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对《1984》的一段评论

低俗之风筝

群众众长兼宇宙宙长

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 00:21 只看该作者

米兰昆德拉对《1984》的一段评论

这一卡夫卡式的诗让我从对立的方向想起另一部小说,它也是个关于被捕和审判的故事:奥威尔的《一九八四》,一本几十年中作为反专制主义专业人员的长期参考书。在这部想作为一个想象中的专制社会的可怕画像的小说中,没有窗;那里,人们看不见少女和她的盛满水的水罐;这部小说严密地向诗关闭;小说?一部伪装成小说的政治思想;毫无疑问是清醒的、正确的,但是被它的小说的伪装所歪曲,这个伪装使得它不准确,只近乎大概。如果说小说的形式模糊了奥威尔的思想,反之,这个思想是否给了小说一些东西呢?它是否照亮了社会学与政治学都无法进入的神秘之地?没有:境况与人物在其中像一张告示一样平淡。那么它是否至少作为推广好的思想而有一定理由呢?也不是。因为被做成小说的思想不再作为思想而运行,而恰恰是作为小说,在《一九八四》中,它们是作为差的小说,带有一部劣质小说所能运用的恶劣影响。

奥威尔的小说的恶劣影响在于把一个现实无情地缩减为它的纯政治的方面,在于这一方面被缩减到它的典型的消极之中。我拒绝以它有益于反对专制之恶斗争的宣传作为理由而原谅这样的缩减,因为这个恶,恰恰在于把生活缩减为政治,把政治缩减为宣传。所以,奥威尔的小说,且不说它的意图,本身也是专制精神,宣传精神之一种,它把一个被憎恨的社会的生活缩小(并教人去缩小)为一个简单的罪行列举。

共产主义结束一、两年之后,我和一些捷克人交谈,我听到每个人讲话里都有一种成为仪式的说法。所有他们的回忆,所有他们的思索都用这个必不可少的开场白:

“四十年可怕的共产主义之后”,或”可怕的四十年”,尤其是”失去的四十年”。我看着说话的对方:他们既没有被迫移民,也没有进监狱,也没有丢掉工作,更没有被歧视;他们都在自己的地方生活,在自己的公寓、自己的工作中,都曾有他们的假期、友谊、爱情,他们说”可怕的四十年”,便把他们的生活缩减为唯一的政治方面。但是,即使是过去40年的政治历史,他们难道真的是作为一个唯一的与恐怖无区分的整块而经历的吗?他们有没有忘记那些年代:看弗尔曼(FORMAN)①的电影,

读哈巴尔(HR

ABAL)的书,出入那些不随潮流的小剧场,讲几百个笑话,并在快乐中嘲笑政权?如果他们都讲可怕的40年,那是因为他们把他们对自己生活的回忆奥威尔化,他们的生活在后来,在他们的记忆和他们的脑袋里,失去了价值或甚至干脆被取消(失去的四十年)。


Terminusbot 整理,讨论请前往 2049bbs.xyz


低俗之风筝

群众众长兼宇宙宙长

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 00:31 只看该作者

昆德拉的观点好像有些奇怪,但很多像徐冰、蔡国强等有着在集权下生活经验的优秀艺术家都有着类似的观点,徐冰曾对西方人解释中国当代艺术时说:“你们的老师是波伊斯,我们的老师是毛泽东,我们的老师比你们的厉害。”,当然,他现在当了体制中的院长,可这未必说明他没有艺术良知。反观昆德拉对奥威尔的态度,大概是“积极自由”和“自然法”的分歧吧。

tolaku

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 00:38 只看该作者

“奥威尔的小说的恶劣影响在于把一个现实无情地缩减为它的纯政治的方面,在于这一方面被缩减到它的典型的消极之中。我拒绝以它有益于反对专制之恶斗争的宣传作为理由而原谅这样的缩减,因为这个恶,恰恰在于把生活缩减为政治,把政治缩减为宣传”

tolaku

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 00:42 只看该作者

查了一下出处 好像是在《被背叛的遗嘱》第八章里的一段

tolaku

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 00:42 只看该作者

http://www.china.name.my/wg/kundela/beipan/beipan08.htm

全文

余含泪

路边社通讯员(临时工)

