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部封杀龙应台新书《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谎蛋派戏剧

永不落幕永不开演

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19 19:26 只看该作者

真理部封杀龙应台新书《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2009/09/18 15时24分53秒

文╱钱钢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中国传媒研究计划主任(香港经济日报-评论)

上个周末开始,旅居本港的著名作家龙应台的文章,在内地互联网遭封杀。9月11日,北京各网站接到北京市网管办通过质谱下达的禁令:删除全部龙应台的文章,并不能再发她的文章。

新书报导内地网只剩标题

网管办禁令下达前,最新有关龙应台的新闻,是新华网9月3日发出的“龙应台新书追溯60年沧桑世事讲述平凡人曲折命运。”报道所指“新书”,即龙应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现在,在不同网站还可以查到这篇报道的标题,但在新华网打开此文,会看到:“抱歉!您查看的是已删除或过期的稿件“,在腾讯网打开,看到的是:”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登录到原先存有龙应台文库的网站,龙文踪影全无。

网管效率高指令直达编辑

北京市网管办的全称是“北京市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其上级机构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宣传管理局。网管,在内地的传媒管制上正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他们使用先进的技术监控网络表现,用不同的即时通讯工具实行快捷,直接的“以一对众”的扁平化管理,分分钟将指令下达到网站新闻编辑的电脑上,手机上。

在网站密集的北京,北京市网管办正预备推出实名制度,并正筹组“监控不良网站动向”的万人网络志愿者团队。和网管相比,传统的传媒警察-

中宣部和各级宣传部的阅评组,已成低效率的老牛破车。

龙应台是当代台湾知识分子中对中国大陆最有影响的一位,早在上世纪80年代,她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即“野火集”)就曾风靡内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她为“南方周末”等媒体撰文,10年来,有近百篇文章在内地媒体刊出。她的一些著作在内地出版,今年6月,“亲爱的安德烈”入选新浪中国好书榜半年榜,排名第二。

宣传部门多年来对龙应台很头痛。龙文传达的观念,对正统说教是猛烈的冲击。但她善于和管制者博弈,从社会,文化等不同角度切入,文字富有魅力,读者喜爱,检查官无奈。2005年,内地网络转载“,为台湾民主辩护”,“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先后发表的“你可能不知道的台湾”,“文化是什么?”和“一个主席的三鞠躬“,被认为是龙应台在大陆的四个冲击波。2006年初,屡次发表龙文而使当局不悦的”冰点“,因为发表学者袁伟时谈义和团的文章而遭整肃。龙应台愤而发表“请用文明说服我-

致Hu Jintao的公开信”,谴责舆论控制。

这封公开信在内地网络被封杀,但仍有媒体敢发表龙应台的文章。“冰点”事件后,她有若干重要的评论在“南方都市报”刊出。如对电影“窃听风暴”的评论:“你是有选择的”,评论陈水扁弊案的“我怎么上陈水扁这一课”,评论马英九特支费案的“路走得宽阔,人显得从容”等。

她的一些文章在内地较为敏感,传媒在发表时不无风险。如“我们记得谁?

-献给冷战中所有的牺牲者”,记述当年国民党空军派往内地执行任务的飞行员的故事。这篇文章,已经触及了“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一书的核心命题:尊重个人价值,珍惜遭到战争机器碾压的每一个无辜而不幸的生命。

封杀前新书不合国庆旋律

近期为什么全面封杀龙应台?网管办的理由外人无从得窥,但显然与国庆60周年庆典将至有关。8月初,北京市网管办已经召集各大网站负责人开会,进行国庆宣传的动员。要把网站的思想统一到宣传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的“主旋律”上来。这是中共宣传部门的老招术,管束媒体“要帮忙,不要添乱”,杜绝“杂音,噪音”。

对他们的“主旋律”而言,“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无疑是高分贝的“杂音,噪音。”因为龙应台想打开历史的黑盒子,正视60年前残酷的真相,还坦言“以失败者的下一代为荣。“她说:”远离了1949年的价值观,我们的上一代逐渐发展出温柔的,文明的价值观,所以我们应该对他们充满深情的致谢和无尽的感恩,起点就是,说一声深深的对不起。“

敏感10月过去禁令不撤自销

在中国大陆,意识形态事实上已经淡化。今天的内地官员,早已不是马列主义的信徒,他们的行为,每每出于现实政治考量。60年庆典的宣传,当局的核心诉求,是中共的地位和国家的统一。于是涉及1949年的历史,他们不可避免要“走钢丝”

-决不能否定解放战争,也不要刺激当今的台湾国民党当局。“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势必引发网络热议,红,蓝,绿各种倾向的反应和意见将沸沸扬扬,这是管制者绝不愿看到的。不过,网站是否从此不能再发龙应台的文章?笔者存疑。眼前可能只是一次特定时段的封杀,过了敏感的10月,禁令也许会不撤自销。


Terminusbot 整理,讨论请前往 2049bbs.xyz


Yhard

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19 19:45 只看该作者

其实这本书是主旋律之作,是对胡总书记”以人为本“伟大思想的一种新诠释

谎蛋派戏剧

永不落幕永不开演

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19 19:52 只看该作者

@yangpigui: 《大江大海》在反思暴力,同情失败者的历史;《建国大业》在宣扬暴力,炫耀胜利者的历史。

谎蛋派戏剧

永不落幕永不开演

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19 19:55 只看该作者

每一個太平日子都該感恩──相聲名家馮翊綱對《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的迴響

應台姊姊:

謝謝您,為失敗者與失敗者的後代辛苦奔走,並且大方的視大家為兄弟姊妹,我就僭越了。

昨天在書店裡,偶然聽見一個年輕女生正在對同行的朋友說:「…我們家的長輩都是1949年來台灣的…」側頭看過去,她正好也望向我,正在說的話打了個結。我也是,家裡長輩都是1949年來台灣,通過相聲表演的傳佈,也成了江湖上大家較為熟知的家世。

對那女孩兒說:「既然大家的來由都和1949年有關聯,那我要推薦妳…」正好瞥見她臂彎裡已經環抱著的那本《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我語不間斷的說:「…推薦妳好好看這本書。」

觀察插入書籤的位置,女孩兒其實已經看過了大半,此時她把書正正地端在我面前,說:「好喜歡你的相聲,可以簽個名嗎?」我翻到書裡訪問瘂弦的那一段,說:「瘂弦舅舅是我的恩人,很榮幸簽名在這兒。」瘂弦和管管都曾任職左營「軍中之聲」,家母劉梅,河北人,是那裡的記者兼節目主持人,兩位詩人都叫我媽「大妹子」。

這本極度正向的書,已成為我的「手邊冊」,不時就要翻個幾頁。如您自己所言,寫這書,感覺被「加持」;我做一個讀者,無一刻不感受到那股能量,人變得好小好小,天好大!地好寬!每一個太平日子、每一個寧靜時刻,都該感恩。現代生活中所謂的不平、所謂的委屈、所謂的冤枉,對應於大時代裡那些旅行者的遭遇,都成了清風淡月、開水白湯了。

直覺您的作品還有發展,無論是聲音或影像或劇場,都有繼續前進的明顯能量,我願做義工,只要是這部作品續航的任何行動,應台姊姊,你有我這個不取分文的義工已經就位,一定要叫我。

馮翊綱 敬上

看过相声瓦舍的相声剧《东厂仅一位》的朋友都知道,馮翊綱是眷村的后代。

火疖子

友爱部101房小卒癸

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19 20:03 只看该作者

看过馮翊綱的视频,字字泪下,绝对撑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国。

国民啊?你知道你爱的是什么国吗?

Jyamolmiry

两岸猿声啼不住,党的政策亚克西。

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19 20:46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的出版社看到这消息得有多高兴啊,香港各书店赶快进货,放在醒目位置。

dudu

7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19 21:10 只看该作者

冯的老爸是空军将军。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李立群。他的《四郎探母》我差点掉泪。真好。

歪歪打酱油

8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19 21:31 只看该作者

期待过几天出现电子书

奧斯卡金

9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19 21:32 只看该作者

龙应台坦然面对内地封杀

2009年09月19日 (08:12 pm) /蘋果即時新聞

台湾作家龙应台新作《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有传遭内地官方封杀,龙应台今日表示,两岸理解需要时间,待大陆有时间看完全书後,相信会有不一样的决定。

中央社报道,新书还未出版前,台湾多家媒体已刊载部份内容,有大陆网友将文章上载网络讨论,近日有传大陆官方要求各网站删除文章。

龙应台表明:「我不着急,没有关系,慢慢来」,相信封杀她的当事人还没有好好认真看过新书,她非常希望大陆人民能读她的新作,看见台湾历史的伤痕,从中深刻认识台湾。

============================

龙应台:两岸理解需时间

明報即時新聞, (20:46)

作家龙应台新书「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传出遭中国大陆官方封杀。龙应台今天首度回应事件。龙应台表示,两岸理解需要时间,等大陆有时间看完这本书後,「我相信决定是不一样的」。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内容讲述1949年政府迁台至今的60年历史,龙应台探访多位走过战乱年代的外省丶本省老兵,希望「打开伤痛记忆的黑盒子」,抚平历史伤痛。

新书还未出版前,台湾多家媒体已刊载部分内容,大陆网友转载文章内容,并在网路上讨论,近日却传出大陆官方出面,要求各入口网站删除文章。

「我不着急丶没有关系丶慢慢来」,龙应台答覆中央社记者询问时说,海峡两岸相互理解需要时间,新书强调的就是温柔的力量与和平,所以不用着急。

龙应台表示,现在大陆正紧锣密鼓筹备10月1日国庆日,没有时间与心情好好读这本书,她相信封杀她的当事人还没有好好认真看过这本新书,「等到他们看完,相信决定是不一样的」。

龙应台表示,非常希望大陆人民能读她的新作,这可以让对岸人民看见台湾历史的伤痕,从中认识台湾,会比较深刻。

(中央社)

[ 本帖最后由 奧斯卡金 于 2009-9-19 21:35 编辑 ]

caotama

10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19 23:02 只看该作者

求大江大河一九四九电子版 谢谢

如题 再谢 邮箱 barassema@gmail.com

SKSC

1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19 23:10 只看该作者

同求

pentiumasd1024@gmail.com

谢谢

快乐流浪汉

脑力劳动教养所指导员,五毛控 GFW爱好者 低俗控 业余翻墙 长期围观 资深群众 被代表 不明真相

1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19 23:25 只看该作者

如果这么快就有电子版的话,同求。happyvag@msn.com

只是看看

1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19 23:28 只看该作者

童鞋们太急了点吧,刚出呢

huntou

1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19 23:43 只看该作者

也来参与一下:chengzhuzhanghu@gmail.com

iridiumcao

1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0 01:10 只看该作者

小弟看龙的文其实很少, 不过, 感觉确实起到了启蒙效果.

