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泰《寻找家园》网络增补版(下载)

lastdevil

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3-1 14:59 只看该作者

高尔泰《寻找家园》网络增补版(下载)

本贴为转帖,原帖地址如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5ad76601008lr3.html

高尔泰先生的《寻找家园》,是我为孩子准备的暑期读物中的一本书。该书大陆版由花城出版社2004年出版,其中删节较多,读起来颇需结合历史背景知识展开一些“想象”,否则便难以深解其意。尤其对于十多岁的孩子而言,一开始就读这种被阉割了的文字,难免反倒觉得高先生文理不清,只怕从此倒了胃口,更恐有污于高先生清名。

为使孩子能够比较完整地领略该书的原貌,我在比较了原书和网上可见的有关篇章目录后制作了一个自以为算是比较全的网络版,虽尚缺少数篇章,但我已经可算是极尽所能了。

既然已经初步做成一个PDF的补充版《寻找家园》,想想还是应该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者可以让散落在网络海洋中的这些珍贵文字能够相对完整、集中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二者也多少可以为年轻读者阅读、体味减少些障碍;三者还期望能遇上高人将本版中尚缺篇目补全。

关于版权、著作权诸问题,本也应属考虑、尊重之列,无奈于当今之“合法”文字不得通行,仅此“歪道”尚可有望扩大传播,惟祈诸位读者也能支持花城版以及将要出版的繁体版,但凡有能力购得者勿忘多多传播正版《寻找家园》。

谨向高先生致敬,祝先生及夫人安康!

[点击下载:高尔泰《寻找家园》网络增补版]

http://www.rayfile.com/files/758 … -bc15-0014221b798a/

本文件17shuo首发,转贴者请勿忘记将上下文字全文转发。谢谢!

《寻找家园》

目 录

证人高尔泰(北岛)

卷一 梦里家山

梦里家山

祖母的摇篮曲

大刀会

儿时偶像

人鬼神

清道士

兰姐的标本簿

阿来与阿狮

淳溪河上的星星

留级

时来运转

跨越地平线

苏州行

正则艺专

唐素琴

卷二 流沙堕简

别无选择

雪泥鸿爪

论美之失

电影里的锣鼓

上帝掷骰子

地门

沙枣

逃亡者

风暴

安兆俊

月色淡淡

蓝皮袄

军人之死

幸福的符号

出死

运煤记

走向生活

敦煌莫高窟

石头记

寂寂三清宫

花落知多少

桃园望断

牛棚志异

面壁记

荒山夕照

窦占彪

伴儿

常书鸿先生

又到酒泉

卷三 边缘风景

得福

唱歌

杏花春雨江南

韩学本

老实人

没有地址的信

苏恒先生

天地走向生活

敦煌莫高窟

石头记

寂寂三清宫

花落知多少

桃园望断

牛棚志异

面壁记

荒山夕照

窦占彪

伴儿

常书鸿先生

又到酒泉

卷三 边缘风景

得福

唱歌

杏花春雨江南

韩学本

老实人

没有地址的信

苏恒先生

天地空白

湖山还是故乡好

画事琐记

告别兰州

留在沙路上的足迹

铁窗百日(节选)

回到零度(存目)

雨舍纪事(存目)

在零度(存目)

辛安亭先生(存目)

王元化先生(存目)

读高尔泰的寻找家园(一平)

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孩子(徐晓)

那些难忘的中国梦(郑义)

读寻找家园(崔卫平)

流沙堕简(收藏家汗漫)

隐居林下高尔泰(贝德)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亚衣)

怀高尔泰(邵燕祥)

自由鸟永不老去(十年砍柴)

不该如此远去的背影(胡继华)

本书说明

增补说明

以上为网上下载后的原貌。为了让喜爱这本书的朋友能够更加全面地读到高先生的这部作品,下面本人补上部分可得篇目,以飨读者。

申明:以下所有内容来源于网络,著作权、版权均属原所有者。万望海内外能够通过正常渠道购得正版的朋友,多多支持正版,鄙视俺这个为了抵御精神饥渴而偷盗舔食者!

