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现状:悲惨的蚁族聚居

本主题由 小康元年 于 2009-10-30 11:38 移动 我卖糕的 该用户已被删除

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0-29 19:15 只看该作者

大学毕业生现状:悲惨的蚁族聚居

大学毕业生现状:悲惨的蚁族聚居

2009-10-29 中国经济时报

提要:廉思等人在北京的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聚居村中,超过85%的人为外地户口,仅15%的人是北京本地户口。廉思对本报记者说,大城市大学毕业生住房困境,实际还指向了城乡二元结构以及高等教育、就业政策等一系列问题。

“去年冬天,是我经历过的最冷的一个冬天。”如今在北京一家媒体工作的小赵说,“因为房子里没有暖气,和别人也不熟,屋里很冷,心也很冷。”小赵去年毕业,11月份只身到北京。11月中旬,北京开始集中供暖。但是小赵在昌平租的一个单间,月租200元,公共厕所、公共水房,没有浴室,大约10平方米,最主要的是,没有暖气。

最近出版的《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里有更多的“小赵”。新书来自于一项社会调查,是由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博士后廉思组织的。

“蚁族”是指接受了高等教育、从事临时性工作甚至失业或半失业、平均月收入低于2000元、在大城市城乡接合部聚居的大学毕业生群体,年龄集中在22—29岁,大部分大学毕业3年。而他们的居住环境通常是面积狭小、租金低廉、卫生条件差、安全隐患大的出租屋。而光在北京,这个群体的人数就超过10万。廉思估计,在全国,这部分人的数量可能超过100万。

多位专家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大学毕业生住房问题的解决,要涉及户籍制度和房地产政策等多方面的改革。

大学毕业生住房现状

小赵是天津人,山西财经大学新闻专业本科毕业,在到北京之前,她在天津找了一份私企内刊编辑的工作,但“觉得没意思”。11月,她在北京某媒体找到一份工作。尽管天津月入2000元,北京基本工资只有1000元,扣除四险一金之后600多元,“没钱租房子”,但她觉得,这才是自己的本行。就这样,小赵开始了“北漂”,或者进入了她自己所说的“创业初期”。

在没有暖气的民房里,小赵用“小太阳”电热器取暖,但效果不好,盖上两条被子,屋子里依然是冰冷的。小赵说,她的情况还好一些。她的一个同事也住在这个村子里,冬天的时候,屋子里的水都经常结成冰,“敲都敲不开”。

“今年冬天一定要租一间有暖气的屋子!”小赵说,但是直到现在,这个愿望还没有实现。她希望月租能在600元以下,但即使是她现在住的北京近郊昌平,一个不带浴室和厕所的民房,如果装上暖气,月租就达到650元。

也有租金低廉的地方。北京南郊的大兴和通州,1300元可能租到一套二居的普通住宅。还有地下室,月租通常在300多元。此外,就是廉思“蚁族”课题组着力调查的大学生聚居村。

廉思组织的“蚁族”课题组的调查从2008年就已开始,主要是在北京调查北京的大学毕业生聚居村。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大学生聚居村中,69.6%的人居住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下、月租金377.24元。这些聚居村主要在海淀区的东北旺、西北旺、二里庄、肖家河,昌平区沙河镇等乡镇,全部处于城乡接合部,交通便利。这里聚居了10万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其中,5万大学毕业生生活在海淀区西北旺乡的唐家岭,相当于当地村民人口的20倍。唐家岭位于北五环外,紧邻有“中国硅谷”之称的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和奥林匹克公园,被生活在这里的大学毕业生称为“大唐”。

课题组负责人廉思告诉本报记者,在小月河,通常是七八个人住一个宿舍,像学生宿舍一样;在唐家岭,则是一个楼里,有很多的单间,“像鸟笼子似的”,通常是农民私搭乱建的,七八层的砖房瓦房,都是公共浴室、公共水房、公共厕所;在昌平,是农家乐形式的,小平房,“开门基本是狗,自己生炉子取暖”。

廉思把这些聚居村的生存状态概括为“几小”:“小餐馆”、“小发廊”、“小作坊”、“小诊所”、“小网吧”、“小成人用品店”和低档娱乐场所等等,通常是无照经营。“隐患是非常大,”廉思说,大部分楼房的地基不到半米,“如果原本是四层的楼房,要盖成七八层,他是不会把四层全部扒掉再建的,就在原来的基础上建。那地方要是有地震,那危险性是极大的。一般只有一个楼梯口,如果是起火的话,那真是‘一户失火,千户联营’。”此外,入室盗窃、抢劫斗殴等案件频发,甚至有村民向大学毕业生强行收取10元/月的保护费。

廉思说,课题组下一步将在上海、广州、杭州、西安等地进行调研。他介绍,在上海,三居室的高等住宅隔断成一二十个小隔间,大学毕业生就在这种地方聚居。尽管上海有关部门曾下文不允许将高等住宅隔断,但是事实上规定成了一纸废文。

《蚁族》出版前后,广州、杭州等地的媒体相继与他联系,原因都是:我们当地也有“蚁族”。《郑州晚报》的《郑州“蚁族”讲述奋斗史》说,郑州陈寨、庙李、柳林等地也是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在这里,招聘类报纸最吃香,每天早上都是一个个地拿着报纸,奔赴在找工作的旅途中。”

能够租房已经属于梦想

“如果你今天买了房,我今天就嫁给你!”

《蚁族》中,郑章军的女朋友这样说。但实际上,对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来说,买房还是一件遥远的事,能够租到一间普通的住宅,已经属于梦想。

根据麦可思?MyCOS?《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2008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济南、苏州。根据当地统计局或搜房网统计,在这些城市中,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2009年9月普通二居室月租均价都在2000元以上,其中,北京2562元、上海2555元、深圳2500元、杭州2200元。而这些城市2008届大学本科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分别为2697元、2982元、2960元、2468元,全国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2133元,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收入更低。

在这些大城市,一套普通住宅二居室的月租,基本相当于当地本科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

而根据廉思“蚁族”课题组的调查结果,生活在聚居村里的这上百万大学毕业生,收入从500到5000元不等,50%为1000—2000元,平均月收入为1956元,月均花销1676元。43%的人能略有结余,17%的人收不抵支,而只有10%的人结余较多。

事实上,一线城市的地方财力和承受程度都有限度,一些发展中的二线三线城市拥有较高的收入,居住成本则相对较低。以苏州为例,当地普通二居室月租1456元,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2221元,二居室房租基本为月收入的2/3,相比北京、上海等地低廉。

“外地一间房不如北京一张床”,这指的是大城市居住成本高企的问题。但另一个现实是大学毕业生“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外地一间房”的就业现状。“老爸认为,我在北京工作,就是北京人。”廉思告诉本报记者,曾经有一个“北漂”这样写道。

这种事例数不胜数。小秦辞去了河北石家庄国企文职的工作,到北京一家出版公司,住了两个月的地下室;小汪辞去了安徽省政府机关公务员的工作,到北京陷入“半失业”。他们都对本报记者说:为了兴趣,为了理想。

根源在于户籍制度和住房保障问题

“实际上,大学毕业生的住房问题,教育部门想管管不了,因为教育部门只管在校生;到人事局,人事局说,他们是‘北漂’,没有户口,我们管不了,我们只管有户口的;劳动保障部门也管不了,好多人没有签劳动协议,大部分都是临时工,或者卖个电脑什么的,哪里有什么‘三险’、‘劳动协议’;城建部门也要北京户口才能有房子,所以也管不了。”调查过北京的大学生聚居村以后,廉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感慨说。

廉思等人在北京的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聚居村中,超过85%的人为外地户口,仅15%的人是北京本地户口。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能在市场上买得起房的仅有20%多,“更别提大学毕业生了”,住房保障明显不足。但针对大学毕业生的住房问题,他认为政府发放住房补贴更可取。“廉租房和公租房都只是针对有本地户口的人群。”王珏林说,“解决了半天,还是解决有户口的,没有户口的,就是没娘的,没人管了。主要问题还是户籍制度。”

“我们的工作、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户籍制度没有什么变化,它滞后于我们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实现在不应该再有户籍了。”王珏林说,“在每个城市,不管是谁,只要是纳税人,都应该享受城市的住房待遇。我们在一个城市工作,那是在这个城市纳税啊!”

