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的春天,骑着买菜的车,在家乡~
蚂蚁,蚂蚁
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3-12 00:08 只看该作者
小雨的春天,骑着买菜的车,在家乡~
发一些记忆中的吉安
声明:这些照片只是我记忆中吉安,并非现在的吉安。
2000年以来,吉安城建和中国其他中小城市一样变化极大,虽然这个变化的背后是对文化传承的割裂,是无数官商勾结和腐败的温床。作为当下的我们,尤其是远离家乡的我们,是无力评判这些建设对本地的进步意义——这些照片显示出来2000年的吉安市——江西中部的中心城市仍旧是一个极其破落的城市,只有3条主要的街道,无红绿灯,无公交车。
2010年的吉安市,已经是一个用普通话作为交流语言的城市了,而在1993年我第一次出远门时没有说过一句完整的普通话。我侄女和她的同学已经不会说一句吉安话了。

赣江边上的大榕树。沿着河堤修了一条沿江路后,大榕树就成了一个景点。以前是夏天乘凉的地。

2000
年,永叔路改造后剩下为数不多的老吉安街道。永叔路是吉安当时主要的商业街(其实也是唯一的),俗称“大街”,吉安话里“上街”就是指去逛街,去购物的意思。永叔是欧阳修的字。以前的永叔路建筑是典型的民国时期的商业骑楼店铺风格。大开门的底商铺,上面2-3层住人和放货。改造后的永叔路除了街名和位置不变外,全变了,也没有人气了。所幸路南还余下大约200来米还保留原样,估计也不久后会拆掉,冷冷清清的。

以前的“大街”

坚守的传统。我小时候这个店就开在这儿。

黄黎明同学家就住这儿。这房子对面就是高耸的现代化豪华的人民银行的大楼,反差太大了,尤其在1990年的时候。
我也住过几晚。聚会的时候,他说以前是如何的辛苦,家里没有自行车,要走好久的路去上学。现在看来也就2公里而已。
新与旧
以前常去的租书摊,居然还在,虽然看起来马上要拆了,没有改变

大街和大巷口之间的街口有个很大的耶稣堂,听说高中时的数学老师在里面做牧师

很多年(17年?)没有放过电影的吉安影城

吉安三中老校门口的邮箱。许久不曾开启了吧。现在吉安三中是江西省重点中学,有了一个带自动伸缩门的气派新校门。
吉安三中的双杠20多年过去了,还在原地
20 年前的教室,除了换了窗户,一切没有改变

坐在同一间教室那些我高中毕业还没有出生的同学们

上学路上,路边就是菜地,远些是河,再远些是古南塔—— 元代建筑
每日上学放学经过的邮局
Terminusbot 整理,讨论请前往 2049bbs.xyz
xiangbei
一个致力于中国民间登山的非注册登记备案松散组织——“山语社”的资深跑堂,长期承接个性出游策划设计、攀冰攀岩技术指导、高山探险协作向导等业务,欢迎来人来电洽谈
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3-12 00:23 只看该作者
不错,很有股油菜花的味道
dlb2825
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3-12 00:29 只看该作者
每个人的记忆
freehs
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3-12 20:56 只看该作者
好地方。。
桐君
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3-12 23:47 只看该作者
很不错
luugoo
拖延心理学:向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症宣战】https://1984bbs.com/viewthread.php?tid=60185
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3-12 23:55 只看该作者
小时候住的县城,现在也完全不同了。幸好我是在拆建之前离开的,脑子里还保留着县城的大街小巷。
前几天在google earth上看到了现在的县城,太不一样了。
蚂蚁,蚂蚁
7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3-13 11:34 只看该作者
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是很流行的一个事实。一般指环境污染和人文精神丧失。天涯上有2篇文章是极力推荐阅读的。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813847.shtml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497960.shtml
落月先生写的。
幸运的是我家的河水还是清澈见底的,暂时没太多工业污染。
人文精神方面,恶教育已经开始蔓延,道德堤坝同大城市无异,摇摇欲坠。但相对而言,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我看来还是比较好的。
政府办事有进步也有顽固恶疾之处。我看得到的进步:有个很大很宽敞的办证中心,一站办齐。态度都不错,虽然他们没到下班点就没人了,虽然很多人很闲的在玩游戏。虽然有不菲的莫名收费(我办护照,在200元的基础上加收了100元的审核费,这100元是纯粹地方财政的乱收费。按照比例来说高达50%,确实很可怕)
去派出所填表签字,虽然看门的大爷态度一如既往的很不好,但所长和副所长态度不错。当知道我是所里一个刑警的高中同学后,我甚至免费用了他们的复印机,本来明天才能办好的签字盖章,当天就办好了。
正好旁观了我同学办一个盗窃案,也无对嫌疑人的打骂呵斥等不良行为,嫌疑人一直很安静的坐在那儿做笔录。
××××
社会就在进退之间徘徊。
在一个从制度到人性,从国家到家庭,从历史到现实,都严重稀缺自由和尊严的国家里,任何一丁点进步都是靠无数退步和无辜者的鲜血、尊严换来的。
蚂蚁,蚂蚁
8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3-13 11:40 只看该作者
恶教育已经开始蔓延——05年暂短回家,小侄女读小学1年级,那时她班上有4个班长。到今年,已经膨胀到10个班长了。而她班级不过30多人。
加上各委员和小组长,基本上全是“官员”了,这点倒和现状类似,从小就接受“国情”教育,不知是该笑还是该哭
有老师喜欢的,有学习好的,有家长送礼的,有学校老师子女……最后就形成了每日2个班长轮值的奇怪现象。
Candice
镯控
9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3-14 03:11 只看该作者
蚂蚁,我去过两次吉安,看到那些待拆的旧街,老房子,还有昏暗的灯光下摆摊的老人。
都是路过,没有细看,但是那些旧房子,让我印象深刻,很有历史感。
蚂蚁,蚂蚁
10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3-14 09:33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思思乐乐 于 2010-3-14 03:11 发表
蚂蚁,我去过两次吉安,看到那些待拆的旧街,老房子,还有昏暗的灯光下摆摊的老人。
都是路过,没有细看,但是那些旧房子,让我印象深刻,很有历史感。
吉安号称千年古城。
东汉末年就已建庐陵郡,现存最古建筑为元代的古南塔,一个不大也不高的实心石塔。明代有城墙,民国闹红时,多次征战而毁,全部拆除应该是在垬帮建政后。城中还余清代的钟鼓楼,城北有民国时期的天主教堂,规模很大,垬帮建政后改为医院。现在不知道拆了没有。
白鹭书院(现在的白鹭洲中学或称吉安七中)的历史也可以追述到南宋,文天祥曾在此上学。而且南宋以来就一直在原址办学,这份历史全国也不多见的,现存建筑多为清代。
在明一代,吉安府出极多状元、进士、翰林,文风极盛。
吉安在理学、禅宗的历史地位很高。
现在吉安留下来的街道、建筑格局是民国时期的,当然现在也早已拆得所剩无几。钱钟书《围城》里有一段故事是发生在吉安,重新读来非常亲切。
××××××××××
去年骑单车经过山东/江苏交界的郯城,很小的城市。等同伴的时候,坐在路边搜索了下郯城的资料——这搜索才知道“郯”的正确发音——才知道现在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太厚重了。却和眼前所见毫无关系。
有人说中国的历史是故纸堆里的历史,是文字中的历史,看来颇有道理。眼见顶多60年的痕迹。
我在吉安呆到18岁,对上诉历史毫无所知,反倒是离开后,看了许多的书才知道我出来的小地方是如此的不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