注:因部分内容找到时尚未分段,一些明显扫描识别错误也未及勘正,本人手头无原著,无以校对,只得稍作整理,错误之处均因我的缘故,与原著无关。

增补目录

感激命运(代序)

《寻找家园》繁体版序

铁窗百日(完整版)

雨舍纪事(川师大时山居事)

辛安亭先生

附 录

谁令骑马客京华(在社科院时纪事)

陈迹飘零读故宫

关于人的本质

获当代汉语贡献奖答谢辞

资 料

北京当代汉语研究所2007年公告

高尔泰简介

《寻找家园》中的高尔泰编年整理稿(作者:个子)

尚缺:

回到零度

在零度

王元化先生


Terminusbot 整理,讨论请前往 2049bbs.xyz


wangjilu

王吉陆

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3-6 16:46 只看该作者

王元化先生

高尔泰

八十年代初,我甫出深渊,很少朋友。特别是与名流大家,更不蒂霄壤。带著底层的傲慢,孤狼一般游荡。

《论美》出版以后,《读书》杂志的董秀玉大姐建议我寄一本给王元化先生。给了我一个上海他家里的地址。说,“王元化先生,很好的。”

回信长达六页,批评极其中肯。指出了许多具体错误,某个概念不明确,某个提法不周延,甚至错字别字,“应属手民误植”。没有应酬性的赞美,但很鼓励我的探索。还问及身世,有一种对命运的关切。我很感动,也很敬佩,从此开始通信。

那时言路乍开,容易出轰动效应。人们习惯于用假套话交往,已经太久。说一句简单的真话,就成了深刻思想。摆一个平凡的事实,就成了重大发现。又碰上美学热,书卖得可以。先生提醒我,忽冷忽热,是不成熟的社会的特征,当不得思想价值的量度。读之深自警省。

先生治古代文论,学贯中西。其文其书,土厚水深。作为那个方面的权威专家,他同时也有一份公民的责任感:关心国事,致力反“左”。笔下有雷声,发聋振聩。(自“反右”以来,“左”、“右”截然两分,概念颠倒模糊。但其引申义已被普遍接受,吾从众。)后又亲自撰文,“为五四精神一辩”,凌厉磅礴。

以为人如其文,也凌厉磅礴。后来接触多了,才知他性格宽和,为人厚道。他曾被打成“胡风分子”二十多年,吃尽苦头。有一次偶然谈起舒芜(因“揭发”“胡风集团”而被众人辱骂)。先生说,人言可畏,舒芜其实是被人利用。个中委屈详情,非当事人不能尽知。舆论对他的惩罚,超过了他所应得,实际上很不公平。

冯友兰先生逝世,我收到宗璞女士一信,说她父亲生前嘱咐,墓碑要我书写。我生也晚,无缘见一代宗师。唯读其书,高山仰止。听说他文革中支持毛、江,文革后成众矢之的。不明就里,打电话问元化先生。先生说乱世做人很难,冯友兰更不容易。设身处地,其情可恕。许多人(说了几个名字)都是那样,现在仍被尊敬。一边厢积诽销骨众口铄金,一边厢开口大师闭口文豪,也很不公平。

公众舆论,往往人云亦云。个人身在其中,须得特别警醒。我恭敬书写了墓碑,和墓碑反面的“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十字,从此成了宗璞大姐和她的先生蔡仲德教授共同的朋友。时至今日,二位每有新著,必惠赠。文章观海波澜阔,学问游山泉脉多,受益匪浅。

且喜燕南园里,三松依旧龙蟠。

先生对我的教益,诸如此类还多。不止学问,也包括做人。我为人(据朋友们说)心胸狭仄脾气暴躁,言行乖戾不近人情。在先生的帮助下,起码许多事情,处理得比较得体。

先生是国务院学术委员,顶尖名流。也做过宣传部长,周旋官场。如此对待后进,更令人肃然起敬。

他不光是对我如此,对别的青年也是一样。每看到可取的文章,必欣欣然逢人便说。即使作者是边远省份籍籍无名的小人物,也总要找到下落,去信鼓励帮助。陕西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尤西林,甚至得到一帧他的亲笔书法:“健笔凌云”。

四个字元气淋漓,

此四字,后生小子尤西林当之无愧。

除了王元化先生,有谁肯说?