<你所不知道的台湾> 我刚好看过, 对我震撼很大. 龙的文是大人类的情怀, 人文的情怀, 打破了地域, 国家这类狭隘的视角. 快乐流浪汉 脑力劳动教养所指导员,五毛控 GFW爱好者 低俗控 业余翻墙 长期围观 资深群众 被代表 不明真相 1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0 01:41 只看该作者 此处有节选 http://emmainthesky.blogbus.com/logs/43336091.html shanfree life is a struggle 17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0 02:32 只看该作者 11号在淘宝买的,现在还没有发货,这本书也已经下架了,唉... 树上春村 VI IV XXI 18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0 08:59 只看该作者 求下载,供批判用 Jackz 19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0 13:49 只看该作者 同上 abu 20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0 14:05 只看该作者 安裕周記﹕蕭瑟秋風今又是 【明報專訊】白先勇、唐飛、高希均、徐立之、陳履安、傅建中、林懷民、朱經武、錢鋼、周陽山、初安民、朱建華、程祖鉞、阮大仁、上官百成……這是我從《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第四百三十二頁龍應台的二百一十六個被訪者感謝名單信手抄下來的。與近二十年在香港?近氾濫的中產味道濃烈的孩子名字相比,這些相對土氣了些的姓名後面隱藏(hidden)的是中國人民對家國純樸企盼——《中國時報》華盛頓特派員傅建中是「建設中國」, 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肯定是「心懷吾民」,《印刻文學生活誌》總編輯初安民不言而喻是「安民樂道」,前行政院長唐飛是在空中迎頭痛擊日本侵略者「振翅高飛」。準確一點說,這些名字的由來,是他們的父執輩以至自身對家國的忠心耿耿(loyalty)彰顯,也是中國人民在傳統天地君臣父子權力關係結構下的卑微。 四百四十頁的書不僅是轉徙天地間的流離失所,不盡是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激戰連場,字裏行間是一幕幕的忠肝義膽——人民對家國的不離不棄,父母對子女的捨身相救,朋友對摯友的相濡以沫。這是中國人民的美德,歷史學者許倬雲被問到「抗戰意義何在?」時剛直有力地回答「中國人九死一生,幾乎亡國,而不肯投降,只為了打出一個國格」。旨哉斯言,可是在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九年的三年內戰裏,忠義是單向而不是雙向,是一毛錢可以買三打的便宜貨﹕國家領袖負了國人、戰場司令負了戰士,還有是美國蘇聯負了他們各自的盟友國民政府和中共。那是一次又一次情何以堪的背信棄義(betrayal)。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令人感念的原因,是它表率中國人民在領袖「雄圖大計」前的無償犧牲。書中七十三節〈兩個小男孩〉是令我長噓不已的一頁,我上中學後開始看王曉波的書,想不到王先生一九四三年出生江西後,四九年與憲兵父親來到台中,「有一天,爸爸沒有回家,媽也不見了,家中一片恐怖的凌亂。外婆哭?跟曉波解釋﹕深夜裏,憲兵來抄家了,把媽媽帶走了……這個二十九歲的年輕女性,在一九五三年八月十八日執行槍決,曉波再見媽媽,只是一罈骨灰,營長父親因為知匪不報,判處七年徒刑。十歲的男孩王曉波,在一九四九年以後的台灣,突然成為孤兒」。 王曉波是七、八十年代台灣民主運動健將,那是國民黨隻手遮天的日子,在美國圍堵共產主義的高牆扮演磚瓦小腳色。為了向主子獻媚,國民黨當局全力整肅所有懷疑親共或親台獨的民眾,包括王曉波。「讀書的整個過程裏,除了捱餓之外,這男孩要小心翼翼地不讓同學發現他的『匪諜』身世,但是,老師們都知道。一犯錯,老師很容易一面打一面就脫口而出,『王曉波站起來,你這個匪諜的兒子』。」王曉波後來在台灣大學哲學系任教時成為整肅對象,警總約談,偵訊員直接了當說,「你不要像你母親一樣,子彈穿進胸膛的滋味是不好受的」。 蔣介石的「美國友人」 國民黨從大陸到台灣後,蔣介石感到唯一可以託附的是「美國友人」。因為,他認為當年在大陸和共軍鏖戰三年,美援從來不缺,美國友人是他的忠實戰友,也是他「一年準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光復河山寄望。美國五十年代掀起「誰失去了中國」狂?,參議員麥卡錫在國會非美委員會上作威作福,說要把美國國內的共產黨同路人揪出來。蔣介石自詡為美國忠實盟友,哪有不亦步亦趨之理,高壓政策大棒子統統都學到手。那年頭美國右派當道,?且正值東西方冷戰高峰,難得有人自告奮勇加入「自由世界」陣營而又高舉反共旗幟,在保守主義氣氛濃烈得化不開的五十年代,對?近窮途的蔣介石來說倒是一條活路。 王曉波的母親是眾多「匪諜」案的其中一人。這是蔣介石的機會成本,他為了要取悅美國也要保住小小一片江山幾乎是無所不用其極。這是蔣介石一貫的手段,軍警特國家機器四出作惡,當然,沒有主子的默許,嘍囉是不會如斯兇殘成性。蔣介石的美國老闆倒是知道這些的,小羅斯福總夫人Eleanor Rooosevelt在回憶錄《This I Remember》說,一九四三年,蔣介石夫人宋美齡訪問美京華盛頓,獲邀暫住白宮。小羅斯福夫人常向丈夫說宋美齡如何溫和親切,小羅斯福畢竟是一國總統,見識自然不同,但他沒有駁斥妻子。直至一天晚上吃飯時,話題轉到美國工會領袖劉易斯,小羅斯福刻意問宋美齡,「你們在中國會是如何處理像劉易斯這樣的人?」宋美齡一言不發,舉起手在脖子上劃了一下;那天夜裏回到寢室,小羅斯福問妻子,「你那溫和親切的人怎樣了?」這一夜的白宮飯局再往後推十年,宋美齡粉嫩的手是劃在台北的劉曉波母親脖子上。 龍應台的悲天憫人以及對人性光輝的歌頌貫穿全書,然而黎民百姓的付出和他們的回報比例小得不像話,因為「領袖」各有各盤算——蔣介石是準備打走共產黨後重建中國,中共的計謀是殲滅國軍創立新中國;這些是都是在?面上的,?下另有其人——美國和蘇聯通過他們的代理人(surrogate)國民政府和中共逐鹿全球,這倆代理人則長期處於一種隨時可被取代的狀態。當然,國民黨和共產黨都不知道。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第三十五節〈一萬多斤高粱〉﹕「對於『敵人』,國軍『仁慈』嗎?一九四七年七月,國軍整編六十四師在山東沂蒙地區與陳毅的華東野戰軍激烈爭奪領土的時候,曾經接到『上峰』的電令﹕『以東里店為中心,將縱橫二十五公里,造成絕地,限五日內完成任務,飭將該地區內所有農作物與建築物,一律焚,所有居民,無論男女老幼,一律格殺。前線指揮官看到最高統帥的命令,『面面相覷不知所從』。」也是在這個月的九號,美國總統杜魯門批示了一份文件,這是美國官方對中國局勢的最高指示,史丹福大學出版的《中國白皮書》(The China White Paper)第二卷有這樣的詳細記述﹕ 「這是有可能採取等?瞧(wait and see)的政策,以待國民政府最終採取真正的改革……由於無可避免出現滯後效果,這一政策會令致國民政府持續瓦解。在這一瓦解的某些階段,國民政府的權力和控制會弱化並受到限制,在國民政府控制下的地區可能出現一些獨立分子的活動……美國或會對這些可能會控制這個國家一定面積、其政策亦與我國相符(whose policies would be compatible with our own)的組織提供人力或物資援助」。 說白了,這就是當國軍受命燒光殺光山東東里店一帶的人畜決心要和中共大幹一場,認為美國義無反顧支持國軍把共產黨逐出大陸時,老謀深算剛打勝了二戰的美國人卻在想別的事﹕蔣介石治國無能,蔣宋孔陳四大家族對國庫上下其手,杜魯門和幕僚推出「等?瞧」政策,其實是想找一個機會把蔣介石掃地出門。哈佛大學教授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在成書於一九七六年著作《美國和中國》(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的觀察也和官方的看法接近﹕「一九四七年之後,我們除了從介入中國內戰上退卻,別無他途」(We had no alternative after 1947 but to abstain from intervention in the Chinese civil war)。一九四七年,也就是國共三大戰役一仗也未打、國民黨準備把中共炸得從地球上消失的時候,原來美國已暗下決心準備放棄蔣介石;蔣卻仍一廂情願與共軍苦纏下去,因為他相信,美國友人決不會離他而去。 最大的背信 歷史證明蔣介石錯了。民主黨自由派出身的杜魯門對蔣介石和他的皇親國戚極之厭惡,杜魯門接受記者Merle Miller訪問時破口大罵「他們都是賊,個個都他媽的是賊。他們從我們給蔣的幾十億美元裏偷了七億五千萬。他們是偷了。他們投資在聖保羅和紐約這裏的房地產上」(They're thieves, every damn one of them.They stole $750 million out of the billions that we sent to Chiang. They stole it, and it's invested in real estate down in Sao Paolo and some right here in New York)。 美國對蔣介石的最大背信是內戰後期,杜魯門討厭的不是屢戰屢敗的蔣介石,而是政治上只懂玩手段的蔣委員長。美國轉過頭來千方百計要在「貧農裏頗得民心」(benefitted the poor peasants)的中共拉關係,東海黃海上的美國軍艦靜觀國軍連番失利,客觀造成國民政府一蹶不振而共軍氣勢如虹。這時的中華民國大勢已去,一九四九年八月,美國國務院發表《中國白皮書》,公開表示美國大使館雖隨國民政府赴台灣,但大使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仍留南京,其他駐大陸的總領事亦奉令留駐。美國眼見國民政府已是強弩之末,幾十億美援泡湯,認定台灣早晚會解放,擺明車馬要賴在大陸與中共建立外交關係。想不到中共殺紅了眼,不察長年敵人美國的大獻殷勤,一九四九年八月二日,美國駐南京大使館在共軍圍伺降下星條旗。據說,在離開中國前夕,司徒雷登打算前往北京磋商美國承認中共政權,其後忽被召回。八月八日,新華社發布毛澤東的《別了,司徒雷登》,將他作為美國的象徵而極盡諷刺,說他是「美國侵略政策徹底失敗的象徵」。 到了台灣後的蔣介石雖有打回大陸之意,但已是時不與我,美國亦無意冒犯中共,對蔣則處處設限。丟家失國的蔣介石力求自主,其後發生孫立人事件,蔣介石和美國關係急遽惡化,奈何冷戰正盛,華府對蔣無可奈何。到了尼克遜一九七二年突訪北京,蔣介石始明白「沒有永遠的敵人,但有永遠的利益」這句金石良言。蔣介石被盟友二十年間兩度遺棄,美國人照舊睡得安穩,可憐國民政府諸君卻是「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裏不知身是客」。 毛澤東的「蘇聯兄弟」 中共內戰雖然橫掃千軍,但也難逃蔣介石的被出賣的命運,險被老大哥蘇聯擺了一道。一九四九年,共軍經捲了半個中國,大軍在長江以北會師,準備揮軍過江。以當時共軍實力,江南一帶國軍防守兵力一敲即碎,殺雞焉用牛刀。一九四九年一月一日,毛澤東突發表《將革命進行到底》長文,說一九四九年是重要的一年,要取得比一九四八年更偉大的勝利。毛澤東此舉正令人納罕的當兒,蘇聯領袖斯大林發來電報,說國民政府要求英美蘇三國斡旋局勢,意欲求和。中共眼看全國解放在望,婉拒斯大林和議,隨即強行渡江,解放南京,這才有毛澤東的七律「宜將剩勇追窮寇」之句。多年之後,老毛餘怒未清,說斯大林對中國「作了一些錯事」,指摘蘇聯要中國出現隔江而治的南北朝局面。 中蘇不和從此潛伏,到五十年代末中蘇共大論戰後全面爆發,昔日甜蜜關係變酸,蘇聯撤走所有援助,要在三年困難期間的中共還清所有貸款。昔日的國際主義同志加兄弟情誼,中共建政之初盡遣精英參與韓戰死傷五十萬,從此一刀切斷,言簡意賅的毛澤東丟下一句「蘇修亡我之心不死」。