因此,他认为,制度应该认定:“确实没有房住的、有就业单位的,就发放一点补助。”“最起码能留住人才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丁宁宁同样表示,房地产开发只售不租,廉租房针对的对象太狭窄,是形成大学生住房困境的主要原因。“不管怎么讲,房地产政策都要进行调整了。”丁宁宁说。

廉思对本报记者说,大城市大学毕业生住房困境,实际还指向了城乡二元结构以及高等教育、就业政策等一系列问题。

大学扩招,自2003年以来,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7年485万,2008年599万,2009年650万。“他们也想过回老家县里面,可是又想,我回县里干嘛啊?我学的是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我回县里做什么去啊?”他说,“我们的基层需要人。但是我们的村官制度、西部志愿者制度、大学生下基层制度,有没有配套的东西?大学生到农村里融入不进去,怎么样更好地让他们融入进去,真正地俯下身去做点事情?是不是就只是混个考研加分?”


Terminusbot 整理,讨论请前往 2049bbs.xyz


bester89

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0-29 19:22 只看该作者

基本蜗居在海淀的上地唐家岭,可怜的娃儿。

模棱两可

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0-29 19:23 只看该作者

这事很难让人同情,因为北京市不是大学生唯一可以投入生命的城市。如果一个纽约毕业的大学生在纽约当蚁族,大概不会有人联想到什么制度问题。三保也一样,找不到正式工作,北京学生也没有三保。学以致用当然好,但是学以养生也不会错。大学生不能什么时候都期待格外的优惠政策,比大学生更弱势的群体太多了。

Jyamolmiry

两岸猿声啼不住,党的政策亚克西。

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0-29 19:25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楼 模棱两可 的话题

是啊。況且他們本身也不是北京人或在北京畢業的。都涌到這種大城市去找不到工作活該。

核子力量

Twitter.com/hzpower

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0-29 19:29 只看该作者

专家推荐

***

这是由北大博士后廉思带领一批青年学子深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我为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感到欣慰,并希望大学生们更加牢固地树立服务人民、服务国家战略的意识,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周其凤(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

大学毕业生是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政府、社会和学校都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关心和关怀,帮助他们有为、有用、有得,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的梦想。人大校友廉思主编的《蚁族》一书提醒我们,任何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做法和空洞的说教都是无益的,我们需要更加扎扎实实地工作。因为关心他们,就是关心国家的未来。从这群朝气蓬勃、坚定不移的

“蚁族 “研究者身上,我感受到 “立学为民,治学报国”人大精神得到弘扬,实事求是、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人大传统得以延续。

--纪宝成(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

字字铿锵有力,句句感人肺腑,篇篇引人深思。”不唯书、只唯实 “才能写出这样的好书。

--王绍光(长江学者、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主任)

***

含着泪水阅读了廉思的报告,这本书是无需推荐的。我写了点儿感想,与”蚁族”共勉:

在那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年代,他们诞生了,

当老一代人要告别革命的时候,他们成长了。

他们是改革开放实践的先行者,

他们是新世纪中国梦的探路人。

不管权力、关系如何戏谑平等竞争规则,

他们仍然选择了勤奋工作;

面对被金钱、权贵绞杀的社会道德底线,

他们没有放弃理想和希望。

关注他们就是关注中国的未来

--这是因为:

中国要靠他们去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世界要靠他们去寻找人类前进的方向!

--丁宁宁(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部长)

***

高等教育普及后我国出现了新问题。廉思探讨的 “蚁族

“对研判当今大学毕业生的心理、行为和政治倾向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本书也是问题导向、多视角观察、注重实地调研、强调通俗易懂为读者写作的典范。

--潘维(政治学家、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

***

“80后 “眼中的 “80后 “的生存处境、心理状态和内心渴望;一个透视当代中国社会的独特窗口。本书是迄今为止对这一群体最生动、最贴近的描述。

--汪晖(《读书》杂志原主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

如果带着问号读《蚁族》,则可知:这种社会问题,源于1990年代末期推进教育产业化之中的大学扩招、至今没有纠错而是将错就错地把书中没有透露的那些既得利益群体造成的制度成本对弱势群体转嫁、且竟如皇帝着新装般堂而皇之!其后果,往往顺势扩散为社会问题。例如:由于人们支付高教成本时隐含的预期收益高于离校后被一般劳动力市场

“再定价 “的实际所得,向上流动的机会不多的各种 “蚁族 “越来越多地聚居一处扩散情绪,遂导致几乎任何社会冲突都会有

“无厘头参与”。果如此,”蚁族”所揭示的就是一个教育产业化直接制造的不和谐因素 –但愿治本有道。

--温铁军(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

***

这本书不是一部小说却字字扣人心弦,不是一本传记却句句镌刻着小人物的奋斗艰辛,不是历史著作却必将载入史册。廉思的团队让我看到 “蚁族 “的生活成长史,让我读到

“80后 “对”80后 “的独特理解,更让我想到 “蚁族 “未来的求职工作路。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但”蚁族

“现象似乎在为大学生毕业后的状态敲响警钟,高校和有关教育部门在就业问题上不能只关注数字,更应该看到数字下面毕业生真实的生存状况和他们渴望教育体制改变的无力挣扎。

--唐骏(微软中国终身荣誉总裁、新华都集团总裁兼CEO)

***

这本书带着坚强,藏着温暖,传递希望。书中有象牙塔中学不到的生存法则,有生活中品不完的酸甜苦辣,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关注这一群体不仅是社会和政府的责任,也是企业的义务。本书深深地触动了我,并引发了我作为企业家的现实思考。

--张锐(中国民办教育十大杰出人物、万学教育集团总裁)

自 序

文by廉思

这本书,是我带领的课题组和深访团队近两年来研究成果的另一个侧面。

这本书,是影集,是写真,是日记,是回忆。

这本书,是”80后 “讲述 “80后”,”80后 “拍摄 “80后”,”80后 “研究 “80后”,”80后 “解读 “80后”。

这本书讲述的 “蚁族”,并不是一种昆虫族群,而是 “80后 “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 –“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我们之所以将该群体名之为

“蚁族”,是因为这个群体和蚂蚁有许多相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

“蚁族 “的人数到底有多少,没有确切的数字。据我们的调查研究,保守估计,仅北京地区就有10万以上的

“蚁族”。此外,上海、武汉、广州、西安等城市也都大规模存在这一群体。其实,”蚁族

“就在我们的身边,离我们很近、很近。在北京,如果你是一个刚毕业或者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那么,唐家岭、小月河、马连洼等这些名称,估计你早已耳熟能详了。是的,那就是

“蚁族 “们的聚居地,我们称之为 “蚁域 “或”大学毕业生聚居村”。

与现实生活中 “蚁族 “的庞大数量相比,在社会关注度上,”蚁族 “却是一个极少为人所知的群体。现在社会上经常出现的是以

“农民工、下岗职工、农民”为主题的媒体报道和学术研究,而有关 “蚁族

“的学术研究和媒体报道都寥寥无几。在外来流动人口成为新闻媒体和文学作品(特别是打工文学)关注的主题,同时也日益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话语和焦点时,”蚁族

“却埋没于 “青年农民工”、”流动人口”、”校漂族

“等字眼之下,他们既没有被纳入政府、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也很少出现在学者、新闻记者的视野之中。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被漠视和淡忘的群体!这是一个少有人关注和同情的群体!

“蚁族 “在主流话语中的缺失,并不代表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重要!

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蚁族

“的数量在未来几年内必将急剧增加。因此,尽管 “蚁族 “还没有形成社会学意义上的 “社会阶层”,但日益显现的 “蚁族 “现象应当引起社会的充分关注和重视。

我和我的团队从事 “蚁族 “研究已有较长时间。2007年,我发现在大学毕业生中存在 “蚁族

“这一群体,并于当年底组织了针对这一群体的第一次大规模社会调查,这也是国内对这一群体最早的调查。2008年3月,由我主笔完成的近5万字的 “蚁族

“研究报告,经有关部门报送中央。4月,报告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此后,我一直关注 “蚁族

“的发展态势及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2008年8月,我自筹经费,整合各方面资源,成立了由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学科研究生组成的科研团队,开始专门从事

“蚁族 “的研究工作。同年底,我们展开了针对 “蚁族

“的第二次大规模社会调查,获得了有关这一群体工作、学习、婚恋、业余生活、社会公正感、生活满意度、网络行为、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大量第一手数据与实证资料。

两年来,我的生活和工作被 “蚁族 “完全充斥:招募团队、培训调研员、发放问卷、录入数据、统计分析 ……我希望我的团队能够深入考察

“蚁族”,记录他们的苦与乐、爱与痛,评议长与短,分析利与弊。虽然,我和我的团队成员目前还不是 “蚁族 “中的一员,但我们和 “蚁族 “都同为

“80后”(研究发现,蚁族中95.3%的人属于 “80后”,因此,可以认为 “蚁族 “是一个 “80后 “群体)。作为 “80后

“的我们,希望能做殷勤的守望者,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努力和研究,探寻这些同龄人的行为特征。也许我们没有能力解决 “蚁族

“存在的种种问题,但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方式记录下 “蚁族 “的需求、声音、文化、梦想,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

记录下”蚁族”的需求、声音、文化、梦想,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

这本书并不是有关”蚁族”的研究报告(课题组研究报告另行出版),而是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深访故事、调研手记等汇集起来的感性文字。这些文字记录着”蚁族”的人生感悟和成长足迹,凝聚着”80后”的真挚情感和真实思考。相比于纯”学术化”的研究报告,这本书更丰富、更纯粹、更鲜活、更真实!