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 07:23 只看该作者

齐泽克也有逻辑有点类似的论述

说奥威尔夸大、孤立了了专制社会中国家机器的力量……

朱翠 该用户已被删除

7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 07:49 只看该作者

我能理解昆德拉的说法,这是艺术家对政治至上的厌恶导致对深刻的涉及政治意识形态的艺术品的厌恶。纳博科夫就瞧不起写《古格拉群岛》的那位作家,认为其作品艺术水准极其低下。这牵涉到美是第一位的,还是政治意识形态是第一位的问题。对艺术家来说美是放在首位的,对记者来说(奥威尔是记者出身)通过艺术品揭露社会真相是第一位的。立足点不同,观点自然不同。

说起小说的艺术,俺个人更欣赏昆德拉、纳博科夫,而非奥威尔,索尔仁尼琴。若谈到先知式的预言与人类自身所处的困境所搏斗的斗士,俺更欣赏奥威尔与索尔仁尼琴。

[ 本帖最后由 zuicui 于 2009-9-2 07:52 编辑 ]

朱翠 该用户已被删除

8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 08:07 只看该作者

谈到这个,又不由的多说两句。在中国,基本上不存在艺术美的空间。官方画家、作家、诗人在讴歌官方,自由派的画家、作家、诗人又在猛烈的抨击政权。譬如张晓刚、岳敏君的绘画,高行健的小说,798的艺术品。不是说不能抨击执政者,但抨击这些的时候艺术之美哪里去了?目前走红于欧美的一些中国艺术家的作品美的成分少之又少,更多的是他们的政治正确的艺术倾向使得他们在欧洲走红。

走路的树

状元狼

9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 08:35 只看该作者

确实在《1984》中,人们看不见少女和她的盛满水的水罐;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也会有一种令人不快的阅读体验,但小说是否一定就是给读者带来如痴如醉的美的体验,难道这种说法不正是限制了小说的可能性吗?这是否又是另一种极权呢?

朱翠 该用户已被删除

10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 09:17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走路的树 于 2009-9-2 08:35 发表

确实在《1984》中,人们看不见少女和她的盛满水的水罐;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也会有一种令人不快的阅读体验,但小说是否一定就是给读者带来如痴如醉的美的体验,难道这种说法不正是限制了小说的可能性吗?这是否又是另一

俺回答下你的问题:

一,小说可以有很多类,也就是小说的多样性。任何人没有权力限制小说的任何可能性。但作为一种艺术品,美总是要有的,只是美的成分的多少而已。再说了,这个帖子里仅仅是昆德拉个人的看法,他限制不了任何人,更谈不上什么极权。

二,极权主要指的是公权力对个人无处不再的压迫。艺术家个人的话语权在没有动用公权力的前提下,仅仅是个观点,而非什么极权。

三,在有独立思维的成熟的人看来,世界是多样的,艺术也是多样的,观点更是多样的。昆德拉对奥威尔的看法影响不了奥威尔的价值,昆德拉的“政治不正确”也并不影响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价值。

raulkaka

1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 09:19 只看该作者

嗯,从前极权国家出来的艺术家、哲学家(比如昆德拉,齐泽克)反而对奥威尔持批判态度,觉得他写的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可以说奥威尔的态度反映的是一种他者的凝视。

追谣人士

1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 09:41 只看该作者

人无完人,书无完书,奥威尔就批评不得吗?