一九六九年,中蘇在珍寶島血戰,蘇聯調動百萬大軍壓境,中共發出一號命令,全國高幹疏散農村。直至一九七一年一場乒乓外交,中共與美國拉上關係,才出現國際政治學者所說的大三角外交。 中國近代史上,外國而非中國一直扮演主要角色,如孫中山先生與英國的關係,倘無業師康德黎教授,孫先生也許早陷囹圄,沒有後來的辛亥革命了;孫先生其後提出聯俄容共,蘇俄勢力在沙皇年代後再次君臨中國;蔣介石與美國澳洲關係密切,美援金元之外,蔣的顧問端納是澳洲人,西安事變便是由端納陪宋美齡去西安;日本也是這段兵燹頻繁之年的主角,滿洲國偽政權是日本,汪精衛也是日本,何應欽和日本的關係令蔣介石寢食難安。 沒有人能從文化上解釋,乾隆康熙年代富甲全球的中國何以淪落至見洋人即渾身發軟,民間傳統智慧說這是中國裏有一些人患了軟骨症。是耶非耶,要起蔣介石和毛澤東於地下才能知曉,不過,從遺傳病學來說,這種發軟症大概是有傳統的﹕六十年前,蔣介石毛澤東都吃過美蘇的虧,交足學費吃足排頭,然而到今天還是照吃不誤——美國仍在兩岸之間頤指氣使;俄國一樣在中共頭上繞來繞去——日本雖小,一個釣魚台就要夠十億人口大國無可奈何。《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描述的內戰死傷至少八百萬國軍,陣亡的是妻子的丈夫、弟弟的哥哥、孩子的父親,其實,還有國人的忠貞,包括對內和對外的。又是金秋十月,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此之謂歟? 文 安裕 編輯 陳嘉文 低头走路 2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0 15:38 只看该作者 天朝终于下手了 luugoo 拖延心理学:向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症宣战】https://1984bbs.com/viewthread.php?tid=60185 2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0 21:21 只看该作者 内地封杀《大江大海》龙应台:中国欠自信 生果日报网上版 \-------------------------------------------------------------------------------- 内地封杀《大江大海》龙应台:中国欠自信 台湾作家龙应台新书《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因为话题敏感,还没在大陆出版,已遭中共当局封杀。现任教于香港大学的龙应台回应:「不意外,会用平常心来看。下封杀令的人,可能还没看过这本书。」她认为这次事件也凸显两岸还需要更深刻的认识。 龙应台昨日接受采访时称,这本谈论1949年的新书,跳脱意识形态与敌我阵营,希望能做为桥梁或平台,让两岸读者能更认识彼此,相互疗伤止痛,很遗憾中国官方没来得及好好阅读就下了封杀令,但如同她书中所说:「有些创伤,即使过了60年,还是需要温柔治疗。」她说,这累积60年的伤痛不可能一夕间就化解,「就慢慢来吧,给两岸、给彼此多一点时间吧。」她认为,中国做为一个泱泱大国,显然少了一点自信心,因为「当一个泱泱大国有自信的时候,就不会做出封锁消息的行为了」。香港大学学者钱钢日前发表文章指,本月11日,北京各网站接到市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通过MSN下达的禁令:「删除全部龙应台的文章,并不能再发她的文章。」因为这个禁令,在全国各地各入口网站只要提到与新书内容相关文章都被删除。钱钢认为,当局举动显然与「十.一」庆典将至有关。龙应台的新书「无疑是高分贝的杂音,噪音」。他称,「十.一」庆典的宣传,当局的核心诉求是中共的地位和国家的统一,因此涉及1949年的历史,中共既绝不能否定「解放战争」,也不要刺激当今国民党当局。但《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势必引发网络热议,「红、蓝、绿各种倾向的反应和意见将沸沸扬扬,这是管制者绝不愿看到的。」在新书中,龙应台探访多位走过战乱年代的台湾老兵,希望「打开伤痛记忆的黑盒子」,抚平上一代的伤痛。她也呼吁两岸领导人──台湾总统马英九、中共总书记Hu Jintao都应该为战争的残酷,向走过战火的人民道歉。台湾《苹果日报》/《中国时报》 龙应台遭打压事件簿 2009年描写两岸分治沧桑史的新书《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被大陆封杀2006年她因《冰点》遭中央勒令停刊,给Hu Jintao写公开信《请用文明来说服我》,但信件在内地遭网络封杀2005年敢言的《冰点》周刊因刊登她的《你可能不知道的台湾》等文章,引起中宣部不满资料来源:《苹果》资料室 谎蛋派戏剧 永不落幕永不开演 2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0 23:41 只看该作者 龙应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香港全球首发演讲文字稿(前49分钟) 该文字稿由推友子仲整理,这是他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taijicao 大家晚安! 在一个礼拜五的晚上从工作场所赶到这里来,中间的过程可能很辛苦。在我们真的开场之前,我其实注意到,其实让这一场演讲能够成功的推出,幕后有很多很多的工作的同仁,包括港大的……,我们的……,包括天地图书公司,还有很多致公朋友在这里,然后其中有一部分工作人员、同仁们,现在其实是看着我的背,坐在我的后头,所以我现在想说,这样子进行演讲,其实不是很舒服(转身面对身后的姑娘们):“我可不可以建议你们找个很舒服的位置,你们就可以看到我了,而不是看到我的背。(全场轻笑)舒服的坐下来吧。” 我刚刚在后台,等候的时候。后台那个房间我是第一次去,灯很亮,有镜子,那个装饰完全是像一个演员的化妆室。我坐在那儿安静一下的时候,有一个我前面二十几年的写作从来没有过的感觉,那个感觉就是,我在后面一个安静的房间里,我可以听到前面大厅里人们进来的脚步声,以及彼此的交谈声音。在那一刻呢,我闭起眼睛的时候,感觉到我是刚刚从一个很深很深的丛林中走出来的一个人。那个层林,在过去的四百天里头,是一个又一个的战场,一场又一场的战役,之后的荒野。闪过了我的脑海里头,就有东北的战场,有淮海的战役,有无数无数的,白骨累累的,遗迹在我脑海里闪过。然后那个感觉就是说,我好像走过那些所有的荒凉的战场,然后走到今天,就走到这样一个,有美丽的舞台,繁华的灯光,然后来接受朋友的恭喜,跟读者的期待,在这样一个场合。从那个荒凉的境界走出来,然后来接受今天这样的一个繁华的场合,我心里真的有说不出的惭愧。这个是我过去二十几年来,二十几本书,二十几场新书发布会所从来没有过的感受。 为什么将《大》我选择在香港,而且是在香港大学,做全球的首发的演讲?这中间有一些思索。第一个当然是因为在我要进入这本书的一个研究,以及田野,以及写作的最开始的时候,香港大学,它竟然会有那样的创意以及那样的气魄,得到孔梁巧荣(音)女士的支持,给我创造了一个这样的环境,使得我过去的这一年,整个的可以投入这本书的工作。所以,如果要选择一个任何的地方来做我的首发演讲的话,那港大是第一选,没有任何其他的余地。只有用这种方式,可以来表达我心里的感谢。我确实也是希望,通过港大这次跟孔梁女士的合作,也可以在华文世界的高等教育里头,创立一个这样的典范:是不是有更多的大学,它可以做这样的事情,让更多不那么完全合乎大学体制的人,可以有创作跟焕发的机会。那第二个原因是:为什么选在是在香港来做这个首发,甚至于连台北也在香港之后,接下来还有马来西亚跟新加坡,还有温哥华,旧金山,等等等等,另外一个原因是,在我写完了之后,才发现,它或许是一个巧合,可是那个巧合是一个多么有意义的巧合。如果你手上有那本书,您会注意到那个封面的设计,那是一个美术编辑所做的,他第一次拿给我看的时候,我就有会心的微笑,因为,一半是蓝,一半是红。它可能代表什么呢?(全场轻笑)然后中间有裂缝。写完了之后,我突然想到,回头一想,冥冥之中竟然安排这本书是在香港创作,香港完成,那香港不就刚好是那个蓝与红之间的裂缝吗?所以在这里完成这个作品,而且在这里首发,我就觉得它完全吻合这本书的整个的历史脉络,也凸显了香港这个地方,它不见得人人都时时感觉到的,它的特殊性,它的特殊的贡献和它的特殊的历史的位置。 今天,刚刚建民已经说了,是一个有意义的日子,因为它刚好是9.18。9.18作为抗日战争的开始,跟这本书有非常非常深层的关系。然后今天在这里,陆佑堂演讲,是我的第一次,所以我想说,在我讲这本书之前,我一定要讲一下陆佑堂这个地点。今天这个时间,是一个特殊的时间,今天这个地点,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点,我告诉你为什么。1933年的二月十三号,你们知道是谁在这个地方演讲吗?萧伯纳。那个时候他说:如果二十岁的时候,你是一个赤色的革命者,到了四十岁的时候,你还可能不会落伍;但是如果你在二十岁的时候不是一个赤色的革命者,那么到了五十岁的时候,你一定是一个不堪设想的化石。萧伯纳在这个地方讲的。往前推十年,一九二三年,谁在这个地方演讲呢?大家都知道了,孙中山先生在这里演讲。然后,在1923年的2月20号,……有一个记录,就是孙中山先生在这里演讲的状况,(英文引述)在这个地方发生的对话。……一九三五年,两年以后,胡适之博士第一次来到香港,在这一个讲台上接受了他的荣誉博士学位。我们再过几年,接着就到了42、43年的时候,战争中、兵荒马乱中,这一个厅变成了临时医院,所有的病患、伤患都躺在这个地方哀叫、呻吟,港大的学生变成临时的护士,中间有一个很有名的护士,她后来变得很有名,她叫张爱玲。那你现在可以想象在我们这个厅,都是哀号的声音、战争的景况,张爱玲所描写的这个厅,在当时,她说:病人的日子长得不耐烦,上头就派下来叫他们去捡米,除去里面的沙子,因为实在没事做,他们似乎很喜欢这单调的工作,时间一长,这些病人跟自己的伤口也发生了感情。这是张爱玲,real cool。那最后呢,我还要说到我们在的这个厅,叫做陆佑堂,陆佑,何许人也?1844年生,1917年过世,广东(我很喜欢这个地名)省江门市鹤山雅瑶镇黄洞村的人,本来姓黄,但是家里太贫穷,养不起他,把他送到一个姓陆的家庭里头去做童工,所以他就改姓陆,这个孩子后来变成马来亚的锡矿大王,橡胶大王,这是陆佑。陆佑有一个有名的儿子,非常非常喜欢电影,这个陆佑的儿子因为喜欢电影,在50年代初就创办了电影制片厂,后来开创了整个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电冒(音)公司,到后来变成国泰公司,这一个儿子叫什么名字呢?叫做陆韵涛(音),他成功在哪里?一个,他重金聘请最有才华的人写剧本。谁为他写剧本呢?张爱玲,为他写剧本。他同时也用心的去培养明星,他培养了哪些明星呢?我们还记得有葛兰(音),有林黛(音),有游敏(音),这都是他的,也都是陆韵涛的。接下来,1964年的时候,陆韵涛跟他的这个电影公司的主要的成员,飞到台北去出席亚太影展,陆韵涛这批人飞到台北之后,到各地走,然后接受各地当地的人的接待。当他们这批人到了花莲的时候,在花莲当地有一个中学的校长接待他,这个校长有个九岁的孩子,男孩子,所以大家一起照合照的时候,这个校长觉得跟陆韵涛这个有名的人拍合照,就跟他这个九岁的儿子说:过来过来一起拍。这个九岁的孩子就站在陆韵涛身边一起拍了这张照片,那个九岁的儿子叫做李安(全场笑声),李安还记得一起拍照的那一刻。但是,也就在同一趟旅行,陆韵涛坐飞机要到台中的时候,飞机失事了,所以机上的人全部死亡,那么他整个的电影公司,也就戛然而止。所以影评人会说,如果陆韵涛那个飞机没有失事的话,香港的电影可能会有不同的风貌出现。可是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那架飞机并不是失事,那架飞机是被劫机,而且劫机的人是国军,而且是因为两岸的对峙,所以才会有劫机事件。讲到李安,他告诉我,跟陆韵涛照相的这个过程,是什么时候呢?是他在拍色戒的时候,他在哪里拍色戒?他在香港大学拍色戒。如果你看过色戒,其中有一幕是抗战的热血爱国青年在舞台上演话剧,你知道那个舞台在哪里吗?就是这个舞台。