本书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篇:”蚁族”揭秘。由我主笔,讲述我们的团队发现”蚁族”、接触”蚁族”、研究”蚁族”的全过程。在对”蚁族”全貌进行客观揭示的基础上,还选取了部分调研报告以飨读者。本篇侧重”面”的概述,使读者能从整体上把握”蚁族”的群体特征、行为方式以及心理状态。

第二篇:”蚂蚁”传奇。由深访团队主笔。从课题组调研对象中抽取若干人物,围绕他们各自的人生轨迹和成长历程,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本篇侧重”点”的深度,主张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挖掘他们生活中的细节。

第三篇:走进”蚁域”。由调研员主笔,讲述调研员在调研前对”蚁族”的想象、调研过程中对”蚁族”的感受、调研后对”蚁族”和自身命运的思考等。在前两篇”面”和”点”的铺垫后,本篇侧重两个”80后”群体的”碰撞”与”冲突”。在本篇中,调研员把调研过程中感受到的那些实实在在的知觉与痛觉汇聚成文字,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第四篇:《蚁族》背后的故事。由丁诚主笔,以第三者的角度全景式地记述我们的团队进行”蚁族”研究的全过程,语言平实,娓娓道来。

本书初稿完成后,由吴迪、李琳熙负责第二篇内容的编排,由丁诚、刘宇翔负责第三篇内容的完善,全书照片由刘宇翔、鞠焕宗、梁旭拍摄,全书最后由我和沈路进行统稿和校对。

值得一提的是,两年来陆陆续续加入我的团队,参与调查和深访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包括摄影师,总数超过100人,全部都是”80后”--我的团队是个不折不扣的”80后”团体,而我的研究对象–“蚁族”,也是个”80后”群体。因此,本书虽然仅署我和几个编委的名字,但实际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80后”集体作品。

这篇序言我断断续续写了好长时间,我始终无法从对”蚁族”这些与我同龄的人的情感中摆脱出来,化为确切的文字。此时已是临近端午节,从开始研究到现在即将付梓,已经将近两年了。我的许多朋友和家人都在关心我这个课题和这本书的命运,我想,其实他们不必担心。因为这样一本与我们这块土地和土地上的”80后”有着血肉联系的书,是有着坚韧的生命力的。这样一本用我们自己的青春写下的和抚育我们的大地一样真实、厚重的书,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

聚居村民序

文by邓琨

“聚居村”的生活平淡而躁狂,周围的人一拨拨地来,又一拨拨地走,错综交错,却犹浮游植物一般,漂浮着,没有根基。在这个村子里,我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交心的朋友。机缘巧合下,一个据说要研究我们这个群体的朋友们搬到了我的隔壁,生活开始慢慢回归单纯,我和他们一起做饭、喝酒、聊天、生活。他们每天穿梭在”聚居村”的每一个角落,然后很兴奋地给我展示在屋顶拍到的日出,分享访谈者的奋斗故事,交流”聚居村”中的生活万象。看着他们为调研所做的努力,住在”聚居村”两年里的喜怒哀乐又逐渐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我也得以把自己的故事说给大家听。

原以为自己的事情总是要自己解决的,告诉别人只能给人徒增伤感。两年,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门槛。两年的工作经验预示着一份”差不多”的薪水。两年里,我做过销售,干过技术,考过研,进过传销,也自己创过业。大大小小,凡是该经历的差不多也都走过了。到现在,我依然要重新开始,可我并不认为我是失败者,只是我尚未成功!有人说,我对问题的思考和我的年龄不符,要么是想得多,要么就是经历过太多的事……曾经的年轻气盛,玩世不恭,到现在的泰然处事。一路走来,艰辛失意,让我懂得了成熟的意义。

生活是不公平的,我们要去适应它。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事情不能让我们满意,在政府为我们提出各种方针政策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要反思:我们该做些什么吗?记得我看过一篇文章,里面有一段关于学习的论述我很喜欢。”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你或许会衰老,或许会彻夜不眠,或许会失恋,或许会眼看着周围的世界受到一群狂人的毁坏,或许会得知你的名声被居心险恶的人诋毁,在这种时候,只有一件事值得做

–学习。”我现在的生活很平淡,但每天我都保证要看新闻,看书–

政治、经济、人文、历史各个方面的书。我不想成为什么完美的人,抑或是智者。但在这样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的匮乏和为人处世的失误,机会就会从我们的身边溜走。

在我们选择努力奋斗,有所成就的时候,我们更要学会珍惜,学会放弃。两者并不矛盾,珍惜眼前的,放弃远处模糊不清的。静下心来从身边的事做起,一个人是考虑不了太多的事情的,否则必然会有失误。有时候,在路上我会停下来,静静地看看天,看看身边的花草,看看匆忙的人们,感受着那一刻属于我的宁静,我的心会豁然开朗,这就是生活!知足,快乐就会在我们身边,幸福得像花儿一样!

“永远不要忘记,在上帝揭露人的未来以前,人类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这四个字里面的:’等待’和’希望’。”很喜欢《基督山伯爵》里的这句话。在等待中积蓄能量,充实自己;在希望来临时,我们才不会不知所措。

告诉大家这些,也许很多人都会在这本书中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但是作为经历过的人来说,却不愿让这样的故事再继续,少走些弯路吧!命运还是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这就是我要分享给”蚁族”和”80后”朋友们的。

第一篇 “蚁族”揭秘

“蚁族”诞生记

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我耳边响起了很早以前的一首歌:”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这是经典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中的歌词,表达了对改革开放的美好憧憬。歌中继而唱道:”创造这奇迹要靠谁?”回答是:”要靠你,要靠我,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当时出生的80后,就是现在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我讲述的正是他们中一个鲜为人知的群体。

一 接触

那是在2007年的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中国新闻周刊》上的一篇报道–《向下的青春》。文中讲述一个名叫李竟的大学毕业生在北京生活工作的真实经历。文中的他令人担忧的现状、年轻脆弱的心灵以及无处寄托的青春和梦想,震惊了我。同样是”80后”的我,怎么也想不到在北京还有自己的同龄人过着这样的生活。他们真的存在么?他们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一个个疑问在脑海中涌现。我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长期学术训练的敏感性告诉我,这是一个需要被关注和关心的群体,这是一个亟须研究的重大社会问题!

我开始主动寻找有关这一群体的相关资料,但遗憾的是一无所获。当时金融危机还远未来临,国内经济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媒体正热衷于报道各类精英的逸事和言论,经济精英、政治精英、文化精英、学术精英等充斥着各大报纸刊物和网站的头条,根本没有人关注到这些微不足道的草根阶层。记得我当时在BAIDU和GOOGLE用关键词”聚居村”进行搜索,结果却显示为”少数民族’聚居村’“。在中国期刊网和其他学术网站,对这一群体的检索结果同样是”零”。因此,我决定亲自去《中国新闻周刊》中提到的”聚居村”--唐家岭

–一探究竟。

唐家岭是海淀区最靠边的一个村子,从这里看不出任何京都的气息,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由于环城带地区交通便捷,生活成本低廉,可开发利用的土地相对较多,开发建设速度加快,就业、创业机会亦相对较多,加之这个地区大量合法和违法建设的出租房屋,使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此落脚成为可能,因而形成聚居。在这里居住的大都是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有些甚至还是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年龄大多和我相仿。他们有基本一样的情况,拿着一千多元左右的工资,租着每月三百元左右的床位,每天吃两顿饭,到工作单位要坐两个小时以上的公交车。唐家岭居住着四五万人,除了本村居民三千余人外,其他的都是如此生活。这些大学毕业生怀揣着梦想到学校,充满着理想出校门,但残酷的现实教会了他们什么是生活,小小的”聚居村”折射出一幅中国大多数年轻人生存现状的结构图。