小康元年

路边社撸叶子专家

1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 10:28 只看该作者

昆德拉低估了专制的力量和对社会生活影响的范围。

法克垬

思想犯

1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 13:18 只看该作者

用一句老话:

艺术就是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嘛~

eat.eat

真摇滚,真愤青,真大气魄

1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 13:41 只看该作者

我讨厌昆德拉的小说,也讨厌此文

george

思想罪在逃犯 大洋之声轮值DJ

1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 13:52 只看该作者

认为昆德拉说得有道理,但仍然认为《1984》是一本好小说。

废种豆豉

死胎 @vanlulnav http://www.bullock.cn/blogs/vanlulnav/

17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 16:48 只看该作者

不需评判 多样化 无尽可能性 奥威尔 昆德拉 昆德拉批评奥威尔 各各不同而已 艺术没有第一第二性

永远发掘错裂差异新奇或什么生活意识形态现实物质一切也好 不定型 无需调度所知的刀具切划论争 文本可以看成固定可以看成无垠 观点化很多时只是固化柔软

撇开问题 艺术什么也是 什么也不是 不是什么 没有修辞与命名

为啥什么不能讴歌伟大的党

为啥什么不能意识形态起来克减生活

为啥什么不能美

为啥什么不能并存

很多人都知道能 可以

但批评从何说起

废种豆豉

死胎 @vanlulnav http://www.bullock.cn/blogs/vanlulnav/

18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 16:50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废种豆豉 于 2009-9-2 16:48 发表

不需评判 多样化 无尽可能性 奥威尔 昆德拉 昆德拉批评奥威尔 各各不同而已 艺术没有第一第二性

永远发掘错裂差异新奇或什么生活意识形态现实物质一切也好 不定型 无需调度所知的刀具切划论争 文本可以看成 …

声明 不要观点化我的话 也不要将此从属于我 正如昆德拉说了而已 而已而已

铸剑为犁

走了

19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 18:34 只看该作者

求全责备。

tolaku

20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 19:48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zuicui 于 2009-9-2 07:49 发表

我能理解昆德拉的说法,这是艺术家对政治至上的厌恶导致对深刻的涉及政治意识形态的艺术品的厌恶。纳博科夫就瞧不起写《古格拉群岛》的那位作家,认为其作品艺术水准极其低下。这牵涉到美是第一位的,还是政治意识形

说的好。 正在读《不朽》, 相比生命之轻 昆德拉晚期对政治的至上的厌恶和嘲讽确实更清楚了

enfleurs

2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 23:05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冻结的黎明

2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 23:40 只看该作者

不以为然

abu

2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3 00:49 只看该作者

木心: 昆德拉,精神世界的漂泊者

    有个捷克人,申请移民签证,官员问:   

    “你打算到哪里去?”   

    “哪儿都行”。   

    官员给了他一个地球仪:   

    “自己挑吧!”   

    他看了看,慢慢转了转,对官员道:“你还有没有别的地球仪?”   

    放逐与流亡,想想只不过一回事,再想想觉得是两回事。移民,又是另一回事。入了别的国籍再回出生国,更是但丁、伏尔泰始料未及的现世轮回——“流亡作家”的命运大致如此;浪迹之初,抖擞劲写,不久或稍久,与身俱来的“主见”“印象”“鬼魂”“浩然之气”消耗殆尽,只落得不期然而然地“绝笔”。有的还白发飘蓬地归了根。   

    但事不尽然,本世纪上叶固多前述的惨例,下叶,却颇不乏后列的雅范;天空海阔,志足神旺,旧阅历得到了新印证,主体客体间的明视距离伸缩自如,层次的深化导发向度的扩展。这是一种带根的流浪人。昆德拉带根流浪,在法国已十多年,与其说他认法国为祖国,不如说他对任何地理上的历史上的“国”都不不具迂腐的情结。   

    昆德拉在法国不以为是异乡人,意气盎然地认定捷克千载以来本是欧罗之一部分,这是自在的,那末捷克的现状并非不是自在了。所以他会觉得在布拉格反而比在巴黎更有失根之感。此话总该由他说,说得兄弟们相视莫逆而笑。然后,他用捷克文写小说,最熟悉的事物用最熟练的文字来表现。流亡作家以中年去国者为佳,昆德拉的经验、想像全渊源于波希米亚、布拉格。   

