜人.

摆在眼前她母亲是有退休金的,还有个同样读研究生的弟弟。为什么她母亲要跟那种残疾且没有生活来源的人一样,要死缠着跟女儿一起住在学校宿舍?这样可以做到自立不干扰女儿却定要反其道而行的母亲,真看不出,她对女儿的关心爱护。

其实,依据她家的条件,在国内还真算不上苦的,却把女儿逼到这种地步,其母亲的责任最大。学校完全可以不睬。

DarkStar

自由主义真正关心的只是底线问题,而其它主义者关心的大多是蓝图问题,中国大陆的自由主义者除外。

47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8 23:42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9楼 蚂蚁,蚂蚁 的话题

讨论下成年人如何“拥有自己的生活”同时与家长保持正确的关系。

————没错 这个才是最后价值的 尤其是在中国

wundt

无事生非

48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19 13:31 只看该作者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