从唐家岭回来后,这些同龄人生活的场景时常在我眼前闪现,使我久久不能释怀。我决心要深入研究这个群体,我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我个人没有能力帮助他们解决窘境,但我可以通过自己的笔,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有了这样的想法,我开始着手对这一群体展开研究。

二 第一次调研

对于这样一个新的生态群体,在没有前人研究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只有自己组织社会调查,才能获得有关这一群体的第一手资料。幸好我于2005-2006年曾挂职湖北省广水市市长助理,挂职期间我组织了针对广水市的经济社会调查,这段经历为我组织社会调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正在我埋头设计问卷、确定调研地点之际,北京市委领导找到我,委托我就北京市大学毕业生”聚居村”问题进行专项调查,这个想法与我不谋而合。有了政府的支持,我的研究工作得以迅速开展。

调研问卷定稿、抽样地点选择、调研礼物筹备等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已是2008年1月。由于临近寒假,大部分学生已经回家过年,调研人员不足成为我面临的首要问题。无奈之下,我回到中国人民大学,利用自己曾在校研究生会做过主席的便利,招募了一些不准备回家过年的研究生参与调研,这批学生里就包括后来一直和我做此项研究的徐启元。

调研的过程并不顺利,2008春节恰逢我国遭受50年一遇的雪灾,受冷空气影响,北京也异常寒冷。我带着调研员入村调查,常常是问卷还没有做完,笔已经冻得写不出字来。一个多星期的调研,疲惫但有收获,刺骨的寒风和”聚居村”村民的热情形成了鲜明对比,由于年龄接近,我们和受访者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很多时候,常常是问卷还未做完,调研员和受访者就成了朋友。有些受访者不仅自己接受调查,而且还将其亲戚、老乡、朋友也介绍给调研员,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我们调研的阻力。

随着调查的深入,这一群体的面貌由模糊到清晰,逐渐显现出来:他们人数众多,大多聚居于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已经形成了一个个自然村落–“聚居村”。居住在”聚居村”生活压力很小,也更容易交到各种各样的朋友。于是,一批批大学毕业生住了进去,几年后,当他们有了固定的事业发展方向和足够的生活资料时,又纷纷搬了出来。他们有的毕业于名牌高校,更多的来自地方院校和民办高校;有的完全处于失业状态,更多的从事保险推销、餐饮服务、广告营销、电子器材销售等低收入工作。他们生活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民主权利缺失,普遍对社会公平存有疑虑,思想情绪波动较大,挫折感、焦虑感等心理问题较为严重,且普遍不愿意与家人说明真实境况,与外界的交往主要靠互联网并以此宣泄情绪。热情、开朗、迷茫、彷徨,形成了我们对”聚居村”村民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印象。

调研结束后,我根据调查所得数据和北京市委提供的统计资料,写成了4万余字的研究报告。在这份调研报告中,我就”聚居村”的流动人口、出租房屋、基层管理力量配备、公共资源配置、治安状况和人居环境等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通过这份报告,基本上可以了解当前北京市大学毕业生”聚居村”的现状、突出问题和形成原因。报告还在北京已有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基础上,着眼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建设,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毕业生”聚居村”管理服务工作提出了若干意见和建议。2008年4月,报告被北京市委提交中央,得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务委员刘延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我的研究获得了肯定,辛勤的努力换来了初步的成果,这更坚定了我要把这项研究继续深入下去的决心。

三 80后

由于”80后”所经历的特殊历史背景,他们在人们眼中一直没有很好的印象,早些年网络等媒体上到处是”歧视”“80后”的现象,包含攻击的字眼处处可寻,如被称”垮掉的一代”、”最没责任心的一代”、”愚昧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然而2008年,让很多人都扭转了对”80后”的看法,原来认为是半吸毒状态沉迷于网络的”80后”忽然高尚了一把:汶川地震的奋勇果断、行动魄力以及奥运会的热情大方、责任意识。至此,各种媒体对”80后”进行的积极报道和正面宣传开始进入主流趋势。

同一代人得到了截然相反的评价。中国的”80后”究竟是令人骄傲的”鸟巢一代”,还是令人担忧的”迷茫一代”呢?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究竟该如何认识”80后”这个复杂的群体。

“聚居村”中居住的”蚁族”,大概能为我们理解”80后”提供一个注脚。”蚁族”大都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是一个典型的”80后”群体。他们是当今社会中”最为敏感的人群”:充满活力,满怀理想,或者雄心勃勃,具有挑战意识。大学教育给了他们知识和涵养,也曾许给他们美好的未来。然而,工作后的境遇,”聚居村”的生活,青春梦想无处寄托,使他们不得不学会忍受焦虑且不具确定性的暗淡时光。但同时,他们乐观、开朗,相信自己的选择,情愿从底层做起,在慢慢的积累和沉潜中,期待着未来的爆发。

透过”蚁族”,读者对”80后”能得出自己的评价。但可以肯定的是,”蚁族”给我们揭示的是一个真实的”80后”,在”蚁族”的身上既有”鸟巢一代”的光鲜,也有”迷茫一代”的阴影。

与”90后”不同,”80后”存有从小到大眼见祖国由相对困难直至今天成就的完整记忆,度过了没有高科技围绕、没多少物质享受却简单充实的童年时代,以及率先跨入中国信息时代接触新生事物、成为新千年第一批彰显个性族群的少年时代,最终成为现今开始思考民族荣誉国家前途、日渐成熟进入社会有所担当的青年一代。因此,”蚁族”作为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目睹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深度转型,作为世界新经济体中的社会结构成长要素,他们所经历的国家巨大变革,以及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意识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社会特定转型时期的社会历史变化。

但是,作为”80后”的”蚁族”同样孕育着危机。中国传统社会2000年来能够保持相对稳定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有一个比较通畅的下层社会向上层社会的流动机制,即自隋唐开创的科举制。每年,数以万计的莘莘学子通过这条路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科举制给所有读书人以通过科考而非钱财、出身、关系、背景改变自己命运(学而优则仕)的通道。但当今时代,在这权力和人情社会,越是”苦读”的平民家庭出身的孩子,机会可能越少。许多靠近权力的机关和垄断行业里,越来越没有平民和贫苦人家孩子的缘分。父辈的权力和”人脉”,会以某种方式”世袭”。这种情况在”蚁族”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蚁族”大多来自农村和县级市,家庭收入较低,他们的父母处于社会中下层。对于”蚁族”成员来说,他们从小被灌输的是好好学习,将来考取大学,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十年寒窗考上大学后,他们仍然为了今后能找到一个好工作而努力学习。但毕业时他们却发现,由于自己没有”硬”关系,只能又回到”村”里。当他们梦想破灭的那一刻,他们会将人生中的种种不如意,归因于整个社会,从而使自己和社会对立起来。可以想象,长此以往,必将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应该承认,青年群体蕴含着极大的社会能量。这种社会能量既可以成为伟大的创造力量,也可以成为巨大的破坏力量。上世纪六十年代欧洲大规模的学生运动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横幅”破坏的欲望就是创造的欲望”--这是无政府主义鼻祖巴枯宁的名言。青年这种社会能量的释放方向往往在于引导,包括进行政治的、经济的、民族的、情感的引导。青年是社会的希望,也是社会的晴雨表,代表社会最敏感的触觉。在法国、德国和拉美诸国,种种反体制、反政府甚至反社会的极端意识形态大多发源于青年群体,或者经由他们向社会其他群体扩散。尤其是青年群体可以熟练地通过互联网等新型媒介进行信息沟通与活动,这对于社会舆论乃至意识形态安全都具有较大影响。任何一种青年的群体行为都具有超前性(包括理想主义的幼稚)、超越性(现实和自我)和社会批判性(包括非理性的攻击倾向),这是青年群体行为独有的特点。而”蚁族”是青年中受过高等教育,能够明确表达自己社会诉求、主体意识最强的活跃群体。如果这样一群”精英候选人”无法参与社会,或者社会使他们”走投无路”,让他们以年轻脆弱的心灵和一无所有的经济能力裸露于经济危机之下,必将对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如何更好地了解”蚁族”的形成和发展,掌握他们的群体特征和生存状况,倾听他们的呼声和意见,让他们更好地、更快地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尊重,是一项紧急的、艰巨的且长期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做出努力,付诸实践。

三十年前的1980年,《中国青年》在第5期上刊发了一篇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这篇并不算长的文章开头便是一种绝望的口气:”我今年23岁,应该说才刚刚走向生活,可人生的一切奥秘和吸引力对我已不复存在,我似乎已走到了人生的尽头。”然后,”潘晓”历数了自己在家庭、单位、朋友、恋人面前所遭受的挫折,由此潘晓得出一个结论:”任何人,不管是生存还是创造,都是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只要每一个人都尽量去提高自我存在的价值,那么整个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也就成为必然了。”