好,这就是今天我们在陆佑堂做这个演讲。我想大家应该知道在历史的大的幕落、小的幕落里头,我们身在何处,身在何时。 《大江大海1949》,曾经有记者问我说:龙应台你的书9月1号出版,是不是冲着10月1号来的?(全场轻笑)。我听了有点愕然,然后想,要冲着10月1号来,这个有点难吧。因为我第一次动念要写1949,是20年前,1989。1989的时候,我住在德国,大家也记得1989在20世纪是个重要的年代。在6月的时候,天安门发生了事情,11月的时候,柏林围墙崩塌。也是在同样一个时候,我们看到苏联帝国的解体。所以一九八九的时候,我身在德国,又看着这个柏林围墙的倒塌,你当然会知道,说:这个东德跟西德的分裂,以及冷战的开始,也是从1949开始的。所以,到了1989,整个的社会秩序或说是国际秩序有了新的挪动,大挪移。尤其是看到人们跨过柏林围墙,同样的一个民族分隔这么多年之后的那种痛哭流涕,我心里就在想说,同样是分裂的年代、战争的年代,你如果要来真正的写中国的一九四九的话,它精彩的程度,它惊心动魄的程度,绝对不会亚于欧洲所发生的事情。所以第一次动念是在一九八九的时候。但是中间有很多其他的事情,一晃就是十年。到了一九九九,等于是50周年到了,我心里就想,不行,我要动手了。所以我就开始有计划的去读一九四九的老报纸,包括大陆的、台湾的、香港的报纸,从一月一号开始读起。但是没有读多久,台北市长就出现了。我就跟着他回到台北去做了公务员,这个公务员一做就做了三年半将近四年。当这位台北市长再度高票当选的时候,我就比较坚定地说我退回,到我的书房里头去,就是2003年的时候。从2003年到2008年去年我真正开始进入这四百天的丛林,在私人的生活里头就发生了很多事情,包括,我的父亲过世了,我的母亲失忆了。我才发现到说,那扇历史的门,是永远永远地关上了,你再也敲不开了,有一种时间的急迫感,使得我终于在去年开始动手,所以不是冲着今年的十月一号来的。甚至于在过去的四百天里头,我敢说,一直到了可能320天,我都还没有信心,自己可以做完这本书,更何况,中间有很多的过程里头,我有一点自怨自艾,觉得自己自不量力,根本做不到这件事情,又没有人逼迫你做,如果你不做,港大也不会逼迫你说:你去死吧。(笑声)。所以,曾经在某些特别脆弱的时刻,我曾经想过,是不是,算了吧。所以,不是冲着十月一号来的。 在这个写作的过程里头,我不是一个历史学家,我只是一个历史的学生,甚至于我是一个历史的小学生。所以,在前面的80%的时间,全部都是史料的扒梳,只是带着一个非常大的问号,想把某些事情搞懂。而且我心里还有一个习惯上的、性格上的执着,我不太相信大家都相信的东西。当大家多说一九四九是什么样子的时候,我心里想说,它也许不是那样的。当你带着这种问号去的时候,进入一个丛林,你就完了,你就惨了。为什么?如同小红帽进入大兴安岭,我不知道大兴安岭有多大,只是说在台湾长大的小孩,从小学的是中国地图,然后大兴安岭四个字在我心中有无限的想象,以为是世界上最深最大的森林。那今天是不是,我完全不知道,我又没有去过。但是那个巨大,在我心中有个非常非常清晰的形象,有一种一个小孩子去到大兴安岭去,要找出一条路来那样的艰难。我的第一个田野是在2008年的8月1号,在去年七月中的时候,……里头所收藏的蒋介石先生的日记,49年前后的,它是陆续陆续一段一段的打开的。就是在七月中的时候,蒋介石先生哪一段日记才刚刚打开,你可以去看了。所以我第一个田野就是飞到……去看他的日记。到了那里发现,来自世界各地的历史学家都到齐了,都在那里。每一个人都像小学生一样,背上书包,早上八点半,你就站到那个玻璃门前面去等,等它开门然后你进去。他们像小学生的话,我就像幼稚园大班生,背着书包跟在他们后面,然后鱼贯而入,你必须把所有的东西全部放到旁边锁起来,因为你不能够照相,你不能够复印,你不能用任何的机器,你甚至不能带自己的笔进去抄,你必须用那个里面留给你的笔跟纸。在那里看蒋先生日记看了十五天之后,我回到香港,我决定说,这本书我不写大人物。大人物不是我的主角,反而小人物才是。那这个大人物包括政治人物,他也包括大知识分子,或者是影响最重大的人。看了蒋先生日记之后,我反而决定从最小最小的叙事去看待那个宏大的历史。我心里有非常清楚的知道,我要写的不是一本学术的著作,我不要写一本学术的著作。第一个原因是:我只是历史的小学生,我本来就没有资格去写一个历史的学术著作。第二个,在内战,或者说1949,大分裂之后的60年的这一个关卡,我自己觉得所需要的这个书,不是再多一本学术著作,而是这样的一个作品,它最有历史的基础,可是它无论如何要有一种文学的魅力,要有文学的像蜻蜓一样的翅膀,会把那个非常非常遥远的,生硬的,沉重的,无法消化的历史,可以用那个蜻蜓一样的翅膀,可以飞出学者的书房,而进入最普通最普通,平常都不太愿意进书店买一本书的人的心里头。所以从一开始,我心里就知道说,好,我希望去下最艰难的历史功夫,但是到最后,这必须是一本文学的作品。所以这个是大家在最开始的时候就知道的事情。然后就是一个探索之旅或者是探险之旅,因为当我进入丛林的时候,我一进去就看到了,千万条的羊肠小径,每一条小径一走进去,一条岔路马上出现了。岔路出现你就要决定走左边走右边还是往上面走,但是你永远不知道会到哪里去。这个四百天,恐怕到了三分之二的时候,我还在那个丛林里头非常的焦虑,因为我不知道我找的东西在哪里,还不知道那条线在那里,还不知道我到底会从这个丛林的哪一个口出来。所以打开这本书的时候你会看到,第一页的扉页写的是:向所有被时代践踏、侮辱、伤害的人致敬,以及后面的一首诗。这一个扉页的完成其实是甚至于十五万字全部都写完了之后,回头再让自己消化一下,才浮出来的一个东西,写到最后一秒种。 在我跟外界的接触里头,几乎每一个接触对我都是一个大大小小的撞击跟碰撞,我在台湾,当有人听说我在写1949的时候,台湾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说,噢,你要写外省老兵,我心里想说,不是啊,不对啊。可是你讲不清楚,无法解释。当我不在台湾,在香港,或者是见到大陆的朋友的时候,当他听说龙应台要写一九四九,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噢,你要写建国六十年。(笑)。我毕竟还是一个台湾长大的小孩,我一想:啊,建国六十年,我连想都没想到这件事情。(笑)。所以这个红跟蓝,他的这个基础真的是非常不一样。但是这个两边的密集反应都让我大吃一惊、吓一跳,促使我真正的去想,那你到底在找什么东西。 我的第一个发现是,如果您看了这本书的前面第一部,它完全是家族史。你会看到美君,就是我的母亲,24岁的浙江淳安的年轻女孩、女郎,她在那一种兵荒马乱、难民如潮水一样从一艘又一艘的逃难船涌上了码头,然后大雨倾盆,她手里抱着一个婴儿,丈夫不知道去向,不知何去何从,连一个遮雨的棚子都没有的那种境况之下。我确实是希望去好好的了解一下我的父亲跟母亲、那个一九四九年,颠沛流离到台湾的这些人、这两百万人他们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单纯的,我就想把他们的历史搞清楚。但是,我第一个发现是说:慢一点,这两百万人(其实没有两百万人,120万到150万,我们姑且说是两百万人),哗一下像洪水一样来到了这个岛。可是这个岛在当时本身就有六百万人,你可以看到现在,就是说任何一个国家有大量的移民进来的时候,当地的人都是非常恐慌的,有各种可怕的事情会发生。我现在回想那个时候,六百万人本来安安静静住在这里,然后你突然来两百万人,然后这两百万人告诉你说,我是你的统治者,对不起。那种撞击会不大吗?不可能,一定非常非常的巨大。更何况,这从天而降的两百万人,是刚刚跟日本这个国家打了八年的仗,生死相斗。可是在地的那个六百万人,在过去的五十年,已经过了三代人,是读日本书,讲日本话,而且是认为自己是日本人,而且是为日本这个国家以及它的军队去效劳的人,等于是两边的死敌。就是说那两百万从天而降的、潮水一样涌进来的人不是普通的……。他们除了是难民之外,而且他们的语言你也听不懂,而且他本来是你的敌国的人。这两股人在1949年的时候,就这样突然在码头上撞击了,我怎么可能只去了解我的父母也就是那两百万人想些什么东西,而不去了解那在地的六百万人心里头在想什么事情?有这样一个第一个发现和撞击之后,才使得我为了了解一九四九,我必须往前推,走向一九四五,而更往前推要走到44,43,42,是这个原因。因此到后面这个书不是大家心里所以为的那个一九四九的写法。 如果现在回头去看这本书的话,带着一点文学的眼光去看,你就会发现说,这本书有三个地方都像一本书的开始。第一个地方是写1945的上海,当日本战败以后,第七舰队,44艘军舰,进入黄埔港的那个大的镜头,那个很像一个电影的开场。我试过一个那样的开场,后来想想说,不满意。有第二个开场,是台北市的街道图,它就完全是中国地图,从东北一直到西南,所以台北人是每天走在一个兵棋推演图上面的。走了多少年?走了六十年。那是第二个开场。以那个开场的结构呢,那个书稿,已经送到印刷厂去了,8月4号,已经排版排完了,到了8月8号的时候,我的台北的好朋友们为我庆祝“出狱”,庆祝“出狱”的那个晚餐,大家七嘴八舌,一直在谈论这本书。饭吃完以后,我想,大事不好,我去把那个书稿要回来,已经排好的版毁掉,重新来起。到最后重新来起,你现在看到的版,就是从家族史,从美君,从槐生,从家族史进入。那你要问我说,为什么会有这么巨大的改变?因为在第二版到第三版的中间,我又发现,我想要触及的那些年轻人,他们竟然连“孙立人”三个字都不知道怎么写,当他们读到“王百涛(音)”将军这三个字的时候,他们问我王百涛是共军还是国军。当讲到徐蚌会战的时候,他不知道是哪个徐,哪个蚌,或者哪个淮,哪个海。讲到说上海1948年的通货膨胀,那个法币如何如何的时候,他会说:法币,那个时候中国人为什么要用法国钱?我猜想,不行,我可能要更温柔的带读者进入,这本书有这样一个过程。所以后来才有从家族史进入,从家族史进入后,我第二圈是我的同代人,这个同代人里边,包括小人物,也包括大人物。大人物里头譬如说,里头有马英九,也有萧万长等。可是他们在里头,不是因为他们是大人物,而是因为他们只不过是我的同代人而已,就是说,我还活着,他也活着,同一个时代而已。然后再扩展从家族史到同代人到国族史,然后最后的那一圈,说几个同心人,最后那一圈是世界史,看到德国跟苏联的关系,做一个……。 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些的呢,是我做田野的这些过程,家族史的部分,刚才大家在影片里头已经看到一点点,有时候我在国立基学院的写作室里头工作到凌晨两三点的时候,那个地方静得有点可怕。所以到工作的后半段的时候,有人开始说,国立基有没有鬼故事,我说,我不要听,你不要告诉我(笑)!我不管它有没有喔。家族史的部分,大家已经有一点点感觉了。在国立基学院,深夜里一个人工作的时候,到六月之前,还可以听到杜鹃叫,杜鹃叫起来,你没有伤心的事,你也想哭。我常常有时候半夜里会吓到,自从开始写这本书之后,我回屏东去看妈妈的时间都减少了,然后有时候会吓一跳就是说,如果因为写这本书忽略了给妈妈的时间,然后你书写完了之后,妈妈如果不在的话,你是不是会后悔,你根本就做的这一件事情。所以,有这样一个过程。 …… 快乐流浪汉 脑力劳动教养所指导员,五毛控 GFW爱好者 低俗控 业余翻墙 长期围观 资深群众 被代表 不明真相 2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1 00:48 只看该作者 没想到龙应台的母亲是淳安人,难怪美君这一段写得很动人。 luugoo 拖延心理学:向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症宣战】https://1984bbs.com/viewthread.php?tid=60185 2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1 00:50 只看该作者 龙应台新作打开记忆黑盒子 中国 2009.09.19 1949年对台海两岸是历史上重要的一年,国民政府迁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形成两岸分治的局面。在今年届满一甲子的时间点,作家龙应台最近发表新作《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以许多小人物为主角,打开这段华人记忆裡的黑匣子。龙应台希望,这本书能促进台湾内部的了解,让有些创伤,能够温柔的被治疗。 