第一次见到先生,是一九八七年的事了。

那年我在成都,去了一趟北京。为北师大的文艺美学博士研究生罗刚、刘晓波的毕业论文进行答辩。先生是答辩委员会主任。成员除我和他们的导师童庆炳、张紫晨外,还有北大的谢冕、人大的蒋培坤等。一般来说,委员会五六个人够了,通过论文和授予学位以后,即自动解散。罗刚的答辩就是这样。

但刘晓波离经叛道,不受控制,有关方面想治他一下,又多安排了几个学者进入答辩委员会,使委员会的人数增加了一倍。消息传出去,来旁听的很多,有好几百人。以致不得不把答辩的地点,由会议室搬到了小礼堂。先生的学问人格,受到“左”、“右”两派共同的尊敬,经由他的整合,委员会事先取得了共识。会上气氛和谐,刘晓波顺利过关。

在会上我读完评语,多说了几句话。我说现在不是五四时期,但仍然有一个救亡的问题。那时是救国家,针对外国侵略。现在是救自己。所以现在的文化运动,需要更多的刘晓波。这种能独立思考的人才,越多越好。两年后形势逆转,有人在《文论报》上揭发我说了这几句话,记性可真是好。

那天散会以后,王元化先生约我晚上到他房间里谈谈。他说启蒙问题,不能光讲勇气。关键是启什么蒙,用什么来启。五四成分复杂,也未可一言蔽之。事实上早在1919年之前,中西文化论战、新旧文学论战、问题与主义论战、国故论战、科玄论战等等,都已经有了萌芽。也不光是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那时国家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等,也有其国际国内背景。他举了几个例子,说明政治文化之脉络交错,都很典型。他说我们回顾以往,可以从工具理性的角度来认同科学与民主,但现在更需要强调的,是自由与人权。

我说,是。

他说比方说多数和少数的关系,国家主权和个人的人格独立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不讲清楚,其它的问题都很难讲清楚。现在有些人一讲民主,就说民主是目的,不知道民主只是实现个人自由的手段;有些人一讲自由,就热衷于反逻辑和非理性,不知道自由只能与规范共生,就是因为这里面的关系,没搞清楚。

我说,是。

我说,现代自由主义不同于古典自由主义之处,在于它以个体为本位,而后者以群体为本位。但是承认特殊性和偶然性的价值,承认个体要求的合理性,哪怕是存在主义意义上的合理性,同时也就必须承认,个体利益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它需要某种制约和平衡。需要某种普遍性,哪怕是形而上的普遍性。反逻辑和非理性的思潮,恰恰是以不承认普遍性为前提的。消解了普遍性,也就消解了文明的内在结构,并且把自由问题,由外向的条件开拓,变成了内向的意义追寻。由向强权挑战的政治,变成了向虚无挑战的哲学,这是个新问题。

先生说,是个麻烦。但是寻找普遍性,或者说重建普遍性,弄不好就是本质主义,回归古典,甚至回归宗教文明,更要小心。

我说,是。

答辩完毕,我们在北京滞留了几天,各自看望朋友。先生在回上海以前,约我和小雨,还有《人民日报》的王若水夫妇,到西单的豆花饭庄吃饭。说这次来,见了几个老朋友,谁谁谁,都建议他办一个刊物。说谁和谁那里,还有一点儿钱,加起来也够了。建议我们一起来做,办一个以知识分子为对象,以理论研究为主轴的学术性刊物。不媚时阿世,不屈从权力。适度保持低调,以期起一种长远的作用。

那时随着商业大潮的兴起,人文精神正在急剧衰落。知识分子们也相应地愈来愈重学问轻思想,重科技轻人文,有如乾嘉盛时。正需要一种人文努力,来赋予学问以思想,赋予思想以学问,以免二者偕同沦入市场,成为商业的附庸和政治的装饰。先生的想法,正符合时代的需要。虽然很难实现,我们都愿意试试。

刊物叫个什么,颇费思量。“问路人”、“拓荒者”太文学化;“思想家”、“门”端着架子;“文化中国”过于专业;“启蒙”有古典味。我问就叫“大时代”如何,先生说,空泛了些。先生倾向于叫《时与潮》。不久又来信,问改为《新启蒙》如何。

这就是后来闹得沸沸扬扬的所谓“新启蒙事件”的原来。

期刊登记困难,先生在上海,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行。最后只得以丛书的形式登记,叫《新启蒙》论丛,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和发行。这中间的曲折艰辛,一言难尽,都是先生一个人承担了。我在成都,若水在北京,一点儿忙都没帮上。   