    什么是“布拉格精神”?有直接的或间接的诠释吗?《城堡》、《好兵帅克》谅必就意味着这种精神。说是对于现实的“特别感觉”(出奇的敏感吧)说是持“普通人”的观点,站在下层,纵观历史(仰视的,倒过来的鸟瞰)。   

    说是“挑战性的纯朴”(如果作“纯朴的挑战性”呢,即原生的反弹力)。   

    又说所谓“布拉格精神”反具有一种“善于刻划荒谬事物”的“才华”(那是多么可喜)。   

    又说还有一种“无限悲观的幽默”(那就真是可钦可爱之极了) 。这些,谁说的?米兰.昆德拉。他几乎是在说他自己。   

算来一百多年了,左、右、左派、右派,左而右之,右而左之,左中右倾,右中左倾——

    昆德拉说:“在极权主义里,没有左右之分的”。这是一则不妙而绝妙的常识。   

    大家可以基于此则常识而更作谠论,无奈形的绕转依旧不如穷尽,昆德拉这样一句话,就显昨如雷灌耳了。以“无限悲观的幽默”来对待,那是昆德拉私人的选择。所幸者“布拉格精神”非昆德拉之独具,亦非布拉格之特产,任何时代的任何地域,都有少数被逼成的强者,不得不以思索和判断来营构生活,当一代文学终于周纳为后世的历史信识,迟是迟了,钟声不断,文学家免不了要担当文字以外的见证,如果灾难多得淹没了文学,那末文学便是“沉钟”。极权主义最大的伎俩,最叵没而可测的居心是:制造无人堪作见证的历史。上帝是坐观者,也从不亲自动手敲几下钟。文学家就此被逼而痛兼史学家,否则企待谁呢。   

    压迫,会使文艺更严肃更富活力——这个罗曼蒂克的论点,促成许多俊彦牺牲到没有什么再可牺牲为止,相等于梦中死去。昆德拉知道暗里传阅手稿的年代不会造成文化昌盛期。一九六八年坦克滚进布拉格,“捷克文学”全部查禁,聋、哑、盲、捷克只存在于地图上,地球仪上,一块蝙蝠形的斑迹。   

    政治教条的首功是:强定善恶,立即使两者绝对化,抹掉中间层次,无处不在的厉虐性构成了。这还只是一重奇妙,更有另一重奇妙紧接而来;人们在俯首听令时,某于徇从最简明易行的令,宗教早就试验了这类庶民的心理取向。贯彻一种酷烈的意志,以采用几个字,两三句烙印鲜明的话最能生效,最富引诱力。   

    昆德拉看到历史实验室是中欧:一个帝国的覆灭——几许小国的再生——民主——法西斯——德军的强占杀戮——俄军霸据、持异见者遭放逐——理想社会的一线希望——希望的熄灭——昆德拉兄弟们的决然去国------对于人,在这样的历史遭遇中活过来,而正在活下去的人,昆德拉看得发怔,人可以如此孜孜吃吃苟且营生,文学,比“人”更精炼强韧的“文学”,却窒息而死。   

    奥国的hermanubroch对昆德拉说了句悄悄话:“作家唯一的道德是知识”,听者一惊而笑,他想,然而怎样的文学作品才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该是彰显人类的尚未昭露过的生命的那些篇章。“宣扬真理”,“呈示真理”,昆德拉到为文学家的能事是“呈示”不“宣扬”——他算是冷静了,再冷静下去 ,便见“真理”只供“呈示”无可“宣扬”,唯有被呈示时是纯粹的、一经宣扬便变质的,才可能是真理。文学家在“宣扬真理”这番历时以千年计的繁浩剧情中几乎将文学湮没 ,而 “呈示真理”则已经差不多全是重复重复,徒以呈示的手段为炫耀,所以,再冷静下去,悄悄话也将寂然无闻,不过这毕竟为时还早,文学家之间还有一惊而笑的机缘在。   