酝酿了十年,闭关400天,寻访了台湾的大街小巷、也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作家龙应台的新书《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以诚实的态度,重新回顾1949年国民政府兵败撤离到台湾,改变全球华人命运的年代,打开这段华人记忆裡的黑盒子。 龙应台说,自己是带著深情与谦卑在写这本书,她要以文字来向父母那一代人致敬和告别,更要以文学的方式来面对这段执政者害怕面对的历史。她希望提醒现代年轻人,由於这些长辈们经历的痛苦,我们现在才能享受和平的生活。龙应台说:"面对那个大的历史,面对长辈他们所经过跌倒的地方,每个坑、每次流血的地方,我心裡有非常谦卑的感觉,就是我们在和平长大的感觉,你显得特别优雅、开阔、国际视野,其实全部都是因为前面有这些人,他们曾经经过什么样的痛苦,给了我们这个和平的土壤。" 从自己家族的故事说起,龙应台寻访了十一位历史见证者,从他们的眼光,架构出这段历史书裡不曾写过的历史。书里的主角,有在新几内亚战俘营幸存的游击队长、有参与接收台湾的士兵、还有被抓去大陆参加国共内战,后来变成了解放军的台湾原住民。另外,台湾总统马英九的母亲秦厚修、作家白先勇、企业家林百里等人的故事也都成了龙应台笔下的生动题材。 龙应台说,外省人1949年来到台湾和本省人共同生活,组成命运共同体,但彼此却完全不知道对方的情感脉络,不懂对方的伤痛;她认为,有些创伤即使过了60年,记忆的黑盒子还是需要被打开、被治疗,才能避免伤痛转化成政治上的斗争:"你其实60年来从没问过身边那个人,他心里最痛的地方是在哪里。我们竟然凑合着60年,而没有真正把整个边缘化的盖子打开过,我想说的是,你心里的伤痛,如果没有打开过,它永远不会治疗好,然后它就会恶化,转化成政治斗争。" 1949对国民政府来讲,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战败历史。不过,龙应台却说,她以身为失败者的第二代为荣,正因为军事和政治上的失败,才造就了台湾六十年来展新的文明价值。龙应台表示,战争没有胜利者,在中国大陆即将庆祝建政60周年、也是国民政府迁台60周年之际,她写这本书,希望提醒某些人不要再有战败心理症候群,要面对、记忆60年来光荣的、值得尊敬的部分,跳脱历史党派争斗,给曾经为国牺牲的人应得的、迟来的尊敬。她甚至提醒,中国领导人Hu Jintao也应该对人民说声"对不起",对经历战乱的人民展现疼惜。 一九四九年,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印记,在今年届满一甲子的时间点,除了龙应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外,台湾以"一九四九"为主题的新书颇为多元,有的检视一九四九年以来两岸内部的变化、中美台关系的演变,以及政治舞台上来去的人物;有的邀请不同领域、世代和文化背景的人物,以第一人称的纪实笔调,书写他们的生命故事;有的则着墨于国民政府迁台的经过。 德国之声台北特约记者尼尔 责编:苗子 numberscis 收二手或库存的老钢笔、蘸水笔。免费维修钢笔,免费调校、打磨笔尖。尊重世界上所有以匠人性格工作和治学的民族,毋论是日耳曼还是和族。 2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1 01:59 只看该作者 "如果你为四郎哭" ![Yahoo!](images/default/yahoo.gif) liuropot 我们是共匪。 27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1 02:30 只看该作者 好书,可惜连个电子版都没有啊。 吃河蟹的草泥馬 28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1 03:04 只看该作者 淘宝上有繁体的买了 真想看 zhongyan 29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1 09:36 只看该作者 引用: > 原帖由 谎蛋派戏剧 于 2009-9-20 23:41 发表 > ![](http://1984bbs.com/images/common/back.gif) > 该文字稿由推友子仲整理,这是他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taijicao > > > 大家晚安! > > 在一个礼拜五的晚上从工作场所赶到这里来,中间的过程可能很辛苦。在我们真的开场之前,我其实注意到,其实让这 ... 文中的王百涛是淮海战役中的国军将领黄伯韬。 面瓜 30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1 11:08 只看该作者 香港大公网报道,作家龙应台新书“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问世不久,传出遭中国大陆网路封杀,刚从香港返台的她说,大陆没有禁她的新书,而两岸的互相理解还需要时间。 据中央社报道,龙应台今天回应指出,新书没有被禁,只是尚未发行简体字版本,由于中国大陆最近忙着国庆事宜,无暇出版,过一阵子应该就能问世。 牛顿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 3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1 11:14 只看该作者 习惯将封杀列为必读 卡帕 3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1 11:18 只看该作者 "北京各网站接到北京市网管办通过质谱下达的禁令" 什么叫通过质谱下达的禁令啊? nustbobo 不明真相的群众,目睹俯卧撑、躲猫猫、撞墙死、临时工等一系列怪 3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1 11:19 只看该作者 引用: > 原帖由 dudu 于 2009-9-19 21:10 发表 ![](http://1984bbs.com/images/common/back.gif) > 冯的老爸是空军将军。 > >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李立群。他的《四郎探母》我差点掉泪。真好。 四郎探母 绝对是好相声 xuebowee 3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1 11:58 只看该作者 童鞋们太急了点吧,刚出呢 上海帅哥 SC截图党1984BBS支部书记,御祥瑞免家宅平安 3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1 12:39 只看该作者 【上海书评】穿行于大江与大海之上的……历史叙事与观念(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http://www.dfdaily.com/node2/nod ... ject1ai190410.shtml 李公明 龙应台的新书《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台湾天下杂志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8月)似乎又要卷起一股“龙旋风”,但这回龙女士自言她关注的是创伤、“隐忍不言的伤”,询问的是“你,痛在什么地方?”虽然直接切割着历史年轮中最敏感的剖面,虽然似乎是随手抖落的卷宗残页重如磐石,但她自言是文学、是致敬、是温热的治疗。以龙女士的文字修为,要做到温热的煽情实在不难:“所有的颠沛流离,最后都由大江走向大海;所有的生离死别,都发生在某一个车站、码头。上了船,就是一生。”这很像一部历史大片的片头独白或广告语,画面上是急湍的江流或苍茫的大海。但如果仅仅是这样的,它就真的只是如龙女士自己所讲的“做一个文学的告别”,而且还文学得有点浮热。其实它真正的重心是历史,由口述、文献和家族记忆等材料编织的历史记忆。这是《大江大海》真正的价值所在。 既然是写历史,不管用的是什么笔法,历史观的存在是很自然的,尽管未必是有意识的建构。《大江大海》的历史观是什么?好像没有人这么问作者,但是这个问题不是没有意义的。开卷即扑面而来的是穿行于大江大海之上、逃离于战火战场之外的逃难人群,也就是我姥姥从小对我们说的“走难”(粤语)。逃难不仅制造了无数的生离死别,而且制造了人口的变化、文化的变迁、社会的改观等等巨变,但是在传统的历史学研究中的逃难更多的只是战争或灾害的产物。《大江大海》对逃难人群的悲悯与抚慰的确有很煽情的力量,然而以历史观念作为审察逃难史的研究意识未够明确,自古以来就有的对于离乱难民的伤时忧难之思时常遮盖了对历史情境的精准洞察。当然,书中也有例外的闪光,如采访诗人痖弦的一段(第94-95页),是很好的逃难史个案的开端。《大江大海》有很感人的逃难史的感性波澜,假如能更深入地触及逃难史的研究观念和个案研究,某种意义上的“逃难史观”便会自然呈现。与逃难主题相连的是失败者主题:一是“战争,有‘胜利者’吗?”二是“我,以身为‘失败者’的下一代为荣”,因为“正是他们,以‘失败’教导了我们,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价值”。那么,似乎可以说,“失败史观”在这里已经呼之欲出。至于以和平主义反对战争,这也可以是一种历史观,属于人道主义的历史观。总之,无论历史的大江如何水流湍急,无论历史的大海是如何的渊面幽深,历史观与历史叙事的关系都是值得探讨的。 历史研究的入口,首先是要掌握所研究领域的资料,而资料的掌握既需要有“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勇气和毅力,也离不开各种工具书的引领。如王汎森教授所言,如王国维、陈垣等前辈学人多有重视工具书的编篡,一是为自己研究之需,二是惠及后来的学者。颜娟英主编的《上海美术风云:1872-1949申报艺术资料条目索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6年6月)是近年来出现的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重要工具书,所提供的资讯途径不仅仅是资料指引的路标,而且同时它本身就构成了中国在现代性进程中发生的艺术与社会空间结构互动的动态网路图,它本身就是以选择资讯为特征的研究成果。《申报》由英人创办,立足于上海租界,其长达七十八年的生存均以广告与发行的收入为据,所呈现的中国现代社会之丰富资讯罕有其他媒体可以相比。作为中国现代美术活动的中心汇聚地之一的上海,其美术教育、画家迹历、画坛展事、艺术市场、商业美术与设计之发展等等方面,无不折射出中国现代美术的转型与建构的历程。因此,在近年来的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研究中,以上海美术为中心的研究课题不断增加。《申报》所登载过的所有与艺术相关的资料自然成为了有待不断开垦的宝库,《上海美术风云》就是进入这一宝库的地图和路标。主编者在本书的“解题”中对《申报》所提供资讯与现代美术研究的种种重要联系作了扼要的评述,可以发现,无论是新式美术教育还是画坛艺事,《申报》的广告、报道所记叙的事实有很多是学校、展览会本身所保存的资料中没有记载的,其史料价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书中附录的两篇论文《图画与手工——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诞生》(吴方正)、《不息的变动——以上海美术学校为中心的美术教育运动》(颜娟英)的论述对象刚好在时间上前后相继,而后者就是运用《申报》资料的重要成果,当然也并不局限于《申报》的资料。对报纸的内容作资料索引,既要处理分类的问题,同时如何把该则资讯的原标题及核心内容准确地表述出来,也非易事。在“解题”和“凡例”中可见本书的处理方式以严谨、便于检索为原则,颇为得当。 