但潘晓还是感到困惑:”有人说,时代在前进,可我触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说,世上有一种宽广的、伟大的事业,可我不知道它在哪里。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潘晓的困惑也正是当时很多青年的困惑。很快,潘晓的来信引起了无数年轻人的共鸣。《中国青年》持续发表讨论文章,共收到读者来信6万多封,有数千万人参与了这场有关社会伦理与人生观的大讨论。这是一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全民性大讨论,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青年接受的第一场思想洗礼。

如今的”蚁族”使我不由得想起上世纪80年代初的潘晓大讨论,巧合的是,和我接触的许多”蚁族”,虽表述有所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发出”人生的路为何越走越窄”的呼号。上个世纪潘晓事件引发人生观、价值观大讨论时,”蚁族”的大部分还未出生。两个世纪,同一种声音,个中的含义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品味、去思考……

蚁族”全解

本部分将对”蚁族”的基本概念及产生原因进行介绍,并结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对”蚁族”的心理状况、性-爱情-

婚姻、收入状况、职业状况、教育状况、网络行为以及集体行动倾向等方面进行简单分析。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篇幅所限,本章省略了复杂的模型推导,而直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出了研究结论。当然,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从课题组另行出版的学术专著中了解到这些结论的详细演算过程。

一 基本概念

1.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

从名称可以看出,该群体具有三个典型特征:大学毕业,低收入,聚居。

该群体是大学毕业生群体,即该群体成员均接受过高等教育。这就限定了群体的界限,即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农民工以及务农青年不属于此群体的范围之内。此外,根据课题组研究显示:该群体年龄主要集中在22-29岁之间,以毕业5年内的大学生为主,”80后”占到调查总数的95.3%。也就是说,该群体以”80后”的大学毕业生为主,是一个”80后”高知群体。

该群体是低收入群体,群体中大多数人从事简单的技术类和服务类工作,以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为主。群体中甚至有的完全处于失业状态,全靠家里接济度日。根据课题组研究显示,该群体月均收入为1956元,既大大低于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也低于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工资,因而可将其定位为低收入群体。因此,该群体是大学毕业生中月均收入2000元左右的低收入群体。

该群体呈现出聚居的生活状态。根据课题组研究显示,该群体主要聚居于人均月租金377元,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已经形成了一个个聚居区域–“聚居村”。

这一群体的人数到底有多少,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据课题组研究表明,仅北京地区保守估计就有10万以上。此外,上海、武汉、广州、西安等大城市也都大规模存在这一群体。

2.蚁族

“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名称虽然一目了然,但文字过长,不便于记忆。因此,我们采用”蚁族”来命名该群体,不仅指代简单准确,而且抓住了这一群体的本质特征。

首先,蚂蚁具有较高的智商。据相关研究表明,蚂蚁有25万个脑细胞,在所有的昆虫中,是最聪明的物种。蚂蚁的高智商能用来描绘该群体所具有的”高知”、”受过高等教育”等特点。其次,蚂蚁属群居动物,一个蚁穴里常常有成千上万只蚂蚁,这也与该群体在物理状态下呈现出聚居生活的特征相吻合。此外,蚂蚁很弱小,但若不给予其足够的重视,蚂蚁也会造成严重的灾害(如蚁灾),因此有人称蚂蚁为”弱小的强者”。蚂蚁这些特点与该群体弱势、低收入、不被人关注,易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等方面极为相似。

此外,蚂蚁还有许多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优点,而恰恰是这些优点,与这个群体有着高度的相似性。比如蚂蚁永不言弃的精神:如果我们试图挡住一只蚂蚁的去路,它会立刻寻找另一条路,要么翻过或钻过障碍物,要么绕道而行。还比如蚂蚁所具有的期待情怀:整个冬天蚂蚁都憧憬着夏天。在严冬中,蚂蚁们时刻提醒自己严寒就要过去了,温暖舒适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即便是少有的冬日暖阳也会吸引蚂蚁们倾巢而出,在阳光下活动活动筋骨。一旦寒流袭来,它们立刻躲回温暖的巢穴等待下一个艳阳天的召唤。此外蚂蚁还有勤勤恳恳、全力以赴的工作态度等。这些特点,都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真实写照。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将这个群体定名为”蚁族”,并根据该群体所处地域的不同,分别冠之以京蚁(北京)、沪蚁(上海)、江蚁(武汉)、秦蚁(西安)、穗蚁(广州)等称呼。

3.大学毕业生”聚居村”

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又称为”蚁域”。它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自然村行政单位,而是指一定行政辖区范围内出租屋相对集中,且房屋出租对象主要为刚毕业大学生的聚居区域。”聚居村”住宿条件简陋,已经形成了自给自足、自我封闭的低层级衍生经济圈。无照经营的小餐馆、小发廊、小作坊、小诊所、小网吧、成人用品店和低档娱乐场所等各类经营门店大量集中且无序增加,入室盗窃、抢劫斗殴等刑事案件频发,生活状态堪忧。

大学毕业生”聚居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也是城市管理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难点问题,小小的”聚居村”折射出一幅中国大多数年轻人生存现状的结构图。

4.校漂族

“校漂族”是指那些已经毕业但为了考研或找到更加理想的工作(包括留在大城市)或害怕面对激烈的就业环境而继续留在母校或附近其他学校周围的大学毕业生群体。他们住在学校及其周围,在食堂就餐,到图书馆学习,去操场踢球,在学校上网,还经常到学校听课和各种讲座、参加考研培训以及学校举办的人才招聘活动等。学校的公共场所里几乎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俨然是高校中的一员,而事实上已经走上社会,与学校并无隶属关系,因此被称为”校漂族”。

“校漂族”与”蚁族”有着本质的不同。首先,”校漂族”是以考研毕业生为主,日常消费多由父母供给;而”蚁族”则多以从事低收入工作为主,即便是考研,也大多是边工作边学习。其次,”校漂族”多散布于学校内和校园周边,居住方式很少呈现聚居形态;而”蚁族”则位于城乡结合部,一般远离高校,但交通便利,居住方式呈现出”聚居村”状态。此外,”校漂族”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大学毕业生”国家分配与双向选择”并行之时,此后便连年存在;而”蚁族”则是近年来在高校扩招和大学生就业难等大背景下,大城市中新近出现的身份地位群体。

可见,”校漂族”和”蚁族”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和产生原因,不能作为同一个群体来加以描述和研究。

二 产生原因

“蚁族”现象的产生,既有国家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也有我国户籍制度的因素;既有”聚居村”本身个性的问题,也有城乡结合部共性的问题;既有大学毕业生本身个性的问题,也有流动人口共性的问题。

1.宏观原因

(1)大城市的吸引力。根据社会学家芒福德的观点,大城市就像是一个磁体,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人才和各种资源汇集到一起,特别是大城市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目前,包括首都北京在内的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其经济活力和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与一些小城镇或西部的城市相比,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为优厚的待遇和更好的发展空间,毕业生当然会尽可能地选择留在大城市或者到沿海地区就业。课题组研究发现,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等大城市中均有大规模的”蚁族”存在。另外,由于我国户籍制度的客观影响,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都倾向于留在城市工作,这无疑更加剧了大城市的磁体效应。以北京为例,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后,在其巨大的吸引力感召下,京内外的大学毕业生普遍认为在北京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而去外地工作则会增加发展风险,因此更愿意在北京工作。

(2)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2003年初,当时我国首批扩招大学生进入社会,与下岗再就业职工和民工潮汇聚成就业洪峰,造成我国就业压力空前增大。此后,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便连年增加,2004年为280万,2005年为338万,2007年为485万,到2008年达到599万人。据中国社科院《社会蓝皮书》统计,2009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将在2008年599万的基础上再增加50万左右,达到650万人。而与此同时,我国社会正经历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变化。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在我国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中,必然出现大学毕业生滞留现象。

(3)我国就业政策的调整。2002年3月,教育部、人事部、公安部、劳动保障部共同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有关问题的意见》,其中规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大学毕业生,学校可根据本人意愿,其户口两年内可继续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待落实工作单位后,将户口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一方面骤然严峻的就业形势,使有一部分学生不得不待在大城市寻找考研深造或其他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国家就业政策,也为一部分人继续留在大城市提供了政策支持。