    要说“自然生活”,就涉嫌“理想主义”,仅管理想主义已含羞带愧退远了,剩下的挂念仍然是“怎样才能比较自然地生活”,人类可怜以只求各留一份弹指欲破的隐私,有隐私,就算自然。   

    “隐私”、“自然生活”,昆德拉乐谈的一而二、二而一的话题、“任何揭人隐私的行为都该受天鞭挞”,谁来鞭挞呢。“隐私”原本不成其为“权利”,当它受到邻人般的警探的般的邻人昼夜作践时,“隐私”才反证为神圣。因此,一旦到了争隐私的时候,必是万难3拥有隐私了。而专以摧残隐私为能事、乐事者,却看准被虐者的弱点,久而久之的作践,使人丧失和生活的界范,再久而久这就泯灭了私生活的意识。   

    “没有隐私,爱情和友谊将是不可能。”昆德拉在赛纳河畔说这话是有深意的,在坦克的履带下,三复斯言也等于梦呓,新的野蛮以极权、官僚、武力为特征,步步袭毁“自然生活”,举凡“严酷”,皆“轻率”出之,昆德拉认为“轻率,是莫大的罪过”,到了“自然生活”破坏复合使人失去“私生活”的意识时,一切更其轻率得不觉其轻率,“无限悲观的幽默”也棘手于架构文学了——中古的“野蛮”密布遏制止异化的特殊功能。至此,信念转为:轮回即使状如中断,实未中止,运行“野蛮”与“文明”的消长的仅是轮迥的诸律之一律,此一律始终受诸律的制约。   

    “轮回观念,”怎会是由尼采启示的呢,这个古老观念经尼采重提时失去了宗教幻想,便赤裸直接得使哲学家们大感困扰——它的无处不在的威协性,逼使昆德拉作成其生涯,由此联想到尼采之为尼采,他的文学家身上发生的亲和力,往往大于对哲学家的影响,历历可指的是;凡在理念上追踪尼采的那些人,稍后都乏而离去,莫知所终,而因缘于品性气质,与尼采每有冥契者,个个完成了自己的风范。昆德拉是不孤独的。带根流浪人,精神世界的飘泊者,在航程中前前后后总有所遇合。一个地球仪也够了。  

george

思想罪在逃犯 大洋之声轮值DJ

2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3 11:13 只看该作者

对昆德拉的评论又想了想,觉得也不尽然。1984就像一幅黑白版画。黑白版画确实把画面缩减成黑白和线条,失去了颜色和层次,可也换来一种冲击。另外把1984和集权的宣传并列应该说是不公平的,至少1984没有像集权宣传那样把黑与白颠倒过来。从这点上,觉得昆德拉的评论有点太偏了,那么以他对1984的评论来说,他自己的这个评价何尝不是落入他自己所评价的那种恶中呢?

总之,仍然喜欢1984,仍然喜欢昆德拉。

藏獒兄

狼牙山五壮士要多壮有多壮 @wang2

2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3 13:32 只看该作者

的确,政治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当在某种环境中,政治强势、暴力、乖戾、无限制膨胀,并已经对个体的权利、自由、尊严甚至生存产生威胁时,我不认为它应当和生活的其他部分放在同样的位置。它已然强势胜出,成为生活的主宰。人是有目的性的动物,我写一篇小说当然要首先考虑我的意图、迅速突出主题,而不是若无其事地在狗屁艺术和美上徘徊;我回忆“过去的四十年”,首当其冲映入脑海的当然是整个大环境、我的遭遇、不自由、狗一样的生活,而不是狗屁“电影院的几十个玩笑”、“嘲讽政权的乐趣”。打个比方,我是个越狱犯。难道你有理由让我在逃离地狱后不是想到失去自由的痛苦,而是去想某顿早餐里竟然吃到了肉?天啦,人是有血有肉、吃喝拉撒、偶尔博爱却极其自我的动物,不是一部理性机器,不是一块啥玩意儿都能渗进去的海绵。

      有的人就这样,自己不出力,还他妈怪别人干得多了。哈维尔等人七七宪章时,丫在干吗?丫是如何对热血志士的舍己抗争泼冷水的?最后胜利啦,丫又来啦:你们不该只是想着困难,你们要想想自个儿在困难中的乐趣!天啦,鸡巴逻辑!  