社会进步与社会政策密切相关,但是在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又往往受到更多因素的制约,如何使社会政策成为社会进步的助力和标识,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国家尤为重要。我们应该特别重视的是,有关社会政策的知识和思考应该成为现代公民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哈特利·迪安的《社会政策学十讲》(岳经纶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作为一本社会政策学的普及读物,其内容和表述方式大可借鉴。有点出乎想象的是,作者在英文版序言中强调的是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激情”:在为一个贫困社区争取权益的斗争中,对于制度失效和无能的愤怒导致作者回到学术界研究“社会政策学”。社会政策学研究的是增进人类福祉所必需的社会关系,但在现实中人们最直觉的理解可能是解决社会问题。这种理解有其合理性,因为两者之间的确有密切关系,但是社会政策学只是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解读和批判各种社会决策、社会问题的思想能力。这正是公民教育中的容易被忽视的要义,特别是相对于普法教育而言,“普社教育”的缺失尚未引起重视。仅以我在近来参与的有关广州医保制度新政与医院博弈的困境、经济适用房的制度设计对低收入者的价格歧视、电梯时代的公共责任等等问题的讨论来看,关于“社会支出”、“福利体制”、“公共责任”等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和理性思辨还远未成为公共舆论的共识;尤其是在相关利益部门的自我陈述或辩解中,对社会政策中的价值问题的漠视、曲解甚至敌意比比皆是。本书作者所讲的那种为了争取贫困社区利益而与政府办事部门和“街头官僚”作斗争过程所感到的愤怒,我也是时常在感受着。然而,对于非专业研究者而言,我们不必返回书斋,而是在书斋与社会之间架设桥梁,使社会政策学的价值、概念、方法成为促使社会政策进步的思想资源。 上海帅哥 SC截图党1984BBS支部书记,御祥瑞免家宅平安 3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1 12:58 只看该作者 不会把,上海这边东方早报的评论出了好几次了 line4 37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1 14:07 只看该作者 昨天淘宝还有呢。今天已经搜不到了,看原链接也是下架了,跟老板问问没准还能买到。最便宜的60多,加运费80了。 luugoo 拖延心理学:向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症宣战】https://1984bbs.com/viewthread.php?tid=60185 38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1 15:39 只看该作者 尋找一九四九龍應台苦澀之旅 .張潔平 二十三卷三十八期 (2009-09-27) ![](http://i34.tinypic.com/29xhqmo.jpg) 龍應台從家族史出發,寫出人性化的一九四九,「向所有被時代踐踏、污辱、傷害的人致敬」。她持續三百八十天的歷史之旅,往南京、廣州、長春、瀋陽、馬祖、台東、屏東、美國等地訪問親歷者、查考歷史現場,還有五六十人的口述回憶,寫成《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發現「所有的顛沛流離,最後都由大江走向大海,所有的生離死別,都發生在某一個碼頭 —— 上了船,就是一生」。她在寫書時沒掉淚,卻在受訪時感動落淚。 \-------------------------------------------------------------------------------- 與很多人不同,龍應台關於「一九四九」的寫作,是在周圍人的注目禮中開始、進行和完成的。 這個四九年後出生在台灣的國軍後裔、眷村女兒,二零零八年開始,「入駐」在香港大學為她專設的「龍應台寫作室」。她向自己的學生徵集父母一輩的口述歷史,向全社會尋找一九四九的民間記憶,飛往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查閱蔣介石日記,往南京、廣州、長春、瀋陽、馬祖、台東、屏東等地訪問親歷者、查考歷史現場;一路都向四周的新朋舊友不厭其煩地打聽他或她的祖宗家事、家族遷居史。塵封多年的私人日記、歷史照片,還有五六十人珍貴的口述回憶,在這個執著的詢問者面前一一打開。 最後,帶著這一切的體溫、感傷、痛苦以及盼望,她在台北金華街的辦公室熬了三個月,在浩如煙海的檔案材料與口述錄音中把自己浸透又抽離,一字一句,寫下十五萬字「龍應台眼中的一九四九」。 她給新書起名:《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二零零九年九月二日,《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在台灣正式面世。九月九日,有關本書的媒體茶聚會在香港召開。香港各大書店裏,《大江大海》放在最顯眼的位置,平均一兩個小時就要增加一叠,不少中國大陸訪港旅客帶幾本回去,當做「國慶六十週年」的別樣紀念。 身為失敗者下一代為榮 短短一個多星期,龍應台已經收到數不清的讀者來信,許多是年輕人,幾乎所有人都說,是流著淚讀完這本書。 對龍應台自己,這是從未有過的寫作體驗。持續三百八十天的歷史苦旅,她嘗試找回父親母親所經歷的真實的一九四九,也找回許許多多普通人的記憶。在那一個年頭,倉皇奔逃或者倒下的普通人,看不到大時代的風雲變幻,也看不到江山易幟的激動人心,他們的個體命運,只是承受著太多流離,太多夢碎,太多被碾碎的青春和被奪走的生命。如作者在短介中所寫:「所有的顛沛流離,最後都由大江走向大海,所有的生離死別,都發生在某一個碼頭——上了船,就是一生。」 書的扉頁上,龍應台寫著:「向所有被時代踐踏、污辱、傷害的人致敬」;她寫:「我,以身為『失敗者』的下一代為榮」。 套用龍式文法,這可能是一個「你所不知道的一九四九」。無論在台灣、香港、中國大陸,或是任何一個華人社會,書中描述的一切,都會讓你感到陌生——而這種陌生,正是寫作本書的過程裏,作者發現的另一個驚人事實——短短六十年光陰,竟在各地,以各種理由,製造了數不清的記憶「黑匣子」,以至對於並不遙遠的一九四九,我們甚至無從「回憶」,只能「尋找」。 緣起,是龍槐生和應美君的故事。 在作者介紹裏,她這樣寫自己:「『龍應台』不是筆名,是真名;父親姓龍,母親姓應,她是離亂中第一個出生在台灣的孩子。」 應美君懷裏抱著剛生的孩子「應達」,一九五零年從海南登上開往台灣的大船。台灣——在哪裏?是什麼地方?誰也不知道。生長在浙江淳安的美君不知道,生長在湖南衡山的丈夫——國府駐常州的憲兵隊長龍槐生也不知道。 在一九四九年一批一批撤退往台灣的國軍艦船上,甚至有駕船的海軍逃開砲火射程,才拿出地圖來找台灣的位置:「聽說那地方叫『台灣』,我也沒去過,你也沒去過,聽說那地方不錯。」 美君和槐生在台灣高雄的碼頭找到了彼此,他們,和一批一批,流落在這陌生港口的前後一百二十萬國軍士兵、家眷一樣,滿懷忐忑地打量這個陌生的小島。 一九四九年離開家鄉時,他們都沒有回頭,年輕人都以為,那不過是暫別。誰也沒想到,一上船,就是一輩子。 在高雄出生的龍應台仍然記得,年少時候,父親總是拿出一雙蒼黃的布鞋底,在兒女面前講起往事,泣不成聲。因為往事說得太多,戰亂後長大的少年厭煩了,邊聽邊嘲笑,聽完便算,也不深究。 那雙鞋底,正是一九四九年,祖母在衡山老家與父親匆匆作別的一刻,塞進父親懷裏的。那一刻,竟是最後一面。只是這個故事,小女兒應台再沒有機會聽完整。 在書裏,龍應台寫:「那麼多年的歲月裏,他多少次啊,試著告訴我們他有一個看不見但是隱隱作痛的傷口,但是我們一次機會都沒有給過他,徹底地,一次都沒有給過。」槐生逝世五年之後,美君亦已失憶,連最愛的女兒也喚不出名字。 龍應台終於完成了關於一九四九的寫作,觸到了父母那一輩人曾經歷的真實傷痛。可惜「最大的遺憾,父親看不到了,母親看不懂了。這本書是寫給他們的。」 緣起,是要追問父母未盡的言語,追尋自己從何處而來;結果,却揭開了整整一代人「隱忍不言的傷」。 回憶起一九四九,海峽兩邊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台灣人說「民國三十八年,兩百萬國軍撤退到台灣。」中國大陸,講「國慶六十週年」、「建國六十週年」。兩種理解,都讓龍應台覺得不能接受。 「你要知道,這兩百萬人,不是『砰』一下子,就來到這島上的。」 「寫書時,人家說龍應台在寫一九四九,我周邊在香港的人,第一反應會是『哦,建國六十年』。這給我蠻大一個震撼:整個中國大陸的十三億人,其實完全不知道,這些被國共戰爭的機器絞出來的人的命運,他們後代的命運。要講兩岸如何如何,其實連基礎都沒有。這個台灣,你完全不知道是什麼樣的人到了那兒,然後帶著什麼樣的傷感,什麼樣的創痛。」 香港大學柏立基學院的龍應台寫作室,背後是山,窗外面海。書桌堆滿檔案,後邊豎著白板架,上面塗畫寫作過程裏每一個階段的構思與關聯;前方,則是一整面牆的中國地圖,圓點標記出龍應台一路計劃探訪和已經探訪的地方。 孤軍被關在越南集中營 「你看,這些人,是被絞肉機一樣,從這個國家一股一股絞出來的。」龍應台指著地圖上的中國大陸,手指向四面拂過,「在最開始的時候,我想寫的是從那個機器被絞出來的六、七股人,你知道嗎?甚至有一小股國軍孤軍是從甘肅、青海直接逼進印度和巴基斯坦,那是不得了的故事,也有上千人;在西南,從雲南進入滇緬是一股,是第二股了;第三股到越南,第四股到澳門,第五股到香港,第六股到台灣,第七股是沿海,從舟山群島一路下來到金門、馬祖、烏丘、江浙跟福建。」 每一股,都有悲傷的故事,由廣西進入越南的一支,在法屬越南的集中營被關三年半,生命一半一半地消亡,倖存者一九五三年才回到台灣。到澳門也有一支,龍應台說,各種資料顯示有國軍孤軍到了澳門,但他們未來如何,是死是活,所有的資料都沒有詳細記載,所有相關機構都不知道,「真的像輕煙一樣」。 一九四八年,詩人瘂弦還是河南南陽的一名中學生,十六歲。他和五千個南陽中學生一起,躲著內戰的硝煙大撤退。一路步行到湖南,遇上振奮人心的招兵廣告「有志氣、有血性的青年到台灣去」,他們很懂飢餓少年的心思,還送上一大鍋熱騰騰的紅燒肉。少年瘂弦於是滿腔熱血地加入,到了台灣。再回家,已是四十二年之後。此間,父母音訊全無,何時過世,如何過世,全不知情。母親一起做針線活的朋友輾轉傳了口信:「我是想我兒子想死的,我兒子回來你告訴他,我是想他想死的!」 六十年後,瘂弦向龍應台說起這段往事,眼淚簌簌流個不停。 還有許多十八歲。龍槐生十八歲,遇上一九三七年南京保衛戰,成了國軍的愛國青年。台灣卑南族青年陳清山和吳阿吉十八歲,遇上一九四五年國軍在台灣徵兵,當時只說招工,兩個窮小子於是到了大陸,當國軍,被俘虜了,又當解放軍,從此在大陸生活五十年。李維恂十八歲,正是抗戰,愛國、從軍,在日軍統治的上海,做游擊隊長,進行敵後爆破。一次行動中被捕,被送到南京老虎橋集中營,一九四三年,和一千五百多名國軍俘虜一起被送上船,到幾千里以外的新幾內亞拉包爾島,關進那裏的集中營。 拉包爾倖存者等待這天 六十年後,接到龍應台要尋找拉包爾集中營倖存者的信息,八十九歲老人說的第一句話是:「我知道為什麼我的戰友都死在拉包爾,但我李維恂獨獨活到今天。我在等今天這個電話。」 還有多少十八歲,變成殘破的屍體,倒在熟悉的土地、陌生的戰場上?還有多少母親,永遠等不到回家的孩子?多少姑娘,永遠等不回不告而別的戀人? 一場戰爭,究竟誰是勝利者?還是如龍應台所說:「請凝視我的眼睛,誠實地告訴我:戰爭,有『勝利者』嗎?」 龍應台說:「北京剛好在慶祝建國六十年,還有很多論述會講:『在東北遼瀋戰役中十二天殲滅四十七萬人,在徐蚌會戰(即淮海戰役)裏五十天殲滅五十五萬人』,現在還在講軍事史,我看到心裏蠻痛的。你究竟知不知道,你所殲滅的那些人,都是東北和山東的子弟,十八歲的人,你一定知道的。但為什麼過了六十年,還在用這種語氣去談呢?過了六十年,是不是該有一個新的態度,尤其是勝利那一方,可以有一個更貼近人性、更關懷、更謙卑的態度來看這個問題?」 歷史在兩邊,都留下了太多黑盒子。 