(4)大学生择业观的相对滞后。1998年开始的大学扩招,使我国大学入学率在短短七八年内达到了21%,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的目标,按照国际标准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因此这也必然要求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让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进入普通劳动者的行列。针对这种情况,200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要求地方党委、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全力支持、社会共同努力”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新体制,建立责任明确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与运行机制,采取各项措施扫除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和体制性障碍,努力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创业环境,使大学毕业生尽快地找到适合的就业岗位,或者尽快地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但是很多学生在思想上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转变,越是人才饱和的发达地区或大城市,前去择业的就越多,反之,越是急需人才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或农村越难招到人才。”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落后地区出来的大学生宁可在大城市里做”漂一族”,也不愿回到自己的家乡,或者到欠发达地区工作。

(5)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差异。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很多体制性阻碍,也是导致”蚁族”出现的原因之一。近年来,社会对大学生需求的增长速度并没有赶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而对能够作为初级工人、高中和职专毕业生的需求却有增无减。这说明,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量接受了大学教育而没有一技之长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尴尬局面。此外,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因致力求全而有部分雷同。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社会化,实行自主择业,但市场需求情况并没有及时成为专业设置、招生人数划定的风向标。招生部门只按照办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等基本条件负责招生,这就造成了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专业供需矛盾突出,导致大量大学生就业出现困难。因此,高校教育体制机制与社会需求的差异,是形成”蚁族”的潜在原因。

2.微观原因

(1)房租低廉,交通便利是”蚁族”形成的客观原因。随着中心城区和近郊区各项管理措施逐步到位,流动人口必然向周边环城带地区迁移。同时由于环城带地区交通便捷,生活成本低廉,可开发利用土地相对较多,开发建设速度加快,就业、创业机会亦相对较多,加之这些地区大量合法和违法建设的出租房屋使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此落脚成为可能,势必在此形成聚居。课题组在”蚁族”聚居较多的昌平区沙河镇调查了解到,该村农业转制基地于2006年10月建设完毕,盖有大量房屋,其主要建筑面积20平方米,一室带厨房、厕所,建成后便在互联网上发布出租房信息,房租为200元左右/月。由于其房租费用较低,交通离市区较近,相对便利,居住条件适合部分大学毕业生所需,于是便有部分大学毕业生从北京各地前来租住,产生了”聚居村”。

(2)追求群体间的认同是”蚁族”形成的主观原因。大学毕业生刚刚步入社会,熟悉的人群能给其以较大的安全感。因此,他们往往在毕业前夕和师兄师姐联系,希望与他们居住在同一区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聚居村”。这时的”聚居村”就像一个相对熟悉的港湾,毕业生那疲惫的航船要在港湾中抛锚、躲避。不论港湾同意接纳与否,也不管港湾是否能够承受,寻求庇护的航船扎堆似的往里挤。课题组在海淀区唐家岭”聚居村”调研时发现,许多”蚁族”成员都在”聚居村”内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圈和交往圈,圈子里的人大都是自己的同学或老乡。

(3)对独立生活状态的追求,导致了少量在校生选择在”聚居村”居住。其中,有些在校大学生是出于性格缺陷而在”聚居村”居住。这部分学生或者不善于处理同学关系,或者不习惯集体生活。选择在校外租房居住,既清静又省事。由于高校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室友们在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差异,因而在集体生活中往往难以相融,甚至产生矛盾或纠纷。于是一部分同学便怀着”惹不起、躲得起”的心态避而远之,在校外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天地和自由空间。

还有些在校大学生是与恋人同居,营造”二人世界”而选择在”聚居村”居住。目前在校大学生谈恋爱的较多,而且大学生中同居现象较为普遍。毕竟学校有自己的规章制度,集体宿舍显然不允许,也不适合这些同学”过自己理想的生活”。为了有更多单独相处的时间,在校外租房居住成为他们最好的选择。

此外,还有部分学生是为了寻找学习环境或为就业需要而在”聚居村”居住。由于民办大学是以自考为主的高等教育机构,一些想拿文凭的学生,为抓紧时间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觉得集体宿舍满足不了自己的需求,只好自己寻找住房。许多民办大学毕业生未找到工作,为了就业需要滞留在”聚居村”,主要在于交通方便,便于在京找工作;再加上房租便宜,所以居住在此。

三 心理状况

课题组对”蚁族”的心理状况进行了研究,运用国际通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消极完美主义量表、满意度量表、应对方式量表、社会政治控制量表等,对该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完美主义人格、社会政治控制、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和应对方式等六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课题组对SCL-90所包括的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分平均值进行了统计分析,从高到低依次为;强迫均分2.05、人际关系敏感均分1.82、抑郁均分1.75、敌对均分1.74、偏执均分1.74、焦虑均分1.72、精神病性均分1.66、躯体化均分1.46和恐怖均分1.45。分值呈现的状况表明,”蚁族”目前正处于身体状态最好的年龄段、自我效能感较强,导致躯体化、恐怖等分值较低。同时,”蚁族”正处于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期,社会支持与生活事件对”蚁族”的影响相对较大,导致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焦虑症状等均分相对较高。

将上述分值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后发现,”蚁族”在强迫、抑郁、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上均分高于正常成人值,显示”蚁族”心理状况呈现亚健康水平,心理问题不容乐观。

2.从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来看,”蚁族”正处于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期,社会支持与生活事件对该群体的影响相对较大。”蚁族”的工作非常不稳定,许多人都在不停地换工作以追求更好的职位。工作的频繁更换使他们长久保持在一种高唤醒水平状态,对各种学习信息及招聘信息的高需求导致他们对信息非常敏感,从而使他们有规律、强迫地关注某些问题,这可能成为强迫因子分较高的原因之一。同时,他们的收入相对较低,各种社会福利和保障都相对缺乏,这样的状况会造成高焦虑且相对比较敏感的现状。此外,”蚁族”敌对因子得分也偏高,可能是以下原因所致:(1)”蚁族”刚踏入社会,感觉到社会的现实与自己书本中、想象中不相符,难免就会对社会不满,对各种政策各种社会事实带着潜意识的抗拒;(2)”蚁族”大学时是”天之骄子”,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蚁族”的失落感骤然增强,这种失落感会令”蚁族”的认知和情感趋向负面。

3.”蚁族”完美主义人格倾向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自我期望较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极高的成就;所定下的目标远远高于周围人群;比较倾向于理想主义。”蚁族”主要是毕业五年内的大学生,刚接触社会,处于为梦想奋斗的初期。尽管”聚居村”的条件艰苦,但他们拥有着较高的目标和期望,仍然愿意留在这里为自己的理想和未来拼搏。这样的心理状态和人格倾向,使得个体在奋斗过程中当期望与现实产生巨大差异时,在心理层面极易产生相对剥夺感,而这种剥夺感会影响到个体的身心健康状况,比如出现焦虑、抑郁情绪或敌对感等。

在目前的社会现状和背景下,”蚁族”很难在短期内实现他们的理想和愿望,他们会在持续的挫折感中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而”蚁族”聚居生活的状态,很可能会使这样的认识和情绪广泛传播,形成群体认同。如果没有合理的宣泄途径,将会对该群体自身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4.”蚁族”的个人社会政治控制感高于一般大众水平,即”蚁族”的社会政治态度比一般大众激进或偏激,这与该群体认为自身政治地位较低和对自身民主权利不满意有密切关联。此外,近几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不稳定的工作状况导致”蚁族”生活窘迫,人生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与预期相差较远,这使得他们感受到较为强烈的挫折感,因而倾向于拥有较高的”对社会事件和环境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5.”蚁族”社会支持的状况不理想,得到的社会支持极少,甚至低于全国10个城市的平均水平,”蚁族”中仅一半人对自己人际交往状态表示满意。在与”蚁族”交往最亲密的人中,朋友占70.3%,亲人占24.62%;他们与朋友日常联络使用最多的方式是电话,说明最亲密的朋友可能并不在身边,就近的交往状态可能广却不深,因此总的社会支持状况低于一般水平。

此外,”蚁族”中女性成员的社会支持状况相对优于男性。女性相较于男性,更多使用了自身主、客观社会支持源。

6.在生活满意度方面,”蚁族”的状况不容乐观。”蚁族”的婚姻状况、性生活状况以及家庭经济收入是影响其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蚁族”的生活满意度显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对经济收入最不满意,对人际交往最满意。”蚁族”抱怨最多的是经济收入、社会福利,职业声望等,与此同时,他们对人际交往的满意度较高,对经济收入最不满意主要在于该群体对收入的预期较高,有高达74.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目前的收入与其预期不相符。