先生独力准备就绪,并试编了创刊号《时代与选择》以后,于1988年十一月,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了一次为期三天的编委会,叫“新启蒙笔会”。参加者有邵燕祥、金观涛、于光远、于浩成、李洪林、戈扬、阮铭……等大约二十多人。有人捅给香港报刊,被报道为“国内民主派的大结集”。先生十分生气,但已不能补救。

散会后,先生留我和小雨,还有王若水夫妇在上海多住了几天,商量具体的编务。我们一致同意,刊物要有个性,但须合法。要勇敢真诚,但不硬闯雷池。商定我负责第二期和第三期,王若水负责第四期和第五期。先生转交给我一批稿子,都是他约来的。里面有不少好文章,挑选一下,基本上够两期用了。

编务照常进行。我们都更加小心翼翼。为了免得引起猜疑,先生还谢绝了一切来自海外的赞助。时值1989年春天,我尽量保持低调,避免被潮流带著走。第二期《危机与改革》、第三期《论异化概念》,都总算是出来了。说来惭愧,我只是选了一下稿子。繁重的具体编务,主要还是先生和他的几位才华横溢的博士研究生承担了。

后来我不得不离开南京大学。我走投无路,再一次饱尝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滋味。先生却不避嫌疑,邀我和小雨到上海他家,住了几天。

先生的夫人张可大姐,是翻译和研究莎士比亚的专家。一场大病以后,一直没完全康复。很少说话,多数时间只是静静地坐着,听先生和我们说。白发如雪,面带微笑,把优雅高华的气息,温馨亲切的感觉,散播到整个客厅。这种感觉,这种气息,给我们留下难忘的记忆。平时很少出门的她,也和先生一起,陪我们参观上海市博物馆,玉佛寺和龙华寺。还时不时指点我们,留心一些值得留心的东西。

龙华寺住持明旸法师是全国政协委员,素食招待,并送了我们每人一本他的诗集。素食好吃极了。诗呢,俗情更比僧情浓。我给先生说,没想到兰若精舍,也可以是终南捷径。先生说我少见多怪。

我小时候喜欢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受十九世纪俄国民主主义的影响很深。也因此,对经常翻译俄国文学及其理论的满涛和贾植芳这两个名字,熟悉而且喜欢。有些翻译家,也成了我的精神导师。说起这些,才知道满涛是张可大姐的弟弟,贾植芳也是先生的亲戚。先生早年也喜欢俄国文学,给我们看了他那时写的小说,散文诗一般的优美,湖北农村泥土的馨香里面,掺杂着一股子契诃夫式的忧伤。我想,也许,正是这种没有说出来的、感觉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同一,是我们之间心灵亲近感的来源。

在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亲近比观点一致重要。有些人一见面就能信任;有些人交往几十年,依旧知面不知心。这个差别,和立场观点无关。反之亦然,心灵的亲近,并不意谓着观点没有分歧。

说到我的入狱,先生教我以平常心待之。说它只是人生一页,已经翻过去了。我说不,是翻过去了的一页又翻回来了。但我的体验已经不同。从前在夹边沟,虽然与世隔绝,总觉得由于自己的价值观,我必然地和文化人类保持着某种看不见的联系。现在,我已经不这么看了。

先生提到第一次见面,我曾把个体存在的意义,归结为同某种普遍性的联系。我说是。但我没找到这个价值本体。我说,所谓文明的内在结构,不也就是一个和价值本体的联系吗?如果除了通过外在的、人为的途径就找不到联系的线索,如果这线索只不过是舞台角色和道具之间的配合,所谓价值就成了虚拟的坐标,就像西西弗斯的石头。我说我有时候觉得,所谓意义的追寻,就像是被那个石头推着走,比之于我推它,更加要不得。

先生说,这可是虚无主义呀。

我说不是主义,是自然。就像人生的无常一样,我不得不与之面对。

先生说,这只是你一时的想法,说不定你还会改变。

我说是,思想是活东西,我只能听其自然。

这是临走的前一天的对话。那天,他请了一位烹饪高手,来家里为我们做了一顿特别丰盛的晚饭。饭桌上还点上了蜡烛。

转眼十几年,一直没有和国内的朋友联系。同先生,也只是通过在香港的王承义先生(先生和张可大姐的公子),偶尔报个平安。好在中美之间,时有共同的熟人往来,情况并不隔膜。听说他仍每天读书写作,不断有新作品出来。很欣慰,也很感动。听说他已“重评五四”,观点略趋中道,我想这是好事。思想的发展变化,正是它生命力的确证。八十高龄,依然和时代潮流同步,更难得。这不仅是先生永不老去的探索精神使然,也和他宽厚仁慈的天性有关。

九十年代中国学术思想的主流,已经由主张和平进化,反对激进变革,发展到重评历史。从崇尚英美模式,否定法国模式,发展到认为没有五四运动更好,没有辛亥革命更好。我漂流异国,久居山野,日与草木鸟兽为伍,已经落后于这个潮流很远。纽约一家杂志的记者远道来访,问我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看法,我竞答不上来。只能说,我没有那样想过。

百年不过一瞬,但是人生几何?