       或许,你应该比我更了解“无耻”是咋写滴。小说的无限可能性?仁兄啊,是不是每部小说都应该是本宇宙百科全书啊?莫名其妙故作高深的家伙总是妈的一箩箩又一筐筐。  

      得,也不多说,丫就一圣人。  

低俗之风筝

群众众长兼宇宙宙长

2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4 03:39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藏獒兄 于 2009-9-3 13:32 发表

的确,政治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当在某种环境中,政治强势、暴力、乖戾、无限制膨胀,并已经对个体的权利、自由、尊严甚至生存产生威胁时,我不认为它应当和生活的其他部分放在同样的位置。它已然强势胜出,成为生活

艺术家有关门在家思考的权力,而且哈维尔虽然把事做成了,但他没有解决所有问题,他一个奠基者,相比之下昆德拉等人才是文化上的建设者,他们两者不是对立的,是合作的。昆德拉的责任感是文化责任感,哈维尔的责任感是政治责任感,你不能说昆德拉没参加革命就没有负责。就像大家都挺艾未未、陈丹青、韩寒、岳敏君,他们的批判性没有错,但不可否认他们是中国创造力较差的艺术家,像蔡国强、吕胜中、徐冰,那些真正在进行文化研究与建设的艺术家难道就有罪过吗?而且正是他们的工作,才让中国逐步被挣扎开的意识形态有实际的意义。即使不与极权正面决斗,他们也促成了人的思想与智慧的解放,因为他们在官方的意识形态文化之外创造出了B选项,民主的核心是要有B选项,是多选题,对抗只是争取自由的手段,不是自由本身。

藏獒兄

狼牙山五壮士要多壮有多壮 @wang2

27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4 08:54 只看该作者

艺术家有关门在家思考的权力,而且哈维尔虽然把事做成了,但他没有解决所有问题,他一个奠基者,相比之下昆德拉等人才是文化上的建设者,他们两者不是对立的,是合作的。昆德拉的责任感是文化责任感,哈维尔的责任

… [/quote]

___

     哈哈,不可否认--对艺术我一窍不通。可能如您所言,艺术家有闭门思考的权利,可能还有诸如发牢骚、对他人说三道四、甚至变白为黑的权利或者法术。成。政治奠基者与文化建设者对一个政权的更迭孰轻孰重,咱也暂且不论。那么,一个享受牢狱之灾的幸福囚犯和一个流亡他国的凄苦游客,他们所面临的困难与人身危险性能相提并论吗?好,即便丫承担起了所谓的文化责任,丫泼冷水也姑且不问,请问,是什么让丫挺着奶子去抱怨政治奠基者们“没有解决好所有问题”?日,我就纳闷啦,这还有好人活的道吗。另外,国内创造力较强的艺术家等等我一无所知(说真的,而且像我这样的大有人在),我也看不到他们搞出的B选项的意义。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我实在想象不出一件所谓的艺术品对一个为生计奔波劳累、养家糊口的可怜人有哪怕丁点儿的艺术启蒙或者文化顿悟。而政治启蒙就不同,它能直接地让你从生计的忙碌中产生对更好生活的憧憬,让你明白你的处境、你的责任,你为嘛不为嘛。  

     对一本如此众所周知、深怀恶意的小说,丫偏要哆哆嗦嗦地去抠美和艺术,去探讨小说应当咋写,去斥责你的政治目的毁坏了这篇小说。我真的无话可说。当然,丫有艺术家的种种权利,丫可以风度翩翩、温文尔雅地侃侃而谈,说你做的多啦、活儿做得糙啦,说这他妈的还是小说吗!  