对生活的预期乐观,但对政治地位和民主权利不抱以信心。79.2%的受访者都乐观地认为未来三年内的总体生活状况会有所改善。但是对政治地位和民主权利这两方面,大多数受访者(政治地位:55.9%,民主权利:51.3%)则不抱以乐观预期,认为不会有多大改善。

7.在应对方式上,”蚁族”选择最多的是网络曝光和媒体曝光,其次是”上访”、”公开集会”、”联合亲友对抗”、”发牢骚”和”忍受”,赞同度最低的是

“罢工”和”游行示威”。”蚁族”作为”80后”社会群体,其对网络的熟练程度是整个社会中最高的一个群体,其在利益表达时会自然而然地利用网络这一工具来进行,从网络上汲取信息然后经过个人加工后再反馈到网络空间中去。2008年网络舆论威力已然显现,作为”草根力量”登上舞台象征的”烟照门”、”考察门”、”六个警察打死一个人”以及2009年的”躲猫猫”事件等也给”蚁族”运用网络手段表达自身利益以很大的想象空间。

赞成用”上访”和”公开集会”表达自身利益的方式仅次于”网络曝光”和”媒体曝光”。需要指出的是,”蚁族”对总体生活状况越不满意,则他们越不赞成用”罢工”的方式来表达自身利益。这可能是由于中国的特殊体制与西方不同,罢工运动在中国出现得很少,而且效果也不理想。

同时研究也表明”蚁族”在应对方式方面无性别差异,他们的教育程度、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等都对其采用何种应对方式没有显著影响。但该群体的人格、心理健康以及社会支持状况都与他们采取的应对方式显著相关。

目前该群体的应对方式需要引起重视。应对方式是个体面临应激情景时为减少压力或伤害而做出的认知或行为努力,是个体面临挫折和压力时应激性的反应。现今”蚁族”正处于高就业压力和高期望值导致的挫败感之中,如果这种挫败感得不到适宜的调节或合理的归因,很容易导致该群体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因此,应当重视调适”蚁族”的挫折心理,引导他们对目前的挫折进行合理归因,从而保证社会的安定和谐。

综上所述,”蚁族”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消极完美主义特质明显,大多数人对生活状态不满意,社会支持较低,社会政治控制力相对较高,且个体强烈地感受到一种心理层面的相对剥夺感。这与该群体目前面临的较高的生存压力,频繁更换工作或找不到自己理想工作的现状是密切相关的。尤其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严峻的就业形势及压力,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冲击着他们的内心。因此,应当对”蚁族”心理健康状况给予高度重视。

四 性-爱情-婚姻

“性-爱情-

婚姻”作为一个实体存在系统,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课题组调查显示,”蚁族”中未婚人数占调查对象的93%,在未婚者中有49%没有恋人。与异性同居的人占到被调查对象的23%,但最近一个月内有性生活的人占到被调查对象的33%。从这些数据对比可以看出:”蚁族”结婚的比例小于与异性同居的比例,与异性同居的比例小于最近一个月有性生活的比例,最近一个月有性生活的比例小于有恋人的比例。

1.婚姻状况与同居状况对比。未婚的人数占到被调查总体的93%,结婚的为7%,然而与异性同居的只有23%。这说明与异性同居的比例大大高于结婚的比例。与结婚相比,更多的人选择了不结婚同居生活。

2.同居状况与近一个月内性生活状况对比。与异性同居的人占到被调查对象的23%,但最近一个月内有性生活的人占到被调查对象的33%,高出与异性同居比例的10%。如果假定同居的人都在最近一个月有过性生活,证明除了同居的人外,还有10%的人有过性生活。那么这一部分人可能是和未同居在一起的恋人之间发生的,也有可能是买性、一夜情等。

3.”蚁族”存在”婚恋困境”。”蚁族”中,未婚人数占总数的比例特别高(93%),绝大部分处于未婚状态。在未婚人群中,几乎一半的人没有恋人。”蚁族”已经经历过大学阶段,有恋人的比例应该明显高于大学生群体,但与大学生群体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该群体与大学生群体在此方面差距很小。”蚁族”的收入水平较低,社交圈子小,恋爱对象的选择范围小,整日忙于找工作或工作,谈恋爱的机会也少。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该群体的结婚比例应该比较高,但目前只有7%,结婚的比例很低。可见,”蚁族”绝大多数正处于生理旺盛期,他们渴望同异性交往,在恋人或夫妻方面得到感情上或生理上的支持和安慰,但由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没有固定的住所,使他们无法在婚姻和恋爱的问题上考虑更多,所以大部分毕业生选择了单身或同居的方式来生活。

4.”蚁族”的性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在93%未婚人群中有恋人的人占51%,其中的23%选择了同居的生活方式,33%的人在最近一个月内有过性生活。但大部分处于未婚、不与异性同居、最近一个月没有性生活的状况。如果假定最近一个月内有性生活的人的性生活对象为恋人,那么证明该群体中有恋人的人群之中将近半数的人没有性生活,更多的是感情上的交流和支持。就全国成年人而言,平均性生活频率是在每星期1次左右。然而该群体的67%的人最近一个月没有性生活。对比之下,”蚁族”在性需求方面难以得到满足,人际性活动的缺失很可能会通过独自性生活(如自慰)或其他途径进行宣泄,如果通过其他途径则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地下性产业的发展。

5.”蚁族”不同性别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课题组通过t检验发现,男性和女性在恋爱方面、婚姻方面、是否与异性同居方面、最近一个月内有没有性生活方面差异不显著。并且和总体的分析一样,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存在”婚恋困境”和性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的问题。

6.个人收入、居住面积和人际关系是影响有没有性生活的主要因素。”婚姻”作为政府的一种”制度设置”,实际上只有性关系才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实体”。课题组运用Logistic回归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有没有性生活”的因素为:个人收入、居住面积和人际关系。这三个方面也是有没有性生活的最基本的条件。收入、居住面积和人际关系为”蚁族”性生活提供了最起码的物质保障、地点和对象,这三者是最基本也是最显著的影响因素。课题组在调研中曾遇到在男性宿舍留宿女性的情况,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宿舍里同时居住四个男人和一对情侣。虽然居住空间隔着帘子,但是性生活的质量以及对其他人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性-爱情-

婚姻”的现状影响了”蚁族”对生活的满意度,性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影响身心健康。即使对于有性生活的人而言,其性生活的质量也要受到性生活的地点和环境的影响。如果长期压抑,可能导致犯罪,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全书下载 下載文件 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蚁族. … (144.63 KB)

[ 本帖最后由 核子力量 于 2009-10-30 16:44 编辑 ]

wistreer

推特:@wistreer

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0-29 19:30 只看该作者

资源集中在首都,自然当蚁族,无可厚非。

cat911

颓废的猫

7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0-29 21:20 只看该作者

我在日本出差的时候,注意到一个现象:你很难根据街景判断这是日本的那个地方(名胜景地另当别论),原因很简单:日本各地的发展差别很小。

像我国这样城市与农村、大城市与小城市差别那么大,不知道有没有制度上的 原因。还请高手解惑哈~

杀猪客

8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0-29 21:49 只看该作者

陈华生于1980年,安徽安庆人。2001年,他来到北京,在中央党校读工商管理专业,2004年考研未果,手忙脚乱地毕了业,留在北京找工作。之后四年多,陈华前后共换了五份工作。2008年4月,陈华开始创业。

=======================================================================================

请教一下,中央党校现在也对外招本科生?都招什么专业?录取线大概是个什么档次?还是那种什么函授搞钱的项目?

对此一无所知,百度没搞出什么有用信息,希望有识之士点拨或者给点资讯。

歪歪

莫西莫西

9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0-29 22:06 只看该作者

太长了,转陆昊同志办理。——胡办

sy2124

10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0-29 22:24 只看该作者

小赵是天津人,山西财经大学新闻专业本科毕业,在到北京之前,她在天津找了一份私企内刊编辑的工作,但“觉得没意思”。11月,她在北京某媒体找到一份工作。尽管天津月入2000元,北京基本工资只有1000元,扣除四险一金之后600多元,“没钱租房子”,但她觉得,这才是自己的本行。就这样,小赵开始了“北漂”,或者进入了她自己所说的“创业初期”。

我就是山西财大的。没听过我们学校有新闻专业啊……难道是山西大学?笔者太不认真了吧。

浣尘

Twitter @ jerusalem64

1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0-29 22:45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Jyamolmiry 于 2009-10-29 19:25 发表

是啊。況且他們本身也不是北京人或在北京畢業的。都涌到這種大城市去找不到工作活該。

放你妈屁,你他妈吃屎吃多了么?不长脑子

全中国的资源都集中在北京,不是北京人或者不是北京毕业的就把人家赶出去了?