采访录发表以后,很多人又骂我极端。困惑之余,不免要想,如能有机会再次向先生请教,深入讨论一下这些问题,该有多好。

何日归舟横怒海,苍颜白发叩师门。

lastdevil

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3-6 17:42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上的仁兄

芝麻开车

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3-11 23:54 只看该作者

登陆那个网站还需要申请帐号,挺麻烦。好心的楼主能不能直接发给我呢?谢过了。haochao135@sina.com

lastdevil

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3-13 21:44 只看该作者

楼上的,完全用不着申请帐号,直接点那个“下载2”即可

技工

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3-16 20:54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楼主。下载了。一并感谢二楼。

已经看了四分之一,非常感人。

不过,我感觉,这种书,给孩子看未免太沉重。青少年还是多给他们看光明的东西。过早地看到黑暗,容易产生晦暗的心理。

技工

7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3-19 08:05 只看该作者

《寻找家园》读后感

这是我读过的第六本右派分子写的回忆录。  

本书作者高尔泰,著名美学家、画家。1957年因发表《论美》,被打成右派,从此20多年,家破人亡,九死一生。但是他从没有停止对专制统治的抗争,直到1992年流亡海外。  

感谢互联网让我读到这么深沉的文字。可以说,这是我读过的右派分子们写的最好的文章(另一个人是朱正,其次是邵燕祥)。这本书其实不是严格的回忆录,作者本人也同意把他算作散文。但是正如有人评价的那样,是“非虚构散文”。它们建立在一个人、一个时代土厚水深的生活基础之上,又继承了汉语文学最美的形式,因此称为当代汉语文学的顶峰当不为过。有人就把它的地位与《红楼梦》相提并论,虽然它的内容和写作手段与红楼完全不同。  

我是从《读书》杂志知道高尔泰的名字的。还是在十多年前,大概看了他两篇文章,不甚了了。想不到他的一生竟蕴藏了那么多故事,一写就30多万字。从少年在抗战风火中的求学,到老来在海外卖画为生。一个真实的人的一生跃然纸上,一个被人遗忘的时代重新出现在读者眼前。  

某网站一位介绍本书的网友说,他把本书作为孩子暑假读物中的一本。但是,因为大陆花城出版社的版本删改较多,他不愿意让孩子“一开始就读这种被阉割了的文字,难免反倒觉得高先生文理不清,只怕从此倒了胃口,更恐有污于高先生清名。”,因此他费劲从网上搜集补充了一些文章,作成了一部较完整的电子书。我就是看的这本。谢谢他。然而当我看了四分之一的时候,我忍不住又找到那个帖子,回帖说:“我感觉,这种书,给孩子看未免太沉重。青少年还是多给他们看光明的东西。过早地看到黑暗,容易产生晦暗的心理。”是啊,我不忍心让孩子们看到这一切。我自己就不看《南京大屠杀》之类的电影。我曾经说过,灾难不是艺术。然而这是历史。但愿这历史只留给老人来感叹。  

我无法把读后感写得更详细。因为,其中的每一篇。每一段都让我感慨不已,甚至热泪纵横。而且,看了书中收录的几篇评介文章,我也没有更多的话啰唆。所以,只记下一笔,以誌不忘。  

            2009-3-19  

[ 本帖最后由 技工 于 2009-3-19 10:29 编辑 ]

mcdull

叫我已食玛丽好了

8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3-29 16:22 只看该作者

我用楼上各位提供的文章更新了楼主的pdf文档,上载到纳米盘,聊备一格。

尚缺:

回到零度

在零度

链接:

http://www.namipan.com/d/高尔泰《寻找家园》Jr1.01.pdf/6098f4c66f71c6ab8e15ea5e8be6db398b764306fbd73500