      哎--好可怜哟,这些深怀恶意地去写一部垃圾小说的人,这些能力低下的用囚禁自个儿去换取大众自由的人,你们傻逼啊?去探索小说的无限可能性,去探讨艺术和美,去做一位流亡艺术家,去他妈的流垂千古、万世瞩目。  

     多好啊,都是文化建设者,还能对政治建设者们、对写垃圾小说的人们说:弟儿,你们做得可不够好哇!  

nobodyelse

28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5 11:32 只看该作者

理解昆德拉的说法

就像邓时代的某些小说家文必诅咒毛时代,伤痕文学,刘心武。

不过还是喜欢1984。

藏獒兄

狼牙山五壮士要多壮有多壮 @wang2

29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5 12:35 只看该作者

谁在跟俺耍朋友?

我惊讶地发现,不知基于何种原因,我等数人辩论之贴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像妈的从未出现过一样。

蟹帅

国保大兄弟你好

30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5 12:49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0楼 藏獒兄 的话题

论坛故障 这几天被人黑了

西门吹牛

3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6 19:53 只看该作者

昆德拉说的,我不赞成。

奥威尔并非批评不得,但你得批到点上。但看这些文字,我觉得昆德拉的水平也不过尔尔。

马蜂

3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16 22:38 只看该作者

看完<1984>,我第一時間上維基找魔鬼的條目,

“起源

猶太教與基督教中的魔鬼來源於猶太人的聖經,也就是基督教的舊約。原文的意思是毀謗者,也指撒旦,是一個與上帝對抗的大能的靈體,也是當前人類世界的統治者。因此在猶太教和基督教聖典中這個詞具有單一指代意義。然而在其它文化中,魔鬼的含義有所變化,但是普遍認為,這個詞含有貶義成分。”

小說通過奧勃良對極權的描述讓我想起了魔鬼撒旦,與魔鬼交易妄想得到好處的人最終結局就是純潔地“化為烏有”

gundamwang

王敢达

3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16 22:56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回帖也很好

许然诺

@xuranuo湿意的女仆控坏份子http://www.douban.com/people/xuranuo/ 一直努力促进小组男女组员数量的平衡

3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17 01:57 只看该作者

可以有雕塑一样的建筑,也可以有机器一样的建筑。

可以有艺术取向的小说,也可以有政治取向的小说。

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有各人喜好不同。

就我来说,一个当认识到政治对生活的侵犯却仍执着于钻研艺术美的创作者,只能看作是在刻意逃避而已。

大杨树

3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17 02:20 只看该作者

当初如此理性平和的交流多好啊,现在满版的扯皮灌水,真堕落了啊

北京棋迷

自由主义,一抓就灵

3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17 06:06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余含泪 于 2009-9-1 18:23 发表

说奥威尔夸大、孤立了了专制社会中国家机器的力量……

这就是政治寓言supposed to do的,说他不是小说当然也行,或者叫文字漫画?

彭克

twitter:@meichaofeng

37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17 12:32 只看该作者

自由,不管是政治的(世界的、外部的)自由还是艺术的(心灵的、内部的)自由,都是每个个体自己的事情。

哈维尔们争取到的自由,和搭哈维尔们的便车得到的自由,不是同一种自由。

昆德拉们获得的自由,和阅读昆德拉们获得的自由,不是同一种自由。

前一种要的是重的、实在的、有质感的自由,后一种要的是轻的、属灵的、秘密体验的自由。自由的两极。

nkpoper

38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17 12:44 只看该作者

很多人不明白,暴政的危害,并不在于他们杀死或者关押的那些人。那些人同民主国家里被汽车撞死,或者被疾病夺去了说话和行动能力的人相比,虽然意义大不相同,结果却很类似。

暴政的危害,在于你必须为了不成为那些人而付出代价。单靠被杀死和被关押的人,是不能组成一个国家的。他们也未必会说“失去的四十年”:死了的无所谓失去,活下来的,也可以想办法找些补偿,或者已经有了心理补偿。一个人上战场,他应该知道会牺牲生命;一个人被汽车撞死,则只是命运;被迫害的人无外乎这两种(自愿参与政治的和被卷入的),剩下的人,才最应该哀叹年华,这并不奇怪。