長春圍城歷史被湮沒 在走近一九四九之前,龍應台花了百分之八十的時間大量閱讀資料。她說:「在出發之前,我帶著一個巨大的好奇,想要知道我們這一整代人對一九四九已經有的支離破碎的認識。我想要看歷史根據,去知道,我們原來有的那種認識到底是不是真的。」 即便如此,重重迷霧仍讓她訝異:在大陸,一九四八年的長春圍城,整整五個月,飢殍遍野,餓死的人數統計從十五萬到六十五萬,慘烈程度不亞於南京大屠殺。後來,「勝利」走進新中國歷史教科書,長春被稱為「兵不血刃」光榮解放。六十年過去,龍應台去採訪,這城市來來往往的路人,竟無人知曉曾有數十萬人餓死在這裏! 在台灣,一九四九年國軍從廣州碼頭撤退到台,甚至連哪一個碼頭,國軍檔案都沒有留下記錄。不要說那許多流落各地的孤軍,更不要說日據時代曾被徵召入日軍上中國戰場的台灣「軍伕」。「台灣的歷史教科書,從一九四五年,砰一下就跳到一九四九年,然後就是五十年代的台灣。」龍應台說,「那個戰敗心理,到現在還是無法面對。」 一邊,是戰勝者的洗刷,以權力重寫歷史;另一邊,是戰敗者的隱筆,對恥辱選擇性失憶。六十年光陰,親歷者蒼老、死去,滄海桑田無聲無息,一九四九,最後剩下的,只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 後來者無從回憶,無處尋找,連六十年後,要重新進入那情境,都變成難上加難。 八月四日,龍應台交了《一九四九》的初稿。八月八日晚上,台北的朋友開了慶祝會歡迎她「出獄」。在慶祝會上,龍應台聽十二個好朋友議論剛剛完成的書稿,心裏一驚。第二天,她執意把已經排版了一半的稿子拿回來,全部打碎重寫。整整三十六個小時,沒有睡覺,把章節次序全部調整。原先的第一章,變成第五章,美君與槐生的故事,這才成了最開篇。 曾經打碎重寫調整章節 龍應台發現,原來人們對這段歷史太陌生,講東北聯軍、解放軍,看來很常識的歷史,許多人完全進不去。「沒有概念到一個程度,原來的第一部完全進不去, 尤其年輕人進不去。年輕一點的小朋友,(國軍將領)黃百韜也沒聽說過,孫立人也不知道。國共內戰,什麼跟什麼都不知道,那我才想說,那要比我的預期還要再降低點,門檻要更低一點,要更溫柔地帶他進入。」 「從家族史到國族史」,「下歷史的功夫進去,乘著文學的翅膀出來」,這是龍應台對自己這厚厚三百多頁書卷的定位。所有材料都來自真實史料或第一手的訪問材料,長達一百二十七項細緻的註解可以證明,落在紙面,化作一張一張普通人的鮮活臉孔,他們真切的苦痛與哀傷。 最令作者震撼和難忘的,是那些被隱藏更深的一九四五年以前的台灣故事。 「開始,我想了解一九四九年那兩百萬突然來到台灣的外省人怎麼回事。但是我很快發現,要真正了解那個時代,怎麼可能不問另一個問題:這個島上一九四九年原來就有六百萬人,這六百萬人在四九年前過怎樣的生活?他被教了好幾代,是日本人,讀日本書,聽日本音樂,欣賞日本文學。突然,一九四九年來了兩百萬人。難道他們沒有想法嗎?難道這衝擊不大嗎?我才發現,原來我對他們的了解等於零。從一九四五到一九四九,我只知道一件事情: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四年歷史被一個『二二八』所壟斷,這合理嗎?」 巨大的問號帶著龍應台回頭去找那六百萬在地的台灣人,他們是怎麼走過來的。「這是完全不同的語言、文化、歷史脈絡,而且痛在完全相反的地方。中日戰爭的時候,他們是在日本一方的。那麼他們之間的碰撞到底是怎麼回事,而且那種碰撞,其實就一路走到六十年後今天的台灣政治,藍的或者綠的,本省的或外省的。」「原來,要了解一九四九,我一定要回到一九四五。」 中日戰爭時候的台灣,如今已無法言說。你怎麼理解,日本在台灣招一千名軍人,結果有四十萬個台灣年輕人應徵?這些少年,被選上曾是鄉里的榮耀。龍應台說:「當時六百萬台灣人,有二十萬子弟被日軍送到南洋、海南島、新幾內亞去,死了三萬三百零四個人,活著的人回來發現,從此以後你的孩子以你為恥。」 台灣作家黃春明訴說自己的故事,他很記得一九四五年,宣布天皇戰敗那一天,在學校裏聽到了廣播,他回家,看到爸爸傷心得不得了,說台灣淪陷了、戰敗了;爺爺卻高興得不得了:解放了。 「那是一九四五年,台灣人處於一個完全沒有辦法處理自己的錯亂的處境裏,他們都是失敗者。後來,兩百萬失敗者又來到島上,帶著完全不同的創傷。他們被不同的國家機器控制、塑造、傷害、踐踏,而失敗了到這裏來。也正是因為這樣,這六百萬加兩百萬的失敗者,在之後六十年裏頭,創造出一個不同的社會,奠定了不同於以往的價值。」 龍應台本想將書獻給所有「失敗者」,可最後,她還是改成:獻給「所有被時代踐踏、污辱、傷害的人」。 「這是一本很悲傷的書。」書稿已經付印,龍應台仍然不怎麼會笑。「我有時想到當年在瀋陽火車站前面自殺的那個國軍軍官,他在地上用白色粉筆寫著:『我是軍校十七期畢業生,祖籍湖南』,我父親就是湖南人,軍校十八期……這本書裏,有三千萬亡魂,太多亡魂了……」 寫作過程裏,她恪守創作者的原則,從未掉過一滴眼淚。此時,卻哽咽起來。在後記裏,她說自己在做一件超過自己能力的事情,「但這件事情所承載的歷史重量,觸及了我們心中最柔軟,最脆弱的地方」,她說要「不離不棄」。 輕輕抹去淚水的龍應台,輕輕說了一句話:「我想要透過這本書,讓那許多許多的亡魂,在這六十年後,在詩的意義上,入土為安。 」■ (亞洲週刊實習生周續娟、王點點協助採訪) luugoo 拖延心理学:向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症宣战】https://1984bbs.com/viewthread.php?tid=60185 39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1 15:40 只看该作者 從德國看兩岸的啟示 最早想到寫一九四九,是在一九九九年,那時龍應台住在德國。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蘇聯解體,那一年龍應台生下小兒子飛力普。一九四九年,德國一分為二,被一堵高牆阻隔,猶如一道海峽隔開中國大陸和台灣。 \-------------------------------------------------------------------------------- 龍應台的前夫是德國人,所以她十九歲兒子飛力普的家族史,有一半與納粹德國有關,跟作為媽媽的家族史,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個序列。飛力普大伯的父親埃德沃是戰死在列寧格勒的德軍士兵。在九百天對列寧格勒的大包圍中,埃德沃從戰場給在家等候的妻子寄回了許多文筆優美、充滿悲憫的家書。因為是侵略者,這些信被藏進天花板,灰塵覆蓋,再沒人提起,因為「戰敗創傷症候群」,沒人願意為侵略者說話,即使他也許只是一個被國家徵召的普通義務兵。 當龍應台告訴飛力普,德國在蘇聯的俘虜營裏總共有兩百三十八萬八千人,終戰時其中一百萬人受虐而死。可是在十九歲的飛力普的腦海中,閃過的是這樣的質疑:如果你知道德國人給全世界帶來多大的災難,你哪裏有權利去為這受虐的一百萬德國人叫不公平? 可如今,十九歲的飛力普也收到德國徵兵令,他卻對母親說:德國還有義務徵兵制,好落後!他寧可到柬埔寨去做志工。飛力普找出德國憲法條文為自己辯護,而龍應台用一本書來做認真的回答:如果十九歲的人自己能獨立思考,而且在價值混淆不清、局勢動盪昏暗的關鍵時刻,還能看清自己的位置、分辨什麼是真正的價值,「只要你想透徹了,做母親的,都會支持。」 通過家族史,龍應台想把一九四九放到世界史的座標中去了解。列寧格勒在德軍封鎖下至少有六十萬人活活餓死;而冰天雪地的戰壕裏,也有十二點五萬德軍士兵喪生。如今列寧格勒圍城的受難者會被祭奠,但長春圍城中活活被餓死的數十萬人卻被一筆勾銷,沒人記得無人悼念。她說:「如果要把個人、幸福、尊嚴當作是核心目的的話,你勢必會推翻原先以國家、領袖、信仰為單位,你勢必要挑戰所有原來的規矩。」(柴子文)■ luugoo 拖延心理学:向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症宣战】https://1984bbs.com/viewthread.php?tid=60185 40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1 15:40 只看该作者 專訪:作家龍應台 她和千萬亡魂一起寫這本書 .柴子文、張潔平 龍應台在寫這本書的一年中,感覺有幾千萬亡魂跟她在一起,她希望兩岸領導人能夠對在國共內戰中的亡魂舉行一個追悼、說對不起的儀式。她希望打開黑盒子,真實了解那個時代。 \-------------------------------------------------------------------------------- 第一時間看完書稿後,台灣舞蹈藝術家林懷民發了個短信給龍應台,只有一句話:「我要說的是:所有的亡魂都會站起來保佑你。」龍應台捧著短信,欣慰地說,自己的心情,朋友都懂了。 對作者來說,以零碎的個體命運串聯起龐大的歷史變局,並不是容易的事。在歷史謎局,那是「一個小孩子進入大森林,森林裏幾千幾百條路,每一條都有無數岔口,每一個岔口你都要做決定,往哪個方向走」;而對很多受訪者個人來說,那是深藏心底、一輩子從未打開的黑盒子。 龍應台說,六十年來,對那黑盒深處的數千萬亡魂,兩岸的領導人都欠著一句「對不起」。一本書能做的有多少?她低聲重複那句話:「希望能讓他們,在詩的意義上,入土為安。」以下是龍應台接受亞洲週刊專訪的內容: 你希望這本書的讀者是誰? 這是個複雜的問題,比如一個戰役的名稱,你到底要稱它為「淮海戰役」還是「徐蚌會戰」?你到底是要稱它為「解放軍」還是「共軍」?這本書到最後,我決定統一稱為「解放軍」,可每次校對,我的朋友們都會問,不是「共軍」嗎,你為什麼稱它為「解放軍」?所以一個用詞就已經牽扯到你的位置在哪裏的問題。如果說這本書同時給華文世界的讀者來看是不可能的,我的第一讀者是以台灣讀者,或者香港讀者以及海外的讀者作為對象;第二讀者是中國大陸。我希望這本書能進中國大陸,即使稍有更動。另外,我寫這個書一個很核心的目的是,透過書寫和研究,讓我自己能夠比較清楚地了解我父母究竟是怎麼回事;我也希望這本書,對於現在二十歲這一代的人,他們對於歷史既不知道也沒興趣,我希望我能夠寫到打動他,以至於他會買這本書去送給他的爸爸媽媽或者是他的祖父祖母,而同時,他竟然會願意,在他的祖父祖母在跟他說起過去的時候,他會坐下來聽一次。 你提到,以「失敗者」的下一代為榮,該怎麼理解「失敗者」的意義和價值? 這本書恰巧在十月一日前出來,當大陸慶祝勝利,慶祝建國六十年的時候,對內戰是否可有更深刻的反省?我真的覺得,中國大陸的領導人,台灣的領導人,在六十週年的時候,可以對所有國共內戰中的亡魂有一個儀式,不是一個勝利的儀式,是一個追悼的儀式,是一個說一聲對不起的儀式。另外一個層面,台灣人的「失敗者」情結很深,我也想小聲地提醒,如果你只有「失敗者」的認知,那表示,第一,我們的長輩當年來到台灣,白手起家,過去這六十年建立起的現代台灣,你其實並沒有真正意識到他們的成就,所以你還帶著那個戰敗心理;第二,也是想提醒我們自己,這種失敗以及失敗後他們所創造出的新價值,是一個值得致敬的價值。它離國家主義、軍國主義、勝利主義越來越遠,離追求個人幸福的價值越來越近,正是因為失敗,你才得到這個文明的、柔軟的價值。 一九四九是個龐大的題目,處理那麼龐大的歷史資料和細節,你的感受是什麼? 我有一個最重要的感受就是,過去一年來跟幾千萬的亡魂在一起生活,幾千萬,幾千萬的亡魂,那感覺特別奇怪。說來奇怪,你感覺他們都在。那麼多的亡魂是,比如說,你在種田的時候,一隊兵來了就把你抓走了,連跟父母說再見的機會都沒有,你才十七歲,然後從此以後你被送到集中營,你碰破了皮,沒有藥,五天之內,一定死;又或者你就被日軍拖到坑裏活埋了;或是像林精武的回憶,他的戰友就死在身邊,當時大部分人去從軍的時候,都會換名字,所以他說,戰友死在你脚邊的時候,你只能抱著他痛哭,你連通知他家人的機會都沒有,因為連他的名字都是假的……幾千萬,幾千萬的人就死不瞑目了。在我整個寫作的過程裏頭,一年的時間,發生了太多太多次,我要找一些幾乎不可能找到的東西,它就突然在某個時間出現了,就感覺特別奇怪。我從來不信教,從沒燒過香,也沒有任何靈異經驗,但在整個過程裏頭,就好像他們所有人都在那兒,那感覺特別強烈。 這是無數漫長的痛苦的故事,你要怎樣去處理這裏面的理智與情感、事實跟判斷? 我很記得波伏娃和薩特,這一對情人大概在四十年代在倫敦的橋上的一次爭執,在那個城市看到無限美景、繁華、夕陽西下,波伏娃在自傳裏寫道就說,馬上感動得不得了。