你把全国人民的纳税钱各种资源都放到大西北去,你看谁还来北京?你以为外省人来北京图个首都人的虚荣?

城乡经济二元化,城乡贫富差距谁造成的?乡下人外省人造成的?乡下人外省人就这么贱?活该?

北京出生的就捡了个便宜,可以享受各种福利,还要剥夺外省人的权利?

妈了个逼的,脑残这么严重还在这混个蛋啊

[ 本帖最后由 浣尘 于 2009-10-29 23:05 编辑 ]

senor

1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0-30 01:55 只看该作者

天津公交刷卡1.49,全国都1块多,北京公交刷卡4毛

那个Jyamolmiry 我呸

[ 本帖最后由 senor 于 2009-10-30 01:56 编辑 ]

我卖糕的 该用户已被删除

1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0-30 04:46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浣尘 于 2009-10-29 22:45 发表

放你妈屁,你他妈吃屎吃多了么?不长脑子

全中国的资源都集中在北京,不是北京人或者不是北京毕业的就把人家赶出去了?

你把全国人民的纳税钱各种资源都放到大西北去,你看谁还来北京?你以为外省人来北京 …

+1

Noel

裆中央是鸡巴

1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0-30 07:43 只看该作者

我对大学生毕业所谓的找不到工作一向嗤之以鼻,当农村学校缺乏大量老师,农村缺乏技术人员的语境下,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卖糕的 该用户已被删除

1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0-30 08:50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Noel 于 2009-10-30 07:43 发表

我对大学生毕业所谓的找不到工作一向嗤之以鼻,当农村学校缺乏大量老师,农村缺乏技术人员的语境下,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没什么大不了的。

农村地区确实很缺教师。问题是,政府压根就不愿意增加编制或拨款改善这一情况。

农村也缺技术员,问题是垃圾大学疯狂扩招垃圾专业,大学生去了能做啥?

再说,现在都是小农生产,就是学农的学生去,又怎么养活自己?好不容易考出农村的,又有谁愿意再回去的?

一味批评大学生,当然很轻松的。

丝丝兔

专业围观群众

1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0-30 09:32 只看该作者

没有同情心、没有公德心的脑残少说两句,言多必失,显得您很没品。

nicky_hk

烤鸭党粉丝,十二点党粉丝.

17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0-30 10:12 只看该作者

深有体会 ~~~~

我刚毕业那个时候,一个同学住唐家岭,大概是06年的时候,那个地方真是个鬼地方,当时对我这样一个刚毕业学生,给我很大的震撼。我同学在外面乱七八糟吃了一点,回来就开始腹泻,完完全全的上吐下泻,一个很健壮的小伙子在这个城中村吃了一点东西就这样,可以想象当地的卫生环境有多差。

这个心酸,我想谁经过了都忘不了…….

hippies

18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0-30 10:17 只看该作者

唐家岭我去过,确实卫生情况比深圳的城中村差很多,满地垃圾

不过住里面的大部分人我想以后应该都能从唐家岭跳出来,当是年少时候的磨练吧

bloodfoox

大日如来

19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0-30 10:23 只看该作者

太长了,其实,大学毕业了当蚂蚁有什么好叫的呢,亿万的农民兄弟早就是了,也没人叫几声。

fhwfhwfhwfhw

20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0-30 10:31 只看该作者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含泪路过

精神病病了精神

共产党万碎,万万碎

2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0-30 10:32 只看该作者

高学历低能力这个话题说了多少年了,保障大学生就业这种煞笔逻辑身他妈煞笔透顶了

senor

2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0-30 11:07 只看该作者

这个话题怎么就简单的扯到“保障就业”上了?

丝丝兔

专业围观群众

2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0-30 11:10 只看该作者

俺也是蚁族出身,稍微幸运的是有比较成功的同学在北京,才挺过了没有工作的那段日子。

雾风

战斗贼前来拜访~

2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0-30 14:04 只看该作者

农民是弱势群体,毕业大学生比他们好一点难道就没有说话的权利了?农民没嚷嚷,学生们就没资格说自己的心酸苦辣了?这个逻辑还真是……蚁族的境况固然有他们自己的原因,但也有教育体制、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问题,责任都推给大学生,还嗤之以鼻,哎~上大学只为了混文凭的学生毕竟是少数,看看大学里普遍都教的什么jb玩意儿,知识?狗屎!高学历低能力不只是学生自己的错。

WJ87

无产阶级煽动家

2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0-30 14:23 只看该作者

明显只因为北京人口过剩

我卖糕的 该用户已被删除

2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0-30 14:41 只看该作者

这些孩子很多还是来自农村。

中国社会阶层的演变和对立,社会资源的畸形分配,使得很多人只能是单向的流动,而没有任何选择。过去农业社会,耕读两个选项,现在只有一个选项,那就是在城市讨生活。遗憾的是,现在的掠夺体制使很多出身寒门的孩子既没有公平的发展的机会,也没有安身立命的物质条件。

这些人即便有工作,也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而这样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多。和流民的处境并无大的差异。本来可能成为中产阶层的大学生,在这种情形之下,心理落差和生存困境都可能导致社会危机的发生。

从今年的新闻看,北京每年投资都是天文数字,这意味着国家资源的人为倾斜过于明显,直接导致北京在财政扶持和市场推动下,经济条件和发展机会远远多于其他地区。

大学生不留在这里,还能去哪里呢?

cjx423

27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0-30 16:31 只看该作者

咳……一声叹息。我也是其中一员

张楚《蚂蚁蚂蚁》

dimension7

观而不语

28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0-30 17:12 只看该作者

主要是城乡,城市间差距太大了,发展完全不平衡。所以都想去大城市发展。

但我觉得毕业大学生并不是都要挤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很多二线城市生活起来比这些大城市舒服多了,压力也相对小。

娃踏落

我左八荣,右八耻,代表挂腰间,和谐贴双乳,人挡弑人,佛挡弑佛

29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1-1 21:59 只看该作者

其实我是一名蚁族

未来他老爸

30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1-3 02:02 只看该作者

作者接受媒体采访称——

我们调研中发现,该群体具有很强的行动能力,同时他们制造社会运动的成本和代价很低,在反对日本入常和去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抵制家乐福等事件中,该群体均是网络和现实生活中社会运动的主要参与者。我们还发现,该群体遇到社会不公时,不会选择上访等方式解决,而是会借助网络曝光、媒体曝光等新兴的媒介。

未来他老爸

3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1-3 02:03 只看该作者

看来还是爱国脑残的集中地

这才是杯具

小猪熊

3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1-3 02:12 只看该作者

二本三本的很难找工作 本人很不幸在一个三本学校念书 到现在都没有找到工作 真是个杯具

下面是我昨天跟一个武汉理工大学的同学的对话

假面

3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1-3 02:30 只看该作者

工作么总有工作。。

南方人对北京无爱。

上海杭州这种地方。别说1k,2k,

其实4k,5k也就勉强过的下去

毕业回老家得了。重庆房价至今4K每平方米

大家都往大城市跑。往东部跑。有啥实际利益啊。

重庆成都这种城市住着安逸,压力也小

丝丝兔

专业围观群众

3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1-3 08:40 只看该作者

我的家乡应该算是三线小城市了,生活的确安逸、生活压力的确没有大城市那么大。但是就真的那么适宜人居吗?除了老板、公务员、军人、医生、老师,别的阶层都看不到希望;除了房价、其它东西的价格其实是与北京接近甚至更高的;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年轻人,怎么会想呆在那里虚度光阴呢?难道要年轻人们觉得有吃、有喝、有玩就满足了,便合你们这些大爷们的意了?

DarkStar

自由主义真正关心的只是底线问题,而其它主义者关心的大多是蓝图问题,中国大陆的自由主义者除外。

3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1-8 16:25 只看该作者

一个两个大学生找不到好工作 你可以说他“高分低能”

一大群找不到好工作的,你还说“高分低能”? 那得同时有很多好工作岗位招不到能力足够的人,你才能说这不是就业机会不足造成的吧?

这么简单道理都搞不清啊。。。

DarkStar

自由主义真正关心的只是底线问题,而其它主义者关心的大多是蓝图问题,中国大陆的自由主义者除外。

3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1-8 16:26 只看该作者

一个两个大学生找不到好工作 你可以说他“高分低能”

一大群找不到好工作的,你还说“高分低能”? 那得同时有很多好工作岗位招不到能力足够的人,你才能说这不是就业机会不足造成的吧?

这么简单道理都搞不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