上海帅哥

SC截图党1984BBS支部书记,御祥瑞免家宅平安

39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17 16:31 只看该作者

其实1984有点夸张,但现实中极权更多的是百姓的麻木和默许造成的

话说看了林达的《西班牙游记》才知道1984和西班牙内战的联系

彭克

twitter:@meichaofeng

40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17 21:49 只看该作者

牛逼的政治家在基本层面上去避免社会的单一化和同质化,

牛逼的艺术家和文学家在非基本层面上去避免社会的单一化和同质化,

因此,牛逼的艺术家和文学家必须带有某一方向的极端色彩,即使是生在社会主义国家,也时不时会跟右派分道扬镳一下

比如艾未未,也不会去待见 阿凡达,和做西方既有的政治理念的传道人

相反,真正的右派,比如最牛逼的经济学家、伦理学家、政治活动家们,往往在艺术口味上很是阳光……一九八四之类作品就可以满足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全部认识和全部想象了。

彭克

twitter:@meichaofeng

4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17 22:06 只看该作者

https://1984bbs.com/viewthread.p … =page%3D1#pid483133

引用:

原帖由 彭克 于 2010-2-17 22:01 发表

这位同学有点过敏。

我只是说一下我的奇遇。作为一个神秘主义者,我不寻求解释。同时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者,我想说不定这和太阳黑子有关系。

我的感觉,类似张书记这样的政治爱好者,对政治含义似乎有异乎寻常的爱好,每一句话都要找出一个春秋笔法,一个微言大义,生命才能获得意义。

引用:

原帖由 彭克 于 2010-2-17 22:03 发表

对了,作为一个理性主义者,我刚才回想起似乎当时我的无线路由设置出了点问题。

我把这叫做奥威尔综合症。

五毛司令部

对不了解的东西不该尊重,应该闭嘴。

4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17 23:32 只看该作者

奥威尔称自己是一个政治作家,但他同时也是“反政治”的,他也同样写品茶吃喝的文字,或许更喜欢这些,只不过他看到反极权与反政治的迫切性,在他的时代(以及当代)都比个人生活更重要,所以才写下这些文字,不然大概也就是个报纸生活版的专栏作家+记者罢了。昆德拉偏执了。

lailaiovo

来来OvO

4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17 23:32 只看该作者

就好比一个艺术创作者,一个时事评论者,擅长的不同,关注度也不同,都是创作,给予社会的影响也不一样.跨行的批评往往带有本行的偏见

不锈钢老鼠

怪鼠鼠

4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17 23:42 只看该作者

喜欢昆德拉是因为他是个很好的小说家,哪怕他所有的观点都是扯淡,只要小说写得好就行了。

北京棋迷

自由主义,一抓就灵

4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3 23:43 只看该作者

喜欢刘晓波是因为他是个有种的人,哪怕他根本是个脑残,只要有种敢跟党对着干就行了。

引用:

原帖由 不锈钢老鼠 于 2010-2-17 10:42 发表

喜欢昆德拉是因为他是个很好的小说家,哪怕他所有的观点都是扯淡,只要小说写得好就行了。

jezad

路边社合体研究所副主任

4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4 00:41 只看该作者

楼上你未免太喜欢站队了

蒙面佐罗

47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4 00:49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jezad 于 2010-2-24 00:41 发表

楼上你未免太喜欢站队了

haha

北京棋迷

自由主义,一抓就灵

48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4 10:15 只看该作者

这是在象老鼠致意呢。

引用:

原帖由 jezad 于 2010-2-23 11:41 发表

楼上你未免太喜欢站队了

ron8612

49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4 20:31 只看该作者

不是缩减而是提炼。

朱翠 该用户已被删除

50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2-24 20:45 只看该作者

嗯哼,对一些人来说,世界上只有一个星球叫地球,只有一个队伍叫正确,只有一个真理叫斗士,只有一个美人叫芙蓉姐姐。何苦呢?其实是道多选题,偏偏要做成非A即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