然後她就覺得,為什麼薩特冷冷地站在那裏。兩人爭執,薩特就說:作為一個藝術家、一個創作者,當你還沉醉在感動中,你就寫不出好東西來。昆德拉在解釋kitsch的時候也說:第一滴眼淚是感動,第二滴就是kitsch(媚俗)。這本書裏涉及的亡魂,三千萬都不止。但是我如果停留在那個自己在感傷、悲傷的情緒裏頭,我出來的文字會很差,會感動不了人。我必須超越過那個層次,才能真正把那個力量傳達出來。所以我寫這本書是沒有眼淚的。 另外,書裏多次提到,這是一個做母親的人對孩子的敍述,所以我從頭到尾說,這不是一個客觀的、全貌的現實。如果你要以那個要求來對我說的話,我會說對不起,本來就不是。但是我花了很長時間去寫註解,去查資料,因為我不希望它又是一個漂浮的、印象式的東西,它不是。我很嚴格要求自己,譬如我在網站上面找到的材料, 我雖然相信它是真的,但我都會請我的助理到圖書館找那個實體的東西,或是到網上去買那個書,都有實體的東西在,我才安心。我很希望很多歷史學者,把我當歷史的小學生來看,提出我有錯的地方。我開啟這個探索,就是想要真實地知道那個時代究竟是怎樣一個時代,如果你不去下工夫,就沒有一個黑盒子會打開。 書裏你側重寫台灣,你怎麼看一九四九年,對面留下來的那批人? 這是這本書沒辦法處理的。一九四九年,可能有三四百萬人到了海外,加上他們的親屬,一個人大概要有十個親屬被連累的,四百萬人對應四千萬人。後來在大陸的肅清、鎮反,後來所有的運動和打擊,那四千萬人的命運、遭遇其實也沒有人好好寫過。那也是一個更大的黑盒子。我甚至覺得,大陸人比台灣人還更該看這本書,如果你從歷史裏不得到任何一點清醒的教訓的話,你是註定會去重複那些事情的。如果六十年後的十月一日,你還只有大肆去慶祝這一個角度的話,你勢必會去重複你的過去。 若這本書能在大陸出版,你最希望讀者是哪些人? 所有人,而且是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我覺得這本書對大陸讀者的意義可能還超過台灣讀者,原來不太關心國家未來的年輕人也應該讀,因為你根本不知道,哪一天會輪到你。 書裏有很多跟著時代浮沉,或者被時代湮沒的普通人的命運。身為個人,遇到這樣的大時代,他們可以做什麼? 你看到這些故事裏頭,十三、四歲的人,都碰到了生命攸關、一輩子的決定:你到了一個火車站,南下還是北上,一輩子;到了碼頭,你上不上船,一輩子;你孩子帶不帶得走,一輩子;火車突然停的時候,你下不下車,又一輩子。亂世的時候,一個決定就是一輩子的事情,當不當兵,逃不逃兵……所以到最後的結論——我訪問的這些人,他們切身經驗得到的結論,我自己學習得到的結論——作為一個人,你從小就要知道自己不能做一個盲目的跟隨者,你要清醒地知道要思考、要追問,要了解自己在那樣一個大的結構裏頭處於什麼樣的位置。任何一個以集體為主的社會,集體的意義就在於避免你自己做一些個人的決定。所以這本書試圖表達的一個理念,就是你一定要思考個人跟集體的關係,是對抗或合作都是需要細細思索的。這本書試圖呈現,你做不思考的螺絲釘的後果會是什麼,日本人難道願意讓自己國家走上那個地步嗎?德國人難道願意嗎?沒有人願意的。但如果大家都是一個不知道自己身處何處的螺絲釘的話,那部機器就往那個方向走。 在你個人的創作歷程裏,你怎麼看待這本書的意義? 其實創作經歷裏,有兩條線是並行的。寫《野火集》的時候我也寫《孩子你慢慢來》。有個說法是,從《孩子你慢慢來》到《安德烈》、到《目送》,然後從《野火集》,一直到《請用文明來說服我》,這兩條線一直並行,最後彙集到這本書。並不是說先是《野火集》那種激烈、尖銳的批判,後來才變成柔情派。對我來講,情感跟理智一開始就是同時存在,到這本書,兩條河流進入大海。■ (實習生周續娟、王點點協助採訪) luugoo 拖延心理学:向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症宣战】https://1984bbs.com/viewthread.php?tid=60185 4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1 15:40 只看该作者 專訪:紀錄片導演黃黎明 真正的旅行去到人心裏 與《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同時進行的,還有一部紀錄片。導演黃黎明、監製王小棣,加上三個攝影師的精簡團隊,全程跟隨龍應台閱讀、採訪、寫作,拍下這趟尋找一九四九的苦澀之旅,製成紀錄片,將於九月二十二日發布。 \-------------------------------------------------------------------------------- 王小棣是國民黨將軍王昇之女,零八年十月,龍應台找她詢問她父親的日記,敏感的電影製作人發現龍應台正在進行的訪談非常珍貴。 「當事人一提到歷史情境,感情沒辦法停下來,會一直講下去。很多人傾吐心裏的話,我們覺得這個過程很重要,應該記錄下來。」導演黃黎明對亞洲週刊表示,從那時開始,她們便決定全程跟隨龍應台一起工作。 在三百多天的工作中,她們共拍攝一百五十幾個小時,記錄了超過五六十個人的訪問。最終完成的影片長九十九分鐘,有二十餘位受訪者出現在畫面中,其他的所有影像資料,都存檔在龍應台基金會。 這一次共同的工作,對大家都是從未有過的體驗。 龍應台形容自己寫作的過程好像「荒野一匹狼」,過去習慣了孤身一人,所有計劃、地圖、情感線索都在腦裏,靈感出現,便隨時出發。但紀錄片團隊需要提前知道行程,需要提前安排攝影,需要在最準確的時候,出現在最適合的位置,用黃黎明導演的話,這也是她們第一次「與狼共舞」。 黃黎明說:「我第一次拍這樣的紀錄片,不是議題性的,而是一個很長篇的專題的追尋。整個過程裏,我們不知道要尋找的人能不能找到,不曉得會遇到什麼樣的人,會挖掘到什麼樣的故事,甚至過程中,龍應台自己也不曉得書最後要做一個什麼樣的總結。就和紀錄片的開頭一樣,我們是從一片霧裏開始。」 龍應台在迷霧中的行動力,給黃黎明留下深刻印象:「她工作起來真的蠻像一匹狼,動作非常快,行動力很强,要求也嚴厲。如果不是她,許多工作不可能完成。」 黃黎明與王小棣對歷史題材情有獨鍾,一九九二年二月十日,她們成立稻田電影工作室,主要為台灣的公共電視頻道製作電視劇和長片。然而這一次,黃黎明覺得「尋找一九四九」的經歷不同以往:「我覺得這部片子追尋的,更多是一段情感,而不僅是失落的歷史。史實不是我們追尋的重點,找到什麼並不重要。我們去的地方很多,但真正的旅行是去到不同的人心裏。」 拍完片子,她第一次覺得「和這個世界建立了一種聯繫」,「以前念近代史,都是很獨立的,這一次深入進去史料裏面,原來過去的一個人說了一句什麼話,和自己的生活,和我們的環境,都聯結上了。」(張潔平)■ luugoo 拖延心理学:向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症宣战】https://1984bbs.com/viewthread.php?tid=60185 4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1 15:42 只看该作者 龍應台小檔案 1952年生於台灣高雄,父親龍槐生來自湖南衡山,母親應美君來自浙江淳安,於戰後移居台灣。 中學就讀台南女中,1974年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國求學,獲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畢業後,曾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國立中央大學、淡江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等。1984年於台灣《中國時報》撰寫〈野火集〉專欄,隔年出版。 龍應台與德國丈夫育有兩子。1986年舉家旅居瑞士,1988年遷居德國。 1999年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為期3年。2003年離婚。之後客居香港,先後任教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大學的客座教授、新竹國立清華大學。2005年7月成立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著有《野火集》、《中國人你為什麽不生氣》、《百年思索》、《面對大海的時候》、《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請用文明來說服我》、《目送》等。■ 照顾好你 围观的P民 4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1 16:03 只看该作者 台币380,折合RMB80元; 可邮购。 具体找香港或则台湾朋友邮寄吧; 我问了朋友。 xiaolizi 4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1 16:45 只看该作者 费解 朱总理的新书也有84啊,怎么不封杀咧? 牛Sco(王二) 凉宫冬日的困惑 4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1 17:19 只看该作者 新闻SMS (台北讯)台湾作家龙应台新书《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问世不久,传出遭中国大陆网络封杀,但她昨天坚称,大陆没有禁她的新书,而两岸的互相理解还需要时间。 中时电子报报道,刚从香港返台的龙应台昨天回应说,新书没有被禁,只是尚未发行简体字版本,由于大陆最近忙着国庆事宜,无暇出版,过一阵子应该就能问世。 龙应台说,大陆与台湾达到互相理解、尊重,还需要一些时间,她更盼望大陆读者因为她的书而更认识台湾,深入看见台湾社会背后的脉络,不只停留于表象。 龙应台说,许多读者告诉她,因为看了《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而想要寻根,她感动之余,也希望年轻读者不再重复上一代的伤痛。 longum 4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1 18:57 只看该作者 引用: > 原帖由 火疖子 于 2009-9-19 20:03 发表 ![](http://1984bbs.com/images/common/back.gif) > 看过馮翊綱的视频,字字泪下,绝对撑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国。 > > > 国民啊?你知道你爱的是什么国吗? 这个求一下 谢谢 兽兽 47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1 19:55 只看该作者 淘宝网还可以买到。我已经买了一本,很震撼的书。 http://item.taobao.com/auction/i ... 9ab0ff95112ea62.htm musicool 48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1 20:49 只看该作者 引用: > 原帖由 兽兽 于 2009-9-21 19:55 发表 ![](http://1984bbs.com/images/common/back.gif) > 淘宝网还可以买到。我已经买了一本,很震撼的书。 > http://item.taobao.com/auction/i ... 9ab0ff95112ea62.htm 谢谢 寻找无双 49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1 21:38 只看该作者 -47 谢谢咯!! 燕西 在历史的车轮面前,谁不是在螳臂当车呢?公义和良知的力量最终会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 50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9-21 21:45 只看该作